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春秋大墓暗藏淮河古国传奇
<H1 align=center>春秋大墓暗藏淮河古国传奇</H1><DIV align=center>作者: 麦钟 出处: 国际在线(北京) 发布时间:2009-05-09 04:37:33<BR></DIV>
<DIV align=center>
<HR noShade SIZE=1>
</DIV>
<DIV >
<STRONG>有关钟离国的历史文献十分匮乏,墓葬中的五色土有何寓意,至今仍是个谜<BR><BR></STRONG> 说起2008年全国重大考古发现,许多人都会想到安徽蚌埠市双墩一号春秋墓。细心之人还会留意到,不论是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还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公布的“2008年度全国6项重大考古发现”中,这座大墓都榜上有名。<BR><BR> 双墩一号春秋墓究竟有何独特之处,能让它一再获得如此重视?在它的发掘过程中,湮没历史2000多年的钟离古国如何意外揭开了神秘面纱,并留给人们诸多的未解之谜?<BR><BR></DIV>
<CENTER style="FONT-SIZE: 14px">
<TABLE cellSpacing=4 cellPadding=1 align=center border=0>
<TR>
<TD vAlign=top align=middle><img src="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3/3F/3F3BE6D381EA3A5C8A98567151E2902A.jpg"></TD></TR>
<TR>
<TD vAlign=top align=middle></TD></TR></TABLE></CENTER>
<CENTER style="FONT-SIZE: 14px">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示意图<BR><BR></CENTER>
<CENTER style="FONT-SIZE: 14px">
<TABLE cellSpacing=4 cellPadding=1 align=center border=0>
<TR>
<TD vAlign=top align=middle><img src="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E/EE/EEDA3E25B27E2707C1E9E5D8FD55B842.jpg"></TD></TR>
<TR>
<TD vAlign=top align=middle></TD></TR></TABLE></CENTER>
<CENTER style="FONT-SIZE: 14px">墓中出土的青铜器<BR><BR></CENTER>
<CENTER style="FONT-SIZE: 14px">
<TABLE cellSpacing=4 cellPadding=1 align=center border=0>
<TR>
<TD vAlign=top align=middle><img src="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B/B6/B6ABDF36A59524A03939ED1D987FFB27.jpg"></TD></TR>
<TR>
<TD vAlign=top align=middle></TD></TR></TABLE></CENTER>
<CENTER style="FONT-SIZE: 14px">墓中出土的彩绘陶罐<BR><BR></CENTER>
<DIV > <STRONG>圆形墓葬结构独特</STRONG><BR><BR> 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位于安徽蚌埠市淮河以北3公里的双墩村内。双墩村因有两座硕大的古墓葬封土堆而得名,两墓相距80米,位于北侧的就是一号墓。<BR><BR> 2006年12月至2008年8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安徽省考古所与蚌埠市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一号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BR><BR> 整个发掘过程,几乎都让考古队惊异不已。发掘之初,有关专家在勘测之后认为,这可能是个呈“”字形的墓。但考古队员们按照“”字形发掘时,却发现怎么也找不到古墓的边缘。直到封土堆被层层推掉,露出圆形白色土层,工作人员才发现,这竟是一座圆形的墓坑!<BR><BR> 从以往的考古发现来看,同时期墓葬的墓坑结构一般都是方的。双墩一号春秋墓独特的墓葬结构,当即引起了专家们的浓烈兴趣。<BR><BR> 发掘结果显示,一号春秋墓主要由封土堆、墓道和墓坑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墓坑为大型圆形竖穴土坑,直径20.2米、深7.5米。圆形墓底直径14米。在主棺椁东、西、北侧各殉三人,南侧殉一人,与南椁室相邻。南椁室分成两个箱,南箱随葬猪牛羊食物,北箱随葬器物。在墓底形成一个十字型埋葬布局。<BR><BR> 更让考古人员称奇的是,该墓葬使用的并非普通填土,而是黄、灰(青)、黑、红、白等五色颗粒混合土。这种颗粒混合土非一地所产,均需异地选择和采运,并需由人工混合成不同的深浅颜色。据有关专家介绍,我国历史上出现过用五色土代表四方进行祭祀的情况,但是把五色土混合到一块,这个墓葬是最早的体现。这种设计,中间究竟有何深刻寓意?还有待研究。<BR><BR> <STRONG>墓主可能是钟离国君</STRONG><BR><BR> 在双墩一号春秋墓内,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丰富的随葬品。这些随葬品包括大量的青铜器、彩绘陶器、石器、玉器、硬纹陶器以及海贝饰件、金箔饰件等400多件。还有2200多件“土偶”和因腐朽无法记数的漆木器等。出土器物组合与形制具有春秋时代特征,距今大约2600年。<BR><BR> 如此结构特殊、规模宏大、殉人众多、随葬品精美,这座墓葬的主人究竟是何许显赫人物?<BR><BR> 考古人员在出土钮钟的 部发现了铭文“唯王正月初吉丁亥童 君柏作其行钟童 之金”,在青铜内底发现了铭文“唯王正月初吉丁亥童君柏择其吉金作其食”。经确认,“童”即钟离,国名;“君”为身份;“柏”为人名。所以,墓葬主人应该是一位名叫“柏”的钟离国君。<BR><BR> 钟离,一作终黎,是春秋时期淮河中游地区的一个重要方国。据《左传》记载,作为小国、弱国的钟离国,夹在强大的吴国、楚国之间,一直是吴楚争霸江淮的重点争夺对象,最后在大国兼并战争中被灭国,历史前后约60年。<BR><BR> 有关钟离国的历史文献十分匮乏,不但其历史渊源并不清楚,该国存在于哪里也是众说纷纭。《史记·秦本纪》认为,钟离国是嬴姓国家,和秦国有相同的祖先。双墩一号春秋墓的发现,又让我们知道了历史上曾有一位叫“柏”的钟离国君。<BR><BR> 今安徽省凤阳县临淮关镇东五里有钟离国故城遗址,曾出土过汉代“钟离丞”封泥,城垣保存较好。1991年和2007年,在该城周围曾出土过两批春秋时期的青铜器,铜器上亦有“童”铭文,表明该城与钟离国都城密切相关。(除示意图外,本版图片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BR><BR> <STRONG>链接</STRONG><BR><BR> <STRONG>频频获奖 实至名归</STRONG><BR><BR> 专家认为,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研究价值,其频频获奖并不奇怪。<BR><BR> 首先,该墓形制独特,遗迹现象复杂。在墓坑填土中出现的“放射线、土偶、土丘和土偶墙”等,都是考古史上从未见过的文化现象,是先秦考古的一个重大新发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墓葬考古学的内容。<BR><BR> 其次,该墓葬的发掘揭开了钟离古国的神秘面纱,填补了有关钟离国历史和考古学文化的空白。它证明春秋时期淮河中游地区确有钟离古国存在,为研究钟离国的地望和历史、钟离国君世系关系及其考古学文化特征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材料,起到了补史证史的重要作用。<BR><BR> 再次,该墓葬内涵丰富,寓意深刻,为研究墓葬形制结构和埋葬制度、习俗提供了全新的材料。(麦钟)<BR></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