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光华杯》昨晚开打
第七届《光华杯》昨晚开打。{:3_292:}{:3_291:} 是 白虫,不是国虫{:2_212:} 现在有些人就是太纠结秋白,就问一句是蛐蛐伐。比如群里某位。 {:3_292:}{:3_291:} 海之天 发表于 2024-5-23 12:32
是 白虫,不是国虫
那什么虫才能叫国虫?还有蟋奥赛等等,是否应该叫世界虫?我们中国人玩的虫就是国虫,它是包含秋虫和白虫等的统称,通俗易懂。 had0102 发表于 2024-5-23 16:44
现在有些人就是太纠结秋白,就问一句是蛐蛐伐。比如群里某位。
说的正是。从历史上看,蟋蟀的名称是一直存在的,倒是秋虫的叫法早先是没有的,我五十年代就开始玩虫,也没有人在那时称呼蟋蟀是秋虫的,现在因为有了人工干预的方法,野生虫难敌白虫,就会有人不平衡了,为了区别它们,所以就分为白虫和秋虫,这对以赌为目的玩虫人就比较公平。如果反过来白虫难敌秋虫,就没有人会再纠结这个问题。对于大多数是以玩或兴趣的人来讲根本无需考虑是白还是秋,不要自寻烦脑。 妖怪争霸赛 总有人愤愤不平的,一看就知道是卖虫的。野生的虫不管你是抓来的还是般砖头的,成本都很高,这很好理解。最坏的那种是唱着秋虫歌,卖着白虫谱的人。 本帖最后由 ylbmz 于 2024-5-26 13:47 编辑
卖了50年虫了,哈哈,反季节的比赛,不是妖怪,还能是什么?一般来说,为白虫唱赞歌的,基本上是酚房的主,网上叫什么的,现在是安徽养殖基地的老板 本帖最后由 虫半痴 于 2024-5-26 14:28 编辑
我是自己不玩白虫,但不反对别人玩白虫,跟我没关系,也不会去关心,所以嘛除了野生秋虫比赛以外的什么大赛我是不闻不问;不过话得说回来,假如野外有自然生成的白虫,我也许会当做野生秋虫来抓了玩{:1_201:}。说句题外话,现在的白虫贩子是肯定赚不到我的钱了,因为我不会去买;而秋虫贩子呢,现在也很难赚到我的钱,因为在我不能确定是野生秋虫的前提下也一样不会买,而现在要确定是否野生秋虫是有难度的{:2_212:}{:2_213:}
ylbmz 发表于 2024-5-26 13:37
卖了50年虫了,哈哈,反季节的比赛,不是妖怪,还能是什么?一般来说,为白虫唱赞歌的,基本上是酚房的主, ...
朋友,你卖了五十年的虫,不幸对号入座。我说的“一看就知道是卖虫的”是泛指,并不绝对,更不会单指某些个人。我玩虫的五十年代虫也就几分钱一只,能卖角的已经是可以看看的了,买元的基本上是赌博用虫。抓虫来玩是大众化主力军。白虫(当时还没有这个名称)那时候就有的,只是还不成气候,量极少,几乎碰不到,可以乎略不计。边文华老师在七十年代的《新民晚报》上就发表过人工繁殖蟋蟀成功的文章。在此启发下,我的第一次孵虫试验也是这个年代,距今也有50多年了。从野生虫到白虫是发展的趋势,如果说反季节的是“妖怪”,请问你现在吃的食品有没有反季节的?难道大家都在吃“妖怪”?只有当野生虫能全面战胜白虫时,只有当斗虫时不需要验虫时,那你才有底气讲白虫是妖怪,你才有底气高价卖秋虫。 虫半痴 发表于 2024-5-26 14:18
我是自己不玩白虫,但不反对别人玩白虫,跟我没关系,也不会去关心,所以嘛除了野生秋虫比赛以外的什么大赛 ...
{:3_292:}{:3_292:} 本帖最后由 ylbmz 于 2024-5-27 09:54 编辑
你就胡吹吧,50年前还是毛时代,你就自酚白虫了?、那时卖虫,抓来的虫都集中放在篓子里,由顾客自行选购,用竹筒分装已是过两年后的事了。上海市蟋蟀协会成立边文华当会长已是改革开放后的事了。 说了一句妖怪争霸赛,好像触你神经似的 ylbmz 发表于 2024-5-27 09:47
你就胡吹吧,50年前还是毛时代,你就自酚白虫了?、那时卖虫,抓来的虫都集中放在篓子里,由顾客自行选购, ...
毛时代共27年,距今是47年多,不是50年前,这是小学生都会算的一级运算,若你不知道啥叫一级运算,那我就无语了。毛时代也有卖虫的,市中心的人民大道(人民广场)就有。真正上了规模的第一个虫市是卢湾区的东台路市场,这是在七十年代,我老宅就住在《一大》附近,那时经常光顾,虫价的基本单位在角和元。后来市场也搬迁到过南市区的文庙,虹口区的安国路等等许多地点...........。那个年代南方农民卖虫用的是芦秆,也不全是现在的竹筒,北方是否集中放在篓子里卖我当时没有去过也不知道,现在倒是经常看到三尾是集中放在篓子里卖的。再讲讲边文华老师。边老出名再先,出书在后。他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零零年代都出过书(详见照片),他的孵虫实验是在七十年代的中山公园里开展的,大点的也就3斟边线,并在《新民晚报》的花鸟鱼虫版发表文章。我是看了他的文章才受到了启发。后来边老在他的第一本书里就提到了人工孵虫,它是有根据的。边文华当会长那是后事,因为他的名气当然请他当的。 本帖最后由 luliub60 于 2024-5-28 10:14 编辑
人工孵化蟋蟀在文革前就有的!
