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花黄麻头555 发表于 2023-7-16 10:12:06

玉米地

说起捉蛐蛐都首先想到的是玉米地,玉米地里蛐蛐多吗质量好吗?答案是不一定,在产虫区玉米地就是撬子手抓虫的幌子,民以食为天不是所有农民都不在乎庄稼的收成,看看绿油油的玉米地就知道长势很好,没少施肥打农药。这就是一到虫季撬子手们驱车几十上百公里到别的地区抓蛐蛐的根本原因,现在在产虫区已经没有什么野生虫和地白之分了,只有地虫和白虫

开花黄麻头555 发表于 2023-7-16 10:31:52

本帖最后由 开花黄麻头555 于 2023-7-16 11:24 编辑

三十年前来北京卖蛐蛐的乐陵和宁津农民,它们的蛐蛐大部分在5厘左右,现在超7厘的都不新鲜。形状也从条子虫往横宽演变,宁阳的大花牙也被干净的大黄板所取代,所以,想捉纯野生蛐蛐的不要去产地,因为你不知道捉到的是什么,现实情况就是张庄到马村捉,马村人到张庄捉,没有在自己村捉的在自家自留地捉的大有人在,一些相对敬业的撬子手会曲阜,汶上,兖州满世界跑

虫友,虫友! 发表于 2023-7-16 11:39:38

老先生,事没绝对,现在我这里基本都是玉米地,其他作物都很少种植了。以前还有棉花,大豆,花生,红薯之类的,现在人都不指望地养活人了,村里能动的人,不是在外面工作打工,就是在家里工作打工做生意。地吗不可能慌着,只有玉米省事省力。所以玉米地比以前还要多,你不去玉米地捉去哪里捉,放眼望去漫天遍野的都是玉米地!就药物来说,虫真的不比过去那么多了!如果先生有闲暇时间到国母之乡走走转转,不收只来捉虫,用脚来丈量脚下的玉米地,捉虫,恐怕有生之年都捉不完的秋虫在那里侯着!就像半痴先生说的那样,走不完的玉米地,捉不完的秋虫!我这里外地人捉虫,没人管的。只要不被庄家主人碰到破坏他的庄稼,国母之乡任你游!我们捉棚虫时经常碰到棚主人在干活,大度的人,抽烟说话聊天,各忙各的。小气的人,不进你的棚,又不坏你东西,我们出来就是!真的。菏泽市欢迎你来游玩及捉虫收虫!

开花黄麻头555 发表于 2023-7-16 12:35:29

虫友,虫友! 发表于 2023-7-16 11:39
老先生,事没绝对,现在我这里基本都是玉米地,其他作物都很少种植了。以前还有棉花,大豆,花生,红薯之类 ...

山东的玉米地应该是个特例,主要是受益于当地政府的保护措施,在穷的都买不起农药化肥的年代,北京的玉米地真没多少蛐蛐,最多的是蜘蛛。

虫友,虫友! 发表于 2023-7-16 13:31:04

开花黄麻头555 发表于 2023-7-16 12:35
山东的玉米地应该是个特例,主要是受益于当地政府的保护措施,在穷的都买不起农药化肥的年代,北京的玉米 ...

说实话若只说捉蛐蛐还不如穷的时候呢。那时候都是积攒下来的猪粪,羊粪,牛粪等动物粪便等到秋收后耕地种小麦时抛撒在地里,作为有机肥料用!收小麦后压单场,剩下的麦秆垛。是最出虫的地方之一!现在有了收割机后这一景是不会再有了!也是捉虫消失的特征之一!

红牙白青8 发表于 2023-7-17 08:52:42

{:3_292:}{:3_291:}

灿烂涅槃 发表于 2023-7-17 11:21:58

       上海玉米地,虫少而小。

来了就不要走 发表于 2023-7-17 11:40:58

只有下去了才知道。能抓虫的地方太多太多了。哈哈

开花黄麻头555 发表于 2023-7-17 11:47:07

来了就不要走 发表于 2023-7-17 11:40
只有下去了才知道。能抓虫的地方太多太多了。哈哈

如果真有抓不完的秋【一将难求】就是骗人的,那些大咖也不会打款几十个让撬子手替他们抓

开花黄麻头555 发表于 2023-7-17 11:57:17

灿烂涅槃 发表于 2023-7-17 11:21
上海玉米地,虫少而小。

玉米地不是蛐蛐理想的栖身之所,北京的玉米地虫子也不多,一看玉米长势良好地里干干净净的基本就不用进去了,上高三时学农劳动赶上秋收老玉米,全班20多个男生踏平了两三亩地就有一个同学抓了一个近6厘的。

来了就不要走 发表于 2023-7-17 11:59:47

开花黄麻头555 发表于 2023-7-17 11:47
如果真有抓不完的秋【一将难求】就是骗人的,那些大咖也不会打款几十个让撬子手替他们抓

这个没有必要争论,也没有必要证明,事实摆在眼前,自己下去抓就知道了。漫天的青纱帐。大佬们要求高,条条要大牙大龙行这个当然少。我自己抓7天也就1个大牙。

开花黄麻头555 发表于 2023-7-17 12:13:37

来了就不要走 发表于 2023-7-17 11:59
这个没有必要争论,也没有必要证明,事实摆在眼前,自己下去抓就知道了。漫天的青纱帐。大佬们要求高,条 ...

