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足红旗 发表于 2009-5-12 21:50:47

[分享]赝品明代宫廷铭文镜

<H1 align=center>赝品明代宫廷铭文镜</H1>
<DIV align=center>作者: 张东  出处: 新民晚报   发布时间:2009-05-11 00:35:06<BR></DIV>
<DIV align=center>
<HR noShade SIZE=1>
</DIV>


<DIV >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9%" border=0>

<TR align=middle>
<TD align=middle><img src="http://xmwb.news365.com.cn/xqtygb/200905/W020090510478986400997.JPG"><BR></TD></TR>
<TR>
<TD vAlign=center height=19>
<P> <BR> <FONT size=2> <BR>◆张东<BR><BR>有个玩古玩的朋友邀我一起去大同,因为机票打两折,那里又有他的朋友。到了那儿以后,我们发现市场格外冷清,也许因为那天不是节假日,也许市场本身就不景气。这个袖珍式的市场其实就是一条小街,街上只有十几家古玩商店,大多数还双门紧闭。古玩店里也没有什么东西,有些民国时期的民间用品、“文革”时期的宣传品,还有就是些清末民初的瓷器。我们看到一枚明代“五子登科”的铜镜,要价特别高。<BR><BR>正在闲逛时,被一名男子拦住,他神秘地问我们是否要铜镜。“你怎么知道我要铜镜?”我有些诧异。“刚才看到你们在古玩店看铜镜,我就知道了。”看来他观察我们已经有一会儿了。于是我们就跟随该男子来到一间出租屋,他神秘地打开一个装有两把锁的柜子,小心翼翼地从里面拿出一个漂亮的盒子,并用手指轻轻地弹了一下告诉我:“这是一面明代宫廷铜镜,非常精美,要价贰万。”还说他有个老乡在大同打工,这面铜镜是老乡在云冈石窟附近工地发现的,偷偷挖出来后卖给了他,已经请专家鉴定过了,是明代宫廷铭文镜。我仔细看了一下,这是枚圆形铜镜,平顶小钮,平素宽边。钮的上方左右有铭文,右侧铭文为“钦差提督殿门工程”,左侧铭文为“内宫监太监李制”,上下方侧铭“工程大明丙午”。镜的铭文外有一圈四只展翼蝙蝠。四只蝙蝠象征“福、禄、寿、喜”四福,因为“蝠”与“福”谐音。<BR><BR>我用放大镜看铜镜包浆和铭文时,发现铭文字体粗糙不均。之后又拿高倍聚光手电筒斜照,看纹饰上的边角有没有快口。铭文上字的边角倒确实有快口,但也正是这个快口将它的赝品身份暴露无遗。因为字的边角快口处没有包浆,显然是用电脑改件过。大同的朋友问“什么叫包浆”,我就告诉他:器物经过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无论是出土品还是传世物,都会因为水土侵蚀、人为把玩而自然氧化,铜镜表面就会产生铜绿。铜镜年代久远的最直观体现,就是在器物表面自然形成的光泽,即古玩圈内人常说的“包浆”。包浆是鉴定真伪的重要依据。正因为如此,不少古玩造假者就千方百计地制造“人工包浆”,用化学、中药材煎煮熏染新的器物或直接在器物上涂皮鞋油,有时也能以假乱真。<BR><BR>“老板,这块铜镜不开门嘛。”我直截了当地说。“请专家鉴定过了,你看铜镜上还有泥土呢。”这话一说,破绽就更大了。因为好的铜镜上一般没有泥土,藏品所有者都会仔细清洗,让其露出漂亮的花纹。“哈哈,你用泥土不就是为了掩盖做假的痕迹吗?”我追问。老板看我是内行,口气就软了下来,让我出个价。我看镜子也还可以,坯是老的,带回去作为“电脑改件”的典型实物,给爱好者上课时倒也能说明问题。最后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我以几百元购得此镜。<BR><BR>总结起来,造假的方法也是越来越多。最初,造假者把漆和石膏粉拌成与铜镜相近的颜色,在素镜上做成各种动物;或者把坏的铜镜用胶水粘起来,再用一张透明薄膜裹起来,擦上黑鞋油,看起来就像南方出土的黑漆背。后来,造假者又把铜镜坏的部分锉掉,改件成小铜镜。辨别这类镜子的关键也是看包浆,因为打磨做旧的包浆与平面上的包浆有明显区别。现在,造假者又玩起了新花样——他们买回博物馆仿制的用作礼品的铜镜,浸在动物尿和人尿的混合液中,一段时间后就会产生绿锈,和出土铜镜上的绿锈非常接近,然后再打磨铜镜上主要的部分,看起来与旧铜镜皮壳很像。他们做的都是很高档的镜子,市场价在十万元左右。这一招着实厉害,被称为“杀手锏”。<BR><BR>地摊上的藏品经常是没有经过清洗和处理的,或者是经过刻意处理的。在这种情况下,收藏者就应该经常去古玩市场炼眼,不管东西是真是假,是好是坏,是新是旧。这样才能了解层出不穷的做假方法,少“吃药”,在与造假者的“斗智斗勇”中获胜。<BR></FONT></P></TD></TR></TABLE></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分享]赝品明代宫廷铭文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