1964年、1965年在虹口区的山阴路、长春路都有摊贩卖蟋蟀、知了、金乌虫、天牛、蜻蜓、结蛉子等。
那时卖的蟋蟀大多是5厘多的5分钱,6厘多的是1角,7厘以上的是3角-5角,8厘以上大蟋蟀是1元以上。
文革期间,打击投机倒把,摊贩都取消了。有位摊主是里革委雇着,挖防空洞、做砖头、出墙报谋生。
这位摊主告诉我们,他卖的蟋蟀多是在他家的花园里,用几个大缸人工孵化的,部分蟋蟀是自己抓的。
孙虫迷 发表于 2024-5-28 09:24
毛时代共27年,距今是47年多,不是50年前,这是小学生都会算的一级运算,若你不知道啥叫一级运算 ...
我的算术是语文老师教的,50年前应该是74年前,64,65年也是毛时代。记得63年在人民广场附近的新城隍庙买了2只新民五社的草盆,单价1角5分一只。有关蟋蟀繁殖的文章最早是刊登在上海市蟋蟀研究会《风声》期刊上,出版日期是90年12月份,百度一下即可查到。90年代已改革开放了。至于东台路形成蟋蟀市场也是改革开放后的事。毛时代的蟋蟀买卖是在马路菜市场的尾巴,乡下人捕来悄悄的卖。 ylbmz 发表于 2024-5-28 14:18
我的算术是语文老师教的,50年前应该是74年前,64,65年也是毛时代。记得63年在人民广场附近的新城隍庙买 ...
纠正一下:1.改革开放不是90年代,还要往前推许多年。2.东台路形成蟋蟀市场是七十年代,是改革开放前的事不是以后。3.文革前的蟋蟀买卖也是有固定摊位(单个的不形成市场)和马路菜市场的尾巴并存,但后者的价格要低些。4.有关蟋蟀的期刊是《秋声》,每星期出一次,我是买过的,可惜一共只出了四期就停刊了。你讲的《风声》我没有看到过。请你发一张百度上的介绍照片,好让我也开开眼界。 肯定一下: 文革前的新城隍庙也是有个小市场,那个年代出的都是新民五社的新盆,现在来讲算是旧盆了。 ylbmz 发表于 2024-5-28 14:18
我的算术是语文老师教的,50年前应该是74年前,64,65年也是毛时代。记得63年在人民广场附近的新城隍庙买 ...
纠正一下:1.改革开放不是90年代,还要往前推许多年。2.东台路形成蟋蟀市场是七十年代,是改革开放前的事不是以后。3.文革前的蟋蟀买卖也是有固定摊位(单个的不形成市场)和马路菜市场的尾巴并存,但后者的价格要低些。4.有关蟋蟀的期刊是《秋声》,每星期出一次,我是买过的,可惜一共只出了四期就停刊了。你讲的《风声》我没有看到过。请你发一张百度上的介绍照片,好让我也开开眼界。 肯定一下: 文革前的新城隍庙也是有个小市场,那个年代出的都是新民五社的新盆,现在来讲算是旧盆了。 孙虫迷 发表于 2024-5-29 08:36
纠正一下:1.改革开放不是90年代,还要往前推许多年。2.东台路形成蟋蟀市场是七十年代,是改 ...
新民五社的蟋蟀盆是1952年---1962年生产的,产地是“苏州吴县徐庄乡新民第五农业社”。1963年之后就没有了。
孙虫迷 发表于 2024-5-29 08:36
纠正一下:1.改革开放不是90年代,还要往前推许多年。2.东台路形成蟋蟀市场是七十年代,是改 ...
是《秋聲》,筆誤。边文华等前辈们玩虫也讲究个节气的。 本帖最后由 ylbmz 于 2024-5-29 14:04 编辑
上海蟋蟀市场的形成,从东台路起,后经文庙,南浦大桥,万商,虹口的舟山路,安国路,普陀的大渡河路和至今的岚灵市场,一路走来。文革前是没有市场的,白相杭虫一般在南市的旅馆里从杭州贩子手中购买, ylbmz 发表于 2024-5-29 13:44
是《秋聲》,筆誤。边文华等前辈们玩虫也讲究个节气的。
我可以肯定你没有看到过《秋声》,这是大陆出版的,当年用的是繁体字《秋聲》?我都忘记了。你的虫历也不短,你举出的这些市场我都去买过虫,地点还可以翻倍,所以就用了“等等.......‘省略号。山外青山楼外楼,关公面前慎武大刀。开个玩笑,活跃一下论坛的气氛。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