蛐蛐一号 发表于 2020-1-10 20:46:48

蛐蛐罐量化数据对比实验之一

没虫的时候干点啥好呢?

蛐蛐一号原创内容:蛐蛐罐量化数据对比实验之1











其结果到底会如何呢?敬请期待。

rico 发表于 2020-1-17 08:11:04

本帖最后由 rico 于 2020-1-17 08:46 编辑

这个技术帖子一定要顶,非常好的,能想到这个办法非常不容易。 实验的设计我这个理工男觉得非常科学。 很有意思的一次数据试验。   

至于那些高手算了,同样的降龙十八掌, 丐帮能出现杰出的帮主也才几个。这东西看悟性不看年纪。

玻璃翅 发表于 2020-1-10 22:13:28

期待ing............

吹铃 发表于 2020-1-10 23:15:55

等待结果......{:1_201:}

ffkd_007 发表于 2020-1-10 23:26:09

{:3_292:}

蛐蛐一号 发表于 2020-1-11 02:17:47

经过6小时同步对比测试,测试结果出炉。


蛐蛐一号 发表于 2020-1-11 02:49:38

本帖最后由 蛐蛐一号 于 2021-9-22 22:20 编辑

局部阶段性总结如下:

温度方面

养房环境平均温度为14.1度(四舍五入无意义小数)

壁厚17有茶老的高刚度带搪底北盆(盆王的手捋瓦比较刚的),平均温度为14度,仅比室温低0.1度。

壁厚5无茶老的酥软光底南盆,平均温度为13.9度,仅比室温低0.2度。

我用的精密测试仪器的精度是0.01度,那么这0.1-0.2度应该不是合理误差,而是放置水碗造成的。


结论:无论南盆北罐,光底搪底,材质是否刚硬或酥软,在自然室温条件下,两者对温度控制的差异几可忽略。
(这也是我长期对比实验得到的结果和结论,以后将放出更多实验展示关于温度的具体真实情况)
无论南北盆,是否搪底,材质如何,基本不存在什么传说中“保温”的效果。
甚至因低气温下水碗的水汽效应,内部气温会略低于室温,但这种差异几可忽略不计。

观察红色的室温曲线,会发现这条曲线有一定的波浪起伏抖动,
这种抖动典型的自然温度曲线,比如室外有冷风经过,曲线就会抖动。

在自然室温条件下的升降温其实是很缓慢的,几乎没有任何刺激性。
4分钟降温0.05度显然不算个大事,如下图。

从22点02分到22点06分,温度仅仅降低了0.05度。、
这是这次测试6小时数据里幅度最大的一次降温,你对着蟋蟀吹口气都不止这个数,简直洒洒水啦。



再来看看两个盆的表现呢?在22点06分取样得知,
两个盆的温度和环境一毛一样,三组数据均为14.22度。
然而,两个盆的曲线抖动幅度显然比养房环境的数据要小一些,
这说明蛐蛐罐内部的温度变化确实在理论上比大环境更平缓,也就是所谓的缓冲。
但是这种理论缓冲在自然室温条件下也是微乎其微的几可忽视,(空调养房倒有一定的意义,以后来放测试数据)
因为他基本是跟着养房温度走同步的。


结论:蛐蛐罐保特么个屁的温,倒是和环境的同步率挺稳定的。
缓冲,仅仅能缓冲温差变化中的陡然性,无法缓冲温度升降的必然性。





明天继续说这个湿度。
--------------------------------------------

今天继续说湿度。(单次实验结果)


环境平均湿度为80.3
厚壁17厘米,三合土搪底,盆性很刚的万里张的平均湿度为70.8
薄壁5,无搪底,盆性很酥的寅字的平均湿度为75.1

这个区别就比较明显了。

按传统的老经验说法,泥太刚的罐,或者表皮太磁的罐,大厚罐,茶老罐,均称”不透气“,是”闷罐潮罐“。
但是从这组数据来看,显然只讲对了一部分,而错了另一部分。


我们用数据去说一个盆到底透气不透气,当然要看的是湿度交换。
理论上,与养房湿度差越小的罐,是越透气的。
这一点,我们已经从上面的数据里得到了证实。
薄壁酥质南盆的透气性,优于刚性的厚壁北盆。
(当然了这是我刻意选取的两个典型,如果是北对北,南对南,山东高岭土对干打垒呢?就更有意思了,以后常年奉上)
但是,数据里也显露了一个事实,透气性略低的罐子,并不一定是闷罐。
相反,当环境湿度偏大80左右时,这个北盆居然能保持湿度到70左右。潮吗?不潮。
这是不是三合土里石灰的干燥功能在发挥作用呢?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我们要用以后的实验来证实。

如果说在高湿环境下,厚壁盆居然更干,那么在上海养虫,非空调房的情况下,用薄壁南盆岂非没有意义了吗?
带着这些小问题,我们一起拭目以待更多的实验数据。




大红袍 发表于 2020-1-11 08:57:06

技术帖!{:3_292:}

浦金光 发表于 2020-1-11 09:29:46

很好,学习了

luliub60 发表于 2020-1-11 10:57:52

科学养蟋蟀!赞!{:1_201:}

黄麻头1984 发表于 2020-1-11 13:03:53

好,科技虫将问世。{:3_279:}

吹铃 发表于 2020-1-11 13:23:40

蛐蛐一号 发表于 2020-1-11 02:49
局部阶段性总结如下:

