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斌:与蟋蟀罐的30年情缘
陈士斌:与蟋蟀罐的30年情缘
——— 济南民间收藏家系列①
http://jnrb1.e23.cn/jinrb/20090310/m_jn031012_5.jpg
http://jnrb1.e23.cn/jinrb/20090310/m_jn031012_6.jpg
□本报记者 赵晓林
■陈士斌和他的“宝贝”
自本期起,本报将陆续推出“济南民间收藏家系列”,为读者介绍济南民间少为人知的收藏人物,以及常人难以见到的收藏品。如果您有相关的线索,也可告知我们,让我们共同领略济南民间收藏的风采。
——编者
俗话说:玩虫一秋,玩罐一世。蟋蟀罐、蝈蝈葫芦,以及过笼、水槽、探筒等虫具,不仅是玩虫的必备之物,也是不少玩虫爱好者的收藏之物。
蟋蟀在古书中叫做促织,北方话里则称之为蛐蛐。我国无论民间或是社会上层,自古就有斗蟋蟀的习俗。这种用来饲养斗蟋蟀的器皿,就叫做蟋蟀盆,或称蛐蛐罐。蛐蛐罐有瓷制、陶(泥)制、玉器、石器、漆器,以及戗金的。就收藏角度而言,大约最有价值的,是瓷器和陶(泥)器蛐蛐罐两种。
在济南,也有一位既玩蟋蟀,也收藏蟋蟀罐的藏家,其名为陈士斌,已经玩、养蟋蟀和收藏蟋蟀罐30年,可以称作是资深藏家了。记者近日专程登门对他进行了采访,并见到了不少珍稀的蟋蟀罐。
蟋蟀罐的制作
记者首先查找了关于蟋蟀罐的资料。据载,蟋蟀罐的制作和使用始于南宋,盛于元明。南宋以前已有雏形,当时制作者无模具,全用手工捏制造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几只元代蟋蟀罐,上面竹片的拓印,手指的纹路清晰可辨,最早的盆都是由帝王指定的御窑和官窑烧制,作为贡品专供皇室使用,极少传至民间。
御窑、官窑所制的蟋蟀罐精致非凡,种类繁多。以款式分有竹节高盆、直桶凹口盆、多角盆、马蹄盆、腰鼓盆等;以图案分有龙凤、鸟兽、花卉、山水和人物等,珍贵的盆还镶嵌金玉珠宝,名曰百宝镶嵌盆;以盖式分有笠帽顶盖、平盖、坐盖、天落盖和飞边盖等,盖上常有“龙”、“虎”或“梅、兰、竹、菊”等字样;盆的底座有平底、凹底及三足、四足和六足,形状又分兽足、圆足、云足和芝足等。
御制的罐,底部有年号,自明宣宗朱瞻基以后,蟋蟀罐花色品种更加繁多,制作人的姓名也用印章形式制于盆底。古代和近代著名的制盆匠人李公亮、李秀芳、李东明、邹显文、邹东帆、于瑞章、吴仲皋都是闻名遐迩的,这些名匠制作的罐已极少流传,都成了稀世珍宝。
说到蟋蟀罐,北京琉璃厂老古玩商中还曾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六只子玉蟋蟀罐换一对道光官窑粉彩龙凤碗”。别小看这一只只小小的蟋蟀罐,它最能体现蟋蟀主人的身价,自古名家制作的蟋蟀罐都身价不菲,其中由赵子玉制作的在清末民初时就值百八十现大洋。
在蟋蟀罐收藏领域,有这样一个排名:永乐官窑、赵子玉、淡园主人、静轩主人、红澄浆、白澄浆。由于永乐官窑以及赵子玉蟋蟀罐在目前的市场上已很难看到,因此明代的蟋蟀罐就成了珍品。目前存世最早的蟋蟀罐,应是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大明宣德年制仿宋贾氏珍玩醉茗痴人秘制蟋蟀罐。
最为珍爱“赵子玉”
对于民间流传的蟋蟀罐,陈士斌介绍说,民间的蟋蟀罐分南北派,北方以天津为代表,首推明末清初的赵子玉。北方罐粗糙,壁厚,形状单一,花纹少;南方以苏州陆墓镇的余窑、御窑和庙前窑三处,特征是形状繁复,花纹多,做工精致。目前市场和玩家大都推崇北方蟋蟀罐,尤其是赵子玉所制,更是千金难求。
说着,陈士斌起身从另一屋中拿出几只蟋蟀罐说,这就是赵子玉蟋蟀罐,是我最为喜欢和珍爱的。这些都是我10多年前偶然收藏到的,现在已经难得一见了。
记者看这几个蟋蟀罐,高约20厘米,直径16厘米,罐身罐盖色调一致,均发深灰色,拿在手中沉甸甸的。打开盖,盖的背面有一正方形框,内为“赵子玉造”四字楷书款,笔画有力。
陈士斌说,这就是真正的赵子玉造蟋蟀罐,年份好,包浆好,都是原底原套,在这种罐里养的蟋蟀非常好。赵子玉的蟋蟀罐在收藏界是很难见到的,自清康熙以来仿制的很多,近几年来更是出现了不少新仿品,有些仿的水平非常高,不是这方面的行家已经难以辨识了。
