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翻虫照,谈谈虫!(更新中)
本帖最后由 专杀木马 于 2020-2-8 12:59 编辑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受困于新型冠状病毒,大家都可能享受到了有史以来最长的一次春节假期。在抗疫各条战线上,有着许许多多的逆行者为我们砥砺前行,他们的伟大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回到正题,通过回看这些年的虫照,发现自己玩虫中许多不足之处,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与虫友们共同提高。这是一条2018年的聊城虫,出土日期8月12日。具体出土于什么土质不清楚,初看宽、高、厚还在选虫的标准内,牙齿也属于本牙的范围。空皮1斟9,中厘码的虫,肯定是属于斗的到厘码。于是网上出价170元收入帐下。这条虫收来之后,因为我要去山东收虫,所以一直养在我师弟铁锤处。没几天就接到铁锤师弟电话,这条虫神态不佳,总结下来一个字:软。当时人在产地也不会太在意一条虫,所以让他自己做决定,师弟也不是犹豫的人,养了三天之后直接斗了,下风。回头看这条虫,个人觉得几点不足之处:1牙根泛白,这是大忌,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水牙,没硬度。2前抱爪尺寸不够,这点限制了此条虫的规格,很多朋友收虫的时候更多的关注的是大腿的尺寸而不注意这点,但是两虫交口之时,前抱的大小决定了拎拉之口的力度。3个人觉得也是比较关键的一点,翅面已略微有不同色,要知道这是早秋里,这对虫来说是一个致命伤,其中缘由,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跟我私聊探讨。4师弟养虫环境其实跟这条虫的饲养有一定距离。首先师弟是南盆自然养法,这个养法个人认为不适宜早、晚秋出斗。其次这条虫到他盆里养了不超过5天,自己养过虫的朋友都知道,饲养一条虫有个强-弱-强的过程。特别是晚路虫,中间弱的一个过程特别长,很多朋友往往在弱的这个过程中失去了对这条虫的信心,不是直接窗外就是随便斗掉了,很多晚路大将都这样折戟沉沙了。总之这条虫算是一个典型的失败例子。
http://www.guochong.net/static/image/hrline/line2.png
2018年山东汶上的一条小蛐蛐,初看平平,仅皮壳尚可,色络还在一张皮的范围。三张照片分别是早秋、高峰、退役。早秋里看这条虫,个人感觉会往青虫里发展,毕竟翅面带着深厚的蓝光,腿斑一眼看上去也属于青虫腿选将的范畴。但虫真的是看不透的,看了第二章照片,整条虫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饲养过程中,变成了一条黄虫。所以虫永远是看不透的,大师跟新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对每条虫走向的判断和斗龄的把握。由于我是一个新手,所以这条虫也是耽误在我手里的一条虫,出斗的较晚,记得是10月14日开的毛口,因为之前一直以为它是一条深色面的青虫,所以把它归为晚期出斗的虫,在饲养手法和环境上有一定的失误,从它高峰时期的照片可以看出,虫身并未收到最佳状态,但此时虫由上到下已经处于巅峰状态。此时出斗,基本上输笼型,所以根本不敢在这条虫上有大期待。这条虫告诉我,对于一个玩虫之人,精养的重要性,在饲养的过程中要注意每条虫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否则很多虫都不能尽其所用。而且不同的饲养方法往往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这条虫属于底板尚佳,从退役照上(时间为11月12日)可以看出,此虫虽处于生命晚期,但皮色、内涵仍保持高度一致,属于型散而神不散。对于底板好的虫,可能用很多朋友的话来说:虫王养在哪里都是虫王。也确实如此,因为底板好,抗的住。但是那种可上可下的虫,正确的饲养就真的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了。
