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足红旗 发表于 2009-5-5 20:37:50

[分享]壶中见日月 民间赏古陶

<H1 align=center>壶中见日月 民间赏古陶</H1>
<DIV align=center>出处: 解放网-新闻晚报(上海)   <BR></DIV>
<DIV align=center>
<HR noShade SIZE=1>
</DIV>

<DIV >
<TABLE cellSpacing=4 cellPadding=1 align=center border=0>

<TR>
<TD vAlign=top align=middle><img src="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C/CC/CCBD5190C1248EA435431027F015E34E.jpg"></TD></TR>
<TR>
<TD vAlign=top align=middle></TD></TR></TABLE></DIV>
<CENTER style="FONT-SIZE: 14px"><FONT style="FONT-SIZE: 12px">秘色瓷带盖壶<BR><BR></FONT></CENTER>
<DIV >  菁菁<BR><BR>  在近日上海世华艺术馆举办的百壶珍藏展览中,有不少是特别珍贵、甚至国宝级珍品。例如距今已有四千多年,夏代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灰陶人头形三乳足壶”、唐代长沙窑“青釉褐绿彩人物故事图壶”、五代至北宋时期的“越窑秘色瓷刻团花纹壶”等。<BR><BR>  四千年前“长胡子”的人<BR><BR>  距今约四千多年的“灰陶人头形三乳足壶”是本次展览中堪称国宝级的珍品。该壶泥质灰陶,胎体较松,属于夏代二里头文化。此壶最令人叫绝的地方在于它不仅是生活实用器,也是一件陶塑人头像的艺术品。它用人的头顶后脑作壶口,小嘴作流,颈部作成一条锯齿状的项链,连接壶口与腹部置一有节脊梁作柄,腹下部置三个带有原始生殖崇拜含义的乳状空足。壶的正面俨然是一张人的面孔,两眼炯炯有神,锯齿状的鼻子和眉毛生动夸张,嘴角边还刻划了几条翘起的胡须,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此壶不仅年代久远,品相完整,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其在考古历史学上也有很高的价值:其一,此壶三个乳状形足受热面积大,适合烧煮,且从通体有十分明显的烧煮痕迹来分析,其用途不限于装水或液体,应该还是一件炊事用器;其二,此壶的造型与商周时期的青铜鬲与鼎等器形有很大联系,说明青铜器的一些器形可能从陶器仿制发展而来;其三,否定了一些学者认为唐代以前的陶瓷壶的流都是不能出水的装饰流,进水出水均为一个口的观点。据资料显示,国内外博物馆及私人收藏尚无同类物品的记录,故宫博物院前院长、中国著名“老三代”考古专家张忠培誉其为“二里头文化最完整、最精美的古陶壶,实为国之瑰宝”。而此次展览也是这件千年国宝级古陶壶首度公开与市民见面。<BR><BR>  能“说故事”的壶<BR><BR>  另一件展品唐代长沙窑“青釉褐绿彩人物故事图壶”则将“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彩绘在执壶上。长沙窑又称铜官窑,窑址在湖南长沙铜官镇瓦渣坪,是唐代著名的彩瓷窑,其突出成就是创烧了釉下彩绘装饰新工艺。<BR><BR>  长沙窑瓷器的主要特点是装饰性强,除了彩绘外,还有模印贴花、印花、刻花、堆花等装饰纹样,构成了多种多样充满生活情趣和民间色彩的图案,畅销海内外。此件展品唇口、直颈、丰肩、瓜棱圆形腹,施釉不及底、假圈足平底,胎呈灰白色。肩一侧置一多棱短流,另一侧连接颈腹处安一曲形柄。流下部用褐绿彩白描“伯牙摔琴谢知音”人物故事图。画面讲述春秋时期,俞伯牙履约赴集贤村会钟子期途中,遇钟父得知子期已亡,而在钟父陪同下前往子期墓摔琴谢知音的典故。其白描笔法简练流畅,线条飘逸,人物传神,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长沙窑釉下彩绘瓷的代表。在唐代把人物故事用釉下彩绘在瓷器上的,唯有长沙窑,而长沙窑中绘有人物故事图的完整器至今仅此一件。<BR><BR>  据记载,故宫博物院和长沙博物馆仅收藏釉下彩绘人物故事瓷器残片各一件,可见此壶之珍贵。此外,这一实物充分佐证了明代冯梦龙创作的文学作品《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其实在唐代已有流传,而冯梦龙也是根据这一民间故事改编出自己的文学作品。此件长沙窑人物故事壶实为不可求得的国宝级文物。<BR><BR>  秘色瓷——说得清的“秘密”<BR><BR>  此次展览中最为人关注的藏品之一是五代至北宋时期的“越窑秘色瓷刻团花纹壶”。“秘色”一名最早见于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一首诗《秘色越器》,他将秘色越窑青瓷的釉比作“千峰翠色”,但其真正的釉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也几乎成为一个秘密,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地宫出土了14件越窑青瓷,在同时出土的记录皇室供奉的物帐碑上,称其为秘色瓷,人们才真正看到釉色青碧、釉质晶莹润泽的唐代越窑秘色瓷实物。由此可见,秘色瓷是皇宫对御用越窑青瓷的称谓,最晚从唐代已经开始烧造,五代时秘色瓷成为吴越国钱氏王朝的专用瓷,并成为向后晋、后唐和辽、宋王朝的贡品,也因其为供奉之物,故一般的百姓都严禁使用,使其更加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BR><BR>  由于皇室的直接控制,越窑秘色瓷的烧造技术精湛、产品原料处理精细、胎体较薄、器形规整、青釉薄而均匀,釉色青绿,胎釉结合紧密,有“类冰”、“类玉”的质感。如这件“越窑秘色瓷刻团花纹壶”六棱直颈,宝顶形钮盖,瓜棱圆腹、圈足外撇、泥条垫烧、胎体灰白、细密坚硬。肩两侧对置一斜出长流和弯形柄。壶通体施青釉,釉色青中泛绿,均匀清亮、晶莹润透。壶盖刻卷云纹,肩、腹部每瓜棱间用竹针刻团花纹和祥云纹,刻工精美流畅。此壶为现存秘色瓷壶中釉色、器形、装饰最为精美者,体现了越窑秘色瓷烧制的最高水平,实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BR></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分享]壶中见日月 民间赏古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