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wanl 发表于 2022-12-3 11:18:08

宋人好斗蟋蟀,文人则借蟋蟀之名斗才华,写词决高下

鸟蛩之音,天籁也。蛩,即蟋蟀,自古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诗经唐风蟋蟀》曰:蟋蟀在堂。《诗经豳风七月》云: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蟋蟀的活动规律,是重要的农时参考,与古代农业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蟋蟀的鸣叫声,有时响亮清脆,有时断续低迷,总是引起人们的遐想。“


大家蟋蟀黄金笼,闭在红蕤枕畔听”,在唐朝,人们用金笼装蟋蟀,并放在枕头旁,就为了听它的鸣叫声。那时候没有radio,没有mp3,没有walkman,这就是最原始的音乐播放器。由于人们对蟋蟀的喜爱,其声入诗是非常自然的。





而在宋代则盛行斗蟋蟀。斗蟋蟀,也称“秋兴”“斗蛩”“斗促织”,俗称“斗蛐蛐”。以蟋蟀相斗为戏的传统娱乐活动,每于秋末蟋蟀盛出时举行。相传始于唐代,至宋尤盛。达官显贵、民间士庶,皆喜驯养相斗。



《西湖老人繁胜录》载:“促织盛出,都民好养,或用银丝为笼,或作楼台为笼,或黑退光笼,或瓦盆竹笼,或金漆笼,板笼甚多。每日早晨,多于官巷南北作市,常有三五十火斗者,乡民争捉入城货卖,斗赢三两个,便望卖一两贯钱。苕生得大,更会斗,便有一两银卖。每日如此。九月尽,天寒方休。”当时临安城中,还有专以卖蟋蟀和蟋蟀盆为生计的小贩。





据载,权臣贾似道亦酷嗜此戏,“尝与群妾踞地斗蟋蟀”(《宋史· 贾似道传》)。贾氏还著有《促织经》,记选养咬斗之事,颇为详核。宋以后,还多有以斗蟋蟀赌钱财者。但文人之间玩蟋蟀则文雅许多,多借蟋蟀之名斗才华。



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著名词人姜夔和张磁在张达可家举行诗词歌会,把酒言欢,期间听到屋壁间蟋蟀声,于是他们就提议用“蟋蟀”做题材作词,姜夔写下《齐天乐·蟋蟀》,张磁则写下《满庭芳·促织儿》,然后把两首词交给歌者演唱,两人词各有特色,后世评价都很高。郑文焯校《白石道人歌曲》提到:“功父《满庭芳》词咏蟋蟀儿,清隽幽美,实擅词家能事,有观止之叹。白石别构一格,下阕寄托遥深,亦足千古矣。”





然张磁的《满庭芳·促织儿》词中从写闻蟋蟀,到写捉蟋蟀、斗蟋蟀、伴蟋蟀,反复展挪,极尽开合变化之能事,属南宋咏物词之上乘。



《满庭芳·促织儿》



〔宋代〕张磁



月洗高梧,露漙幽草,宝钗楼外秋深。土花沿翠,萤火坠墙阴。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沉。争求侣,殷勤劝织,促破晓机心。



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任满身花影,犹自追寻。携向华堂戏斗,亭台小、笼巧妆金。今休说,从渠床下,凉夜伴孤吟。





咏物词主要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把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志向选择寄寓在所咏的具体可感的形象中,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体,而且要使词人的主观情志与听咏的客观物象浑然一体,密不可分。张磁这首词就达到了这一境界。



词的上阕写景写物。



作者描述的对象是蟋蟀,先给读者的却是一个蟋蟀出没的时间和空间环境:秋夜,月光如洗,照在高高的梧桐树上; 浓浓的秋雾打湿了小草,庭外一派夜深人静。草地边缘的一圈绿色苔藓植物就像一条翠色的带子,萤火虫儿在其中忽闪忽闪的。作者用优美的笔调给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深秋的夜景。也正是在这追忆中熟悉的环境里,我们又仿佛听到了那熟悉的促织的叫声。





此时,词人将描写的笔触由视觉转向了听觉,“寒声断续”、“微韵转”,是指蟋蟀所发出来的特有的叫声。那颤颤的蟋蟀的声音,在秋天的凉夜中听来,多少有一些悲凉。这叫声像是在对侣鸣求,又像是在催促那已整夜未下机的无眠思妇。这段文字通过虚实交织的手法,描写了秋夜促织出现的一幕幕图景及作者的想象。





词的下阕通过追忆儿时追逐蟋蟀的乐趣,抒发了今日落寞的情绪。



“儿时”六句写捉蟋蟀的情景,场景十分热闹,将儿童的活泼、真纯生动地表现出来。捉蟋蟀无疑是一个有趣的活动,“呼”“灌”“敛”“随”“追寻”五个词将捉蟋蟀的过程刻画得惟妙惟肖,仿佛看到一个小孩子发现了一只蟋蟀,然后呼唤伙伴们拿灯过来,用水往蟋蟀洞穴里灌,希望把蟋蟀逼出来,当蟋蟀慌不择路地逃出来之后,他和伙伴们又紧迈步伐,随着蟋蟀的叫声一直追寻下去,月亮上来了,花影浓浓地泼洒了他们一身,然而他们丝毫也不在意,只顾全神贯注地搜索着蟋蟀,孩子的幼稚与淘气在这样的白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携向”两句写斗蟋蟀的情景,词人没有直接写斗蟋蟀的场面,却写了装蟋蟀的笼子的精美,从侧面暗示了斗蟋蟀的过程该是多么激动人心,词到这里,欢乐的气氛达到了顶点。



然而词人笔锋一转,以“今休说”三个字使全词的声调陡转急下,词的气氛由热烈一转而为低沉。过去和现在对比,一欢乐一凄凉,一热闹一冷清,胸中更汹涌着无尽的孤寂与悲愁,所以此时再听到蟋蟀声,不仅没有得到安慰,反而更增加了凄苦悲凉之感,使人读之,几欲落泪。





这首词采用明线结构,所以线索明晰,结构平实,虽运用了几个典故,但并不晦涩难懂。而在中心思想上,则使我们清楚地感知到良知尚未泯灭的南宋士大夫痛苦而矛盾的心灵和脉搏。而在写作技法上,则景真情真,其所创造的艺术境界自然也为后人所激赏。周密称其为“咏物之入神者。”是为剀切之评。

ewanl 发表于 2022-12-3 11:19:57

蟋蟀在打斗过程中有输有赢,人类在其中下赌注,使其成了一种博彩游戏。斗蛐蛐本是一种游戏,消遣娱乐用的,但却因为中国人太能折腾了,把它玩成了一种艺术而且还有着悠久的历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宋人好斗蟋蟀,文人则借蟋蟀之名斗才华,写词决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