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北罐要“砸”底?及底的要求
戳上面的蟋蟀社区关注我们哦!蟋蟀社区,每日更新蟋蟀打斗视频、蟋蟀趣闻、蟋蟀捕选养虫秘笈,欢迎关注!87年中学毕业前都只在上海玩蛐蛐儿,那时没见过“砸底(南方称:搪底)”的蛐蛐罐。那个年代,南盆也没有“搪底”,也不垫纸,养盆都是“光底”。
92年参加工作后成了“北漂”,开始接触北方的虫友,才注意到绝大多数北罐都有砸底。
北京玩虫对南盆有这么一说:“就是吊起来养,也不能进降”。充满了对南盆的不屑。
为什么北罐会“砸底”呢?
北方资深细心的玩家应该会注意到,白露过后,湿度骤降,只有20~30%。这样的湿度,特别不适宜蛐蛐存活。稍不注意,蛐蛐就会掉膘抽身早衰。
为了缓解湿度的不利,聪明的前辈想出了“砸底”。
那为什么不直接把底做厚些么?因为厚的底在凉坯烧窑时特别容易裂,出现“窑缝”次品。而且,蛐蛐罐体密度相对高,空隙少,不利“吸水(存水)”,也就不利于长时间保持罐内湿度。
所以砸底最主要的目的是保持(调节)罐内的湿度。
此外,还要便于“清罐”,不容易藏污纳垢滋生细菌。
从使用要求出发,就能推导出“底的要求”:
1.能有一定的吸水能力和储存水量~底有一定的空隙率2.水分的释放不能太快~表面致密(罐壁也同理)3.便于清洁,耐用~底的表面致密,硬度足够4.便于吸水~底的表面保留一定的空隙率,不能像镜子面5.不易藏污纳垢,不利细菌滋生~表面空隙不能太大6.便于蛐蛐抓地及行走~有一定的毛糙度,不能像镜子面。
蟀罐处理方式一般来说有五种:水泡,茶煮,雨淋,土掩,雪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