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足红旗 发表于 2009-5-7 21:32:57

[分享]“蜀汉太平百钱铜范母”

<H1 align=center>“蜀汉太平百钱铜范母”</H1>
<DIV align=center>作者:  出处:中华收藏   发布时间:2009-05-06 00:47:44<BR></DIV>
<DIV align=center>
<HR noShade SIZE=1>
</DIV>


<Palign=center><FONT size=2><img src="http://show.artxun.com/upload/20090505/1241495832331.jpg"><BR></FONT><FONT size=2>规格:边长7.48cm 内宽</FONT><FONT size=2>7.12cm<BR></FONT></P>
<P ></P>
<P ><BR><FONT size=2>三国鼎立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分裂,货币制度也随之各成体系,虽然魏、蜀、吴三国都曾努力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并铸有各具特色的钱币以应市用,但这一时期的货币经济仍旧是不发达。三国中最早开始铸钱的当属蜀汉政权,据史料载: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在攻取成都后,为府库空竭,物价腾贵,以致军用不足而忧虑万分,这时谋士刘巴献策:“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价,令吏为官市”,以解决军需市用之不足。“备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是时所铸行的“直百”钱,应为“直百五铢”,一枚当旧钱百枚使用,后因不断的减重贬值,遂改成小型“直百”钱。<BR><BR></FONT></P>
<P ></P>
<P ><FONT size=2>除“直百五铢”和“直百”等钱外,尚有一种常与蜀汉铸币相伴出土的“太平百钱”,对于这种钱来说,因史籍失载,其归属问题曾引起过多种推测和争议。综合起来看,有认为是东汉末刘璋据益州时所铸;有认为是张鲁据汉中时所为;有认为是东吴会稽王孙亮太平年间所行;又有认为是晋惠帝永康元年(301年)益州刺史赵廞据成都自立时所就;也有认为此与汉末三国时的太平道有关。总之,对于“太平百钱”的铸地归属,众口纷纭,莫衷一是。值得提出的是:1980年四川成都曾出土过一件“太平百钱”铜范母,这就给此钱的铸地考证找到了根据。其范面为树枝状,有阴阳定位孔榫;左右两行各排列阳文钱模六枚,共计十二枚;其右边两行钱模中除一枚为隶书外,其余五枚均为篆隶合书;隶书者“太”字下为两点,篆隶合书者“太”字为“大”,与东吴铸币中的“大”字相似;其左边两行为阳文钱背模,上有水波纹和星点。由此可知,钱范的出土地必定与铸钱所在地相关联,成都出土的这件铜范母,为“太平百钱”殆为蜀汉铸币提供了可靠依据。<BR><BR></FONT></P>
<P ></P>
<P ><FONT size=2>是品“太平百钱”铜范母,出土于甘肃南部成县附近的河滩故道中,据考:诸葛亮六出祁山(今甘肃礼县东北),北伐中原时,曾于建兴七年(229年)遣陈式拔武都(今甘肃成县西)、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亮则亲率大军至建威(今甘肃西和县北)。此后,成县为蜀汉武都郡辖地,与汉中郡、梓潼郡、阴平郡毗邻;北边又与魏之天水郡和广魏郡接壤,是兵家必争之地。成县出土的这件“太平百钱”铜范母与成都所出的无论是范型,还是钱模版式都有所不同,前者为背水波纹星点版,后者为空背版,但不管怎样,总算是无独有偶。是品为四方形倒角铜盒范,内中共有阳文钱模四枚,两正两背;其主浇道位于中间,为方形楔状,四角各有一分浇道通向钱模;右边为正面阳文钱模两枚,钱文对头排列;左边为钱背模,为空背无纹;其定位孔榫特殊,为四个圆锥柱状,径大者中心有孔,径小者为实体。是范为铜范母,可用来打制泥陶子范,然后再行叠铸。是范制作的十分轻便,范宽7.48cm,边高为0.87cm,壁厚只有0.18cm,重量仅为78克。这说明当时因铜源匮乏,为节省原料,连制范都精打细算,斤斤计较。目前,是品铜范母相当罕见,弥足珍贵,是研究考证“太平百钱”铸地的重要实物资料。</FONT></P>
<DIV ><BR></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分享]“蜀汉太平百钱铜范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