说着,谈又拿出了一个小一些的蟋蟀罐说,这个也是赵子玉的,典型的老罐。里面的款识不一样,这个是“古燕赵子玉造”,别看这个罐小,它的年份比前面几个还早一些。
记者问起这些罐的来历,陈士斌说,有的时候是种缘分,这几个罐都是因为有缘才得到的。那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天津的一位蟋蟀友带着这几个蟋蟀罐来到济南想出手,蟋蟀罐是天津一位玩蟋蟀的老人留下的。但是他到济南的头几天,看过的人不少,但都没有把握,加上他的要价也比较高,就没卖出去。后来他要走时,带着蟋蟀罐找到我。我记得一见到这几个蟋蟀罐,就有眼前一亮的感觉,立即按他要的价买了下来,一是因为都是朋友,二是因为这几个蟋蟀罐确实把我“勾”住了。事实证明,我没有买错,现在天津、北京有不少玩蟋蟀的朋友都专程来我这里看这几个蟋蟀罐,均赞叹不已。
古玩市场上捡漏
陈士斌不光喜欢蟋蟀罐,他还喜欢收藏紫砂壶和古瓷器,所以经常到英雄山文化市场内的古玩市场去“淘宝”,而长年的坚持,也真的让他淘到了自己喜爱的宝贝。
陈士斌搬出两个蓝色蟋蟀罐放在记者面前,笑着说,这两个蟋蟀罐看着不起眼,其实是清光绪时候的祭蓝蟋蟀罐。当时我正在古玩市场上闲逛,正好有一个新到的摊主在摆摊,他刚把第一个从箱子里掏出来,我就被吸引住了,赶紧接过来仔细观察,觉得是好东西。没想到,他接着又掏出两个,我二话没说都拿过来,经过简单的砍价,就拿了下来。当时也有别人在旁边看着,但懂古瓷的人不知道这个样子的东西是干什么用的,而玩蟋蟀的又不懂古瓷,而我正是捡了这个兼顾两者的“漏”。
捡漏,是每个喜欢收藏的人最为兴奋的话题,陈士斌也是如此。他又讲起自己的另一段捡漏经历。也是在多年前,在百旺文化市场内,很偶然的机会他在一家古玩店里见到一个白釉五彩花鸟纹蟋蟀罐,但可惜的是缺盖。不过他看出了此罐的与众不同处,便不动声色地和店家谈价,最终以双方满意的价格成交。陈士斌说,其实那个成交价并不高,可以说是我捡了个漏,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罐是带编号的,在花鸟图案的旁边有一个黑色长方形框,里面写有“地字第三十八号蟋蟀盆”,带有这样编号的蟋蟀罐非常少见,我搞这个收藏30年,也只见过几个,一般这样的罐就算不是官窑,也是官宦大家定制的。所以很是珍贵,别看它没盖,也是我最珍贵的蟋蟀罐之一。
蟋蟀罐收藏还是冷门
说起蟋蟀罐收藏,陈士斌有点感慨,“别的地方不是很清楚,现在济南收藏蟋蟀罐的人不多,有老罐的人就更少了,而藏有几十只以上的也就有五六个人吧,而且都不是专门收藏,而是因为养蟋蟀、玩蟋蟀而兼顾着收藏,所以能有研究的不多。”“其实,济南历史上出过几个收藏蟋蟀罐的大家,一个是清末民初外号金小麻的,他是个商人,买卖做得很大,喜欢玩蟋蟀,而他的收藏蟋蟀罐又比他养的蟋蟀有名,清以前的蟋蟀罐非常多,可惜后来在‘破四旧’和‘文革’时都被砸毁了。第二个是刘冠三,他是蟋蟀名家,养的蟋蟀在全国都是有名的。他也藏有不少蟋蟀罐,老的很多,后来也都散掉了。还有几个人的收藏,在其死后都是散掉了,主要是流到了天津、北京。对济南来说太可惜了。”陈士斌感叹道。
对于现在的蟋蟀罐收藏,陈士斌说越来越难了。他告诉记者,早先济南的藏家都是到蟋蟀罐的主要产地天津去搜寻,也有用山东特产的好蟋蟀去交换的,前几年还能见到好点或够年份的。但是近几年由于收藏热兴起,知道的人越来越多,而老蟋蟀罐越来越少,价格越来越高,造假的也就出来了,而且手段越来越高明,造出的仿品不管从外皮、底、款识等原有主要鉴别点,还是到原来无法仿制的包浆,都做得十分逼真,没有十几二十年的收藏把玩经验,几乎辨别不出来。
陈士斌说,蟋蟀罐在收藏界是个冷门,以前在古玩行里不属于好东西,但是现在看来,老蟋蟀罐虽然知道和收藏的人还比较少,但在养、玩蟋蟀的圈里已经成为人人搜寻的重点目标了,相信今后也将成为古玩市场上的抢手货。
<P>蟋蟀罐头以后绝对会热门的。成为收藏的一大焦点。。我相信</P> {:1_186:}{:3_291:}{:3_291:} {:1_191:} 就是不“热门”,现在的罐子已经是价格不菲了{:1_178:} {:soso_e160:} {:soso_e179:} 价格就是被他们炒上去的 学习了,有见识了一门学问,{:soso_e179:} {:soso_e129:}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