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足红旗 发表于 2008-6-24 14:28:58

[分享]感情在盆中

<P align=center><FONT size=5><STRONG>感情在盆中</STRONG></FONT> </P>
<P align=center>2005-9-13 星期二(Tuesday) 晴 <BR>  <BR>  <BR>     ■文/胡展奋</P>
<P><BR>    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或者竟是一种宗教了。<BR>  <BR>    每年秋天,我总要在妻儿惊诧的眼光中,拿出那只破旧的蟋蟀盆来,用细布细细地擦去灰尘,再蘸上清水细细地搽它,把它供奉起来。<BR>  <BR>    这是一只很有年份的蟋蟀盆,而且有品相,叫做“铜鼓天落盖”,体形就像古时的铜鼓,通体乳灰色,腰部微凸,盖子墨黑,中镶菱座铜环。<BR>  <BR>    因为多处冲口,被儿子讥为“丐帮用品”,他哪里知道,它的年龄比他老爸还大呢。<BR>  <BR>    小学4年级开始,我每年秋天都要蓄上几头蟋蟀(沪语螊绩),渐渐发展到几十头甚至上百头,父亲对此一直很反感,总要骂我“玩物丧志”,“瘪三习气”,责怪母亲娇纵我,总要争吵好几次,所以我们家的秋天,总缺乏祥和之气,因为我的顽固,也因为母亲的溺爱和父亲的深恶痛绝。<BR>  <BR>    三个人什么事都好商量,惟独在这个昆虫的议题上不肯放弃自己的立场。<BR>  <BR>    我常想,玩蟋蟀的都是“没志气的流氓”么?宋徽宗、苏东坡、贾似道,大明的宣德皇帝直至当今大学者王世襄都是虫迷,谁说他们都是“瘪三”?只要不参赌,我就是“丧”了“志”又怎么地。<BR>  <BR>    但是蓄虫的确要精力财力,尤其是有了好虫,更要配好盆,穿西装,怎么能赤膊打领带呢。<BR>  <BR>    1988年的7月,母亲的病已经很重了,需要两支“白蛋白”,自费的,议价似乎是80元一支,还要“开后门”。<BR>  <BR>    我攥着钱赶路,经过江阴路的“虫摊”忽然眼睛直了,腿脚也不听话了。<BR>  <BR>    养“材积”,中秋以后最好是老盆。所谓“南盆北罐”,南盆是对南方蟋蟀盆泛称,特点是,盆壁较薄,较浅,花色繁多,泥质细腻;北盆一般指京津两地所制的蟋蟀罐,特点是厚壁直桶而且厚实。<BR>  <BR>    那天人们围观的正是一只身价不菲的古旧南盆“铜鼓天落盖”,李万记制,开价一百五,人见人爱,机会难得。<BR>  <BR>    我那时爱虫心切,迷了心窍,竟然咬咬牙买了下来,但是又马上背生凉意:母亲的病怎么办?她还等着我的救命药哪!<BR>  <BR>    于是只好撒谎,钱丢了。<BR>  <BR>    母亲默默地流泪,父亲气得跺脚,借了钱自己去买“白蛋白”了。<BR>  <BR>    倒了霉的是,没几天由于“虫友”的出卖,父母知道了真相,母亲继续哭,父亲则不打话,出手就连盆带虫地扔了出去……<BR>  <BR>    9月2日,母亲就去世了。我揪心地痛哭,倒不是愧疚“白蛋白”的短缺(事实上此药一直供应到她去世),而是觉得自己的行为实在对不起母亲。<BR>  <BR>    尽管如此,悲痛中仍然不忘偷偷去察看那盆的踪迹,怪哉,那一晚老爸扔出的盆似乎正巧落在窗外的黄沙堆里,怎么一点踪影也不见呢。<BR>  <BR>    母亲去世10年后的一天,我再次经过江阴路花鸟市场,一瞥,咦?怎么又见那只“铜鼓天落盖”了呢?远看一模一样,近看,嘿!盆底刀刻的“展奋珍玩”还清晰可见。<BR>  <BR>    那晚的黄沙堆救了它,除了几个冲口,几乎没有重创,但现在的开价已经是500元了。<BR>  <BR>    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岂止老盆有缘,应该是一种宿命的预示吧,每年秋风起的时候,细细品它,可以品出内心很多很多平时想也不想的东西。<BR>  <BR></P>

大风 发表于 2008-6-25 17:23:36

<P>传奇!这叫传奇~</P>

赤足红旗 发表于 2008-6-24 14:29:45

沙发我坐,谢胡展奋仁兄分享!

一氓 发表于 2008-6-25 20:17:55

<P>无语。</P>
<P>曾经的……</P>
<P>现在的……</P>
<P>拥有的……</P>
<P>失去的……</P>
<P>……真的无语。</P>

大愚鱼夫 发表于 2008-7-5 20:27:08

<P>沉重......</P>
<P>一份心灵深处思念的寄物,</P>
<P>一个见证母爱伟大埋没在自己记忆中的圣物.</P>
<P>一件活着的人与逝去者情感对话的传呈神器.</P><br>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分享]感情在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