http://www.guochong.net/static/image/hrline/1.gif
这是2019年收的一条河南安阳虫,战绩还可以,XX杯两上。说明一下情况,我是一个上班族,这条虫不是由我本人带至赛场。第一张照片9月23日摄于自己养罐里,第二张照片摄于9月25日,别处代养了两天后。通过照片可以发现,同样是饱食状态下,这条虫的状态截然不同。从紧凑度和笼型上来说,个人感觉整条虫掉了不止一个档次。从一条小场坚虫降为一条不能上场的肉虫。从照片上可以看出同样一条虫在不同的环境,喂食不同饲料的情况下,两者差距相差甚远。这条虫是我8月23日收于河南,收入帐下便将其定位在国庆前后出斗的一条虫,故在笼型和饲料上使用了相对应的处理。因此在斗龄上正好赶上了国庆期间开始的XX杯赛事。而到了老法师手里,几乎所有的虫都是一个养法,通风、静养、大水食,随着时间虫自然收身,实在收不了身的,多下三尾收身。这种养法似乎无可厚非,遵照虫的生命曲线。但是真的是那么多虫都是当令出斗吗?不尽然吧,甚至是绝大部分都不是。要记住,我们是养虫,不是养猪。需要的是它们在我们需要它们出战的时候为我们上战场,而不是在它们可以上战场的时候我们才能把它们送上战场。老法师的养法这条虫根本合不上XX杯的赛程,那如果整棚虫都是这个情况,拿什么征战赛场呢?至于这条虫最后是如何胜出的,我没有看到,但是个人感觉最终是赢在较厚实的皮壳和牙齿的尺寸上。此乃运气也,已经不符合现代赛场的规格了。所以在建立自己一套完整的选养斗的模式时,千万不要故步自封,完全迷信固有的经验和知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http://www.guochong.net/static/image/hrline/1.gif
这些虫都是这两年内,早秋在小型赛场里斗的风生水起的几条虫。从照片上就能看得出,都是些小价格的虫,不论从牌价、皮色、材质上来说,都是些没有大特色的皮子虫。但就是这些虫,偏偏能在早秋给我带来较高的上风率,究竟为什么?赢在哪儿?关键点:年纪。不知道大家是否能从照片里看出,这几条虫其实都是棚边虫,出土日期基本在7月28日至8月7日之间,而出斗的日期都在9月8日至9月16日之间。这个时候的野生秋虫是什么情况?大约出土20天到30天左右吧,那么用养足40天左右的虫去斗20几天虫会是什么结果。任凭你牌价再大、皮色再正、牙齿再大,只要进正门对口,就好像是30岁成年男子揍16岁的半大小子,连输的理由都没有。上风率高了,那么不和谐的声音就出来了,对手怀疑是白虫或者野放,要求验虫。可偏偏事与愿违,这些虫都不是你以为的那种虫。那么接下来,事情就进入了我的节奏,你之前的虫都下风了,要保证出场率,势必要用其他的虫顶上,很多本不该出场的虫就莫名其妙的上了战场,结果很明显这些童子军又倒在本不该属于它们的战场上,一秋的噩梦就这样开始了。
首先皮壳就差了。。。 感觉虫太软了 拍照技术一流!{:3_292:}{:3_294:} 虫半痴 发表于 2020-2-7 14:21
首先皮壳就差了。。。
谢谢点评,鄙人眼力确实不佳,所以发此贴与大家共同提高。 吴中勇士 发表于 2020-2-7 14:45
感觉虫太软了
恩,高手! {:3_292:}{:3_292:} {:3_292:}{:3_292:} 感觉虫1是斗早了. 呵呵!玩蛐蛐说白了就是玩经验
反复研究好虫
那种感觉就出来了
说的笼统一点就是玩经验
说的直白一点就是玩感觉
{:3_293:}{:3_292:} {:3_292:}{:3_292:} 高手中的高手,呼吁出书服务大家。{:3_279:} 后面这几条都不错,喜欢 本帖最后由 吹铃 于 2020-2-8 14:51 编辑
吴中勇士 发表于 2020-2-7 14:45
感觉虫太软了
你亦是高手了{:3_293:} 你谦虚了,应该属于高手了{:3_293:} 虫的优劣都是相对而言的,而且还是个动态概念。{:1_201:} 学习了{:3_294:} {:3_294:}{:3_292:} 经验之谈,学习了!{:1_201:} 技术贴!看谱下棋的怎么玩得过公园里的老工人。 {:3_292:}{:3_292:} {:3_294:}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