温度方面


很好的实验,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3_292:}

西一致和 发表于 2020-1-11 15:03:36

蛐蛐一号 发表于 2020-1-11 02:49
局部阶段性总结如下:

温度方面


{:3_292:}{:3_292:}

李世均 发表于 2020-1-11 15:45:04

实验很认真,
不知是否用来养虫?若为了养虫,这个实验功夫是白化的,今后才吉斗绩与实验联系不上的。数据是白弄了。供参考。

蛐蛐一号 发表于 2020-1-11 17:52:21

李世均 发表于 2020-1-11 15:45
实验很认真,
不知是否用来养虫?若为了养虫,这个实验功夫是白化的,今后才吉斗绩与实验联系不上的。数据 ...

教授您好,我之前不太确定的一件事终于有了答案,那就是------侬脑子确实被门夹坏特了。我现在一看见您就想笑,发自内心的,还要配上一句网络流行语,”你怕是个傻子吧“。
喊DNA的是你,喊将科学高科技的是你,喊数据量化的也是你,自相矛盾之极。

“李世均那款“和田糖白玉双龙戏珠天落盖盆形题章”,是中华斗蟋盆史的精彩篇章,
正是李世均一生的代表作,称其国宝一点也不过分。其盆直径6公分,盆高7公分。盆底小篆“南盆窥探”字样,盆盖底字“镇盆”字样。”

也只有侬这种人能想的出来,直径6公分,和田玉做的蛐蛐罐。
侬这个盆怕不是养材积的,是养蛆的。
这确实是你一生的代表作,非常符合你的6公分心胸,花把势。

我为了整理蛐蛐罐的数据,已经买了600个蛐蛐罐,做过很多数据,没有绝对不把握不会随便放出。
等我放出的那一天,就是为了以后让人少走弯路。
我的蛐蛐罐不光能做数据,而且随手捞起一个来就敢养虫,要干就干,要湿就湿,了然于心。
我每一个蛐蛐罐都比你那个直径6厘米的和田玉罐对材积有贡献价值,对世人有价值。咱们走着瞧哈哈。

还有你不要回我帖子了好伐,看着你我就讨厌。
本来不输钞票的人,看见你估计都会输了,我怕你影响大家。{:1_203:}



雅趣盎然 发表于 2020-1-11 18:04:42

{:3_294:}{:3_292:}

虫半痴 发表于 2020-1-11 18:06:54

蛐蛐一号 发表于 2020-1-11 17:52
教授您好,我之前不太确定的一件事终于有了答案,那就是------侬脑子确实被门夹坏特了。我现在一看见您就 ...

{:1_201:}{:3_279:}{:3_281:}{:3_294:}

bryan5011 发表于 2020-1-11 18:22:58

一个李逵,一个李鬼,{:1_201:}

李世均 发表于 2020-1-11 19:50:12

你盆的数据若用来养虫,去斗钞票有用吗?你带情绪看贴子了

李世均 发表于 2020-1-11 19:51:57

这么小的玉盆用来养虫,你的思维确实???

李世均 发表于 2020-1-11 19:54:58

化了精力记录了数据,派勿上用场,这类数据有啥用?您冷静想一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蛐蛐一号 发表于 2020-1-11 20:42:32

李世均 发表于 2020-1-11 19:54
化了精力记录了数据,派勿上用场,这类数据有啥用?您冷静想一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侬的六公分和田玉蛐蛐罐派的又是啥么子用场?花把势教授。不能养蛐蛐的罐子还有脸叫蛐蛐罐吗,还天下第一盆?我明天用不锈钢也做一个宇宙第一盆。发现你这个人只会叨叨斗钞票,你的宇宙虫经难道是写给赌徒看的?你怎么这么人格分裂呢?

rico 发表于 2020-1-17 08:42:17

李世均 发表于 2020-1-11 19:50
你盆的数据若用来养虫,去斗钞票有用吗?你带情绪看贴子了

你是李教授吗?
我记得06年闵行中蟋网虫友聚会, 李教授的开篇就是劝导大家不要参与蟋蟀赌博,我本来去听怎么选蟋蟀的, 开篇一通不要赌博,对赌博的痛恨。

怎么你开口就是斗钱?

如果你不是李教授本人,就不要冒名。 如果你是,那么你真的是变成了你自己讨厌的样子?


蛐蛐一号 发表于 2020-1-17 18:43:59

rico 发表于 2020-1-17 08:42
你是李教授吗?
我记得06年闵行中蟋网虫友聚会, 李教授的开篇就是劝导大家不要参与蟋蟀赌博,我本来去 ...

就是他本人,你没看见他是国虫贵宾吗?这个人已经堕落了,而且膨胀了快炸了。

秋兴---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0-1-28 12:54:50

{:3_294:}{:3_292:}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蛐蛐罐量化数据对比实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