是个秋就抓那是抓不完,早秋宁津当地出品4厘8的白牙青能卖到1千多

虫半痴 发表于 2023-7-17 12:51:44

玉米地确实不是蛐蛐的最佳栖息地,但北方(冀鲁豫)多的就是玉米地,那就只能在玉米地里抓了,假如是豇豆地、毛豆地(大豆地)。。。之类的土质相对较为结实的地块那虫质量就更好了

灿烂涅槃 发表于 2023-7-17 13:07:52

虫半痴 发表于 2023-7-17 12:51
玉米地确实不是蛐蛐的最佳栖息地,但北方(冀鲁豫)多的就是玉米地,那就只能在玉米地里抓了,假如是豇豆地 ...

         豇豆地、毛豆地是真好

虫半痴 发表于 2023-7-17 13:20:32

灿烂涅槃 发表于 2023-7-17 13:07
豇豆地、毛豆地是真好

。。所见略同,切身体会是一样的,我以前抓土虫时,豇豆地、毛豆地都抓到过将军(而且多次),而现在北方玉米地里我还真没有抓到过将军,这也可以从侧面说明了豇豆地、毛豆地肯定比玉米地更适合蛐蛐

OKM 发表于 2023-7-17 13:45:59

虫半痴 发表于 2023-7-17 13:20
。。所见略同,切身体会是一样的,我以前抓土虫时,豇豆地、毛豆地都抓到过将军(而且多次),而现在北方 ...

豇豆棚里好抓 草也少

llgllg1971 发表于 2023-7-17 13:57:06

那块地里不长颗好葱啊,关键还运气,我觉得院子周围好虫不少,就是没法抓,狗嗷嗷叫。。

虫半痴 发表于 2023-7-17 14:25:01

OKM 发表于 2023-7-17 13:45
豇豆棚里好抓 草也少

那玉米地更好抓了,行距差不多,列距玉米地比豇豆棚宽多了,钻过来钻过去很方便

过路的老妖 发表于 2023-7-17 16:55:11

虫友,虫友! 发表于 2023-7-16 11:39
老先生,事没绝对,现在我这里基本都是玉米地,其他作物都很少种植了。以前还有棉花,大豆,花生,红薯之类 ...

深以为然{:3_292:}

虫友,虫友! 发表于 2023-7-17 20:39:08

虫半痴 发表于 2023-7-17 13:20
。。所见略同,切身体会是一样的,我以前抓土虫时,豇豆地、毛豆地都抓到过将军(而且多次),而现在北方 ...

以前都是把麦子收了,去单场去压,地里就只有麦茬子,没法容身,麦秆垛都堆在地头,像小房子一样,玉米地的虫以前大多都藏在麦秆垛周围。进玉米地三米后基本就没啥虫了。刚开始有收割机时,那时人们还把收割机吹下来的麦秆隆起来用地板车推到沟里,就怕它影响作物收成。现在地里都是收割机吹下来的麦秆,都没人去推了,都是就那样留在地里,蛐蛐有了容身之处,这也是和以前小环境变化后玉米地开始有虫的原因之一!每个村子都会留一块共用地按户人头分成菜地,大家都在那里种菜。菜地作物分散,通风好,露水足,所以菜地傍晚时分蛐蛐都出来觅食后就爬在高一点的光土地上,这也是出虫地之一。

虫友,虫友! 发表于 2023-7-17 20:40:55

过路的老妖 发表于 2023-7-17 16:55
深以为然

{:3_293:}{:3_293:}

虫半痴 发表于 2023-7-17 21:02:53

虫友,虫友! 发表于 2023-7-17 20:39
以前都是把麦子收了,去单场去压,地里就只有麦茬子,没法容身,麦秆垛都堆在地头,像小房子一样,玉米地 ...

北方玉米地很广阔,相对来说虫密度是很低的,所以进入到玉米地里不能粗枝大叶的“趟”,要仔细,不然很容易漏掉的,这是我的个人见解

嘉兴小虫虫 发表于 2023-7-17 21:15:28

自己下地去抓几次不就啥都明白了北方玉米地 也分地块有些地块稀稀拉拉趟地10分钟才能见到一个有些地块走几步就有而且整块一大片里面都这样   不过玉米地太中间的地方虫很少不管哪块地好像都这样
北方玉米地里虫很多但90都是4-5里的小臂辣子就和绿化带里面的小虫差不多都不值得抓还有就是大牙其实也不多大部分都是狗牙那些大头大牙的好虫都是靠数量堆砌起来的
所以说野地里没虫那是胡扯绝对不存在的   说虫密度比原来低了很多这是真话数量少了好虫的产量也就少了

开花黄麻头555 发表于 2023-7-17 21:37:40

嘉兴小虫虫 发表于 2023-7-17 21:15
自己下地去抓几次不就啥都明白了北方玉米地 也分地块有些地块稀稀拉拉趟地10分钟才能见到一个   ...
活60多岁了能没见过玉米地?一亩地有两条虫子也算有,有一千条虫子也算有。宁津乐陵3厘半的虫子到处都是,宁阳一带的虫子4厘出头的有的是,但山东本地人都不在自家地里抓又说明了什么呢?

无情 发表于 2023-7-17 21:46:08

llgllg1971 发表于 2023-7-17 13:57
那块地里不长颗好葱啊,关键还运气,我觉得院子周围好虫不少,就是没法抓,狗嗷嗷叫。。

同感,赞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玉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