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足红旗 发表于 2009-5-12 21:52:41

[分享]乾元重宝(银) 唐代宫廷铸币

<H1 align=center>乾元重宝(银) 唐代宫廷铸币</H1>
<DIV align=center>作者: 王静  出处: 博宝网    发布时间:2009-05-09 04:42:24<BR></DIV>
<DIV align=center>
<HR noShade SIZE=1>
</DIV>
<DIV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shou-cang.com/include/uploadfile/200905/20090508204221979.jpg" border=0><BR>直径3.58cm 重量14.8g <BR>参考价:RMB¥200000 </DIV>
<DIValign=left><BR><BR><BR>唐肃宗李亨乾元年间所铸。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诛权臣杨国忠为名,在范阳(今北京)起兵叛乱,率军20余万南下,攻陷东都洛阳。次年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兵锋直指长安。唐玄宗携贵妃等人仓促离京西去,逃往蜀郡避难,太子李亨自马嵬北行,留击安史叛军;长安失陷后,李亨在宁夏灵武即位,建元至德,是为肃宗,开始招集天下兵马平定叛乱。 <BR><BR>至德二年(757年),安禄山在洛阳被其子安庆绪所杀。俟两京光复后,郭子仪等九路节度使率军六十万之众,进讨固守在邺郡(今河南安阳)的安庆绪。由于“干戈未息,帑藏犹虚”,为了支付浩大的军费开支,肃宗在御史中丞第五琦主持下,于乾元元年(758年)秋七月丙戌,开铸“乾元重宝”当十钱,同时诏令“宜听于诸监别铸”。《新唐书·食货志》载:“与开元通宝参用,以一当十,亦号乾元当十钱”;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用“重宝”来命名的钱币。 <BR>次年,史思明杀安庆绪,返回范阳即帝位;不久,改国号为大燕,并再度攻入洛阳,进逼长安。此时,肃宗为筹措募集更多的军费,又开始更铸背有重轮的乾元大钱,“一当五十,二十斤成贯“。由于重轮大钱对开元钱的比当过高,值虚利大,以致私铸、盗铸盛行,且减重愈演愈烈,小钱迭出,造成恶性通货膨胀,斗米从盛唐时的十钱左右涨升至七千。直至代宗李豫即位后,迫于币制混乱,始诏令废除重轮大钱,准大小钱一律等值流通。 <BR><BR>唐代宫廷用贵金属铸币由来已久,且多作为赏赐之用。据《旧唐书·玄宗本纪》载:“己卯,宴王公百僚于承天门,令左右于楼下撒金钱,许中书门下五品以上官及诸司三品以上争拾之”。唐诗人张祜在《退宫人》一诗中对此有形象生动的描述:“开元皇帝掌中怜,流落人间二十年,长说承天门上宴,百官楼下拾金钱”。 1970年10月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唐代窖藏一处,除大量的珠宝玉器和金银器外,尚有中外钱币466枚,其中金开元30枚,银开元421枚;这些珍贵文物和金银币的出土,不仅佐证了史料的真实可靠,还证实了唐代宫廷赏赐金银钱的存在。 <BR><BR>从文献资料和出土实物上看,唐代金银币多见于“开元通宝”小平钱,而所铸年号大钱则前所未闻。是品“乾元重宝”银质重轮大钱,其形制、钱文及风范与铜铸当五十大钱一脉相承;惟面文中“重”字略有铸造小缺陷,钱背除重轮清晰规矩外,平素无纹饰;其钱体锈色翠然,带有铁斑,且坚硬有度。直径35.8毫米,重14.8克,成色达90%以上。是钱早年出土于时属唐东都的河南洛阳,乃前谱未载之物,是目钱唯一发现的孤品。按其性质与用途,当系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改铸当五十大钱时所特制的银质赏赐钱,而非流通货币;有可能还是用来赏赐平定“安史之乱”时的有功将士之物,对于研究唐代封赏制度和金银钱职能来说,其意义十分重大。 <BR><BR></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分享]乾元重宝(银) 唐代宫廷铸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