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金元红绿彩瓷考释鉴赏
<DIV><H1>金元红绿彩瓷考释鉴赏</H1>作者: 出处:中华收藏 发布时间:2009-06-03 09:21:30<BR>
<HR noShade SIZE=1>
</DIV>
<DIV >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ha.xinhuanet.com/fuwu/kaogu/2009-06/02/xin_333060602110221814867.jpg">
<P align=center> 金代明昌七年墓出土的天鹅纹盘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ha.xinhuanet.com/fuwu/kaogu/2009-06/02/xin_3330606021102859266058.jpg">
<P align=center>金代红绿彩襁褓婴孩瓷塑 </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3b3805 size=3></FONT></P>
<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3b3805 size=3><img src="http://www.ha.xinhuanet.com/fuwu/kaogu/2009-06/02/xin_3430606021102921265729.jpg"></FONT></P>
<P align=left>西安收藏市场上经常能见到一些金元时期的红绿彩瓷塑和残器标本,它们或为本地所出,或为山西晋南一带淘宝的商贩带来西安出售,与单色釉为主的各式古瓷放在一起,显得十分醒目。金代开始盛行的红绿彩瓷富有浓厚的民俗韵味,受到当代研究者和藏界的普遍重视。 </P>
<P>红绿彩瓷是金代北方创烧出的彩绘瓷新品种,流行于金、元、明三代,造型多样,包括盘、碗、瓶、罐、枕等日用器皿,仙佛供奉造像和人物造型瓷塑、俑类,尤以襁褓婴孩等儿童形象瓷塑最富生动。红绿彩瓷与两宋皇家推崇清净淡雅的单色釉瓷迥然不同,在初创时期就显示了强烈的民间韵味,符合大俗大雅的审美情趣。北方金元红绿彩瓷对元明时期的景德镇制瓷业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中国瓷器走上五彩缤纷的彩绘之路。
<P>最初,有关专家对这类瓷器断代不清,在民国时期曾称之为“宋加彩”。根据出土墓葬资料和带墨书的红绿彩瓷,目前面世较早的是1965年山西侯马金代明昌七年墓出土的天鹅纹盘,该盘高4.3厘米,盘心有五点横向的支烧痕。另外河北磁县金代泰和二年崔仙奴出土一批红绿彩孩童瓷塑、磁县峰峰矿区窖藏出土3件大型红绿彩加金装饰佛教瓷塑、日本收藏的带泰和元年墨书的红绿彩瓷等都是可靠的断代参照。山西汾西县元代至元三十一年纪年墓曾出土一件红绿彩碗,山西翼城县元代晚期至正六年墓也出土过红绿彩小俑,显示出金代是烧造大型红绿彩的高峰时期,烧造窑口包括北方的河北磁州窑,山西长治窑、河南修武窑、鹤壁窑、新安窑,山东德州等众多窑口。元代仍有延续,景德镇落马桥元代窑址发掘中也发现有红绿彩高足杯残件,纹饰与同地出土的元青花可为呼应。明代红绿彩烧造北方地区以河南禹州窑为中心,南方则以景德镇为中心,景德镇并把红绿彩与青花结合,色调日渐丰富。
<P>红绿彩瓷需经过两次烧造,先烧造出白釉瓷,再绘彩重烧,并且从一些城市遗址显示,可能一部分红绿彩瓷是在古代城市作坊里根据市场喜好绘制图案并烘烤彩绘。红绿彩瓷主色为红、绿、黄三色,但每种又深浅不同:红彩是以铁为呈色剂的矾红彩,用青矾加热煅烧而成,其最大特点是施彩之前已呈红色;绿彩则有翠绿、墨绿、褐绿和浅翠绿等不同呈色;黄色则有浅黄、明黄和金黄等色。红绿彩瓷并与釉下棕褐彩和黑彩相配合,有的附加了贴金或与搅釉(或称搅彩工艺)结合,以形成更加富贵、热烈的装饰效果。
<P>红绿彩瓷的创烧无疑与宋金时期北方民间的审美情趣有关,它在陶瓷史上处于单色釉瓷发展到彩绘瓷的重要阶段,因此越来越受到收藏界推崇。需提醒的是,红绿彩瓷在民国以来就受到国内外,尤其是日本和欧洲的重视,不少金代红绿彩瓷精品流入日本,因此民国时期就开始有在金代白釉瓷器上添画红绿彩的作伪之法。近年随着收藏市场繁荣,不少仿金代红绿彩的新仿品被烧造出来,有些是作为仿古工艺瓷生产,被作旧后流入收藏市场。金元红绿彩真品多有彩料磨损、老化等特征,对市场上出售的金元风格的红绿彩瓷,如果品相、釉彩特别完好应予以谨慎,对釉彩侵蚀、老化等细节特征须认真辨识。 </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