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的收虫回忆(4)
上海——山东——兖州——宁阳{:3_292:}{:3_291:} 有几位收虫的像是当地人。 {:3_293:}{:3_293:}{:3_293:} 孙师傅,听有人讲,晚上进玉米地时一路撒黄豆粉,返回时沿黄豆粉返回,一路挑大的虫套,且不会迷路。是不是这样? 十年了,时间真快!{:3_292:} 雅趣盎然 发表于 2022-10-29 21:10
孙师傅,听有人讲,晚上进玉米地时一路撒黄豆粉,返回时沿黄豆粉返回,一路挑大的虫套,且不会迷路。是不是 ...
我们下地,主要抓3尾,天黑下来后过去,很多的,两个人100只花2个小时。2尾就很少了,而且都是小虫,抓到2.5斟的就算大虫了。我们不是一路撒黄豆粉的,那要洒多少?农民有的是隔一小段撒一堆,大多数人还是随机抓的。我带了个指南针,抓累了,抓不动了,就认准一个方向死走,一定能到达大路,不可能兜圈子迷路的。 孙虫迷 发表于 2022-10-30 10:01
我们下地,主要抓3尾,天黑下来后过去,很多的,两个人100只花2个小时。2尾就很少了,而且都是 ...
现在不用辛苦地到山东收虫,购买人工定向培育的蟋蟀,比山东虫厉害多了,价格还便宜。
再说了,山东收的虫,又有多少是野生的呢?是不是产自蟋蟀养殖基地?根本辨别不清楚!{:1_201:} luliub60 发表于 2022-10-30 10:10
现在不用辛苦地到山东收虫,购买人工定向培育的蟋蟀,比山东虫厉害多了,价格还便宜。
再说了,山东收 ...
十年前不一样,退休没几年,抓虫劲头蛮足的,当时农民的白虫很少,地里都是野秋。那时我已经秋白两玩了,白虫都是自孵的,山东或河南来的秋虫作为比较。因此很早我就感到白虫可能是一种趋势,很难阻挡。 本帖最后由 luliub60 于 2022-11-1 14:06 编辑
孙虫迷 发表于 2022-10-30 11:23
十年前不一样,退休没几年,抓虫劲头蛮足的,当时农民的白虫很少,地里都是野秋。那时我已经 ...
80年代到90年代初,在汉口路上班的办公大楼里有460多人,单位的党委书记是地下党老革命,喜欢蟋蟀。
大伙为拍领导马屁,每年秋天中午休息,在工会办公室斗蟋蟀,老书记是一排一座,手拿蟋蟀草任总指挥。
为此,同事们想方设法捉虫,买虫,有同事干脆下基层单位,住在七宝酒厂,每晚捉虫,就为博领导开心。
没能力捉虫的,就去文庙、东台路买杭虫、绍兴虫、山东虫,那时的山东虫确实厉害,九月下旬开始称霸。
那时,每天中午休息2小时要斗几十对蟋蟀,败居直接窗外。整个虫季,在数千只蟋蟀里出现的好虫很多。
老书记离休后,同事们意犹未尽,秋季继续在单位斗蟋蟀,新任党委书记知道后拍桌子骂娘,那是后话。{:1_201:}
luliub60 发表于 2022-10-30 12:04
80年代到90年代初,在汉口路上班的办公大楼里有460多人,单位的党委书记是地下党老革命,喜欢蟋蟀。
...
竟然有这等好领导,羡慕。 好照片,回忆起20多年前去宁阳的日子。 穿红衣服收虫人眼熟,是不是济南人 {:3_292:}{:3_291:} 感谢孙老师分享 {:3_294:}{:3_292:} 第一图是在河南收虫吧,竹筒装虫,在山东河北基本沒人用竹筒装虫的。 剑川 发表于 2023-5-3 16:32
第一图是在河南收虫吧,竹筒装虫,在山东河北基本沒人用竹筒装虫的。
是的,有2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