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国博”典藏文物展 辽宁出土国宝回家“串门”
<DIV><H1>“国博”典藏文物展 辽宁出土国宝回家“串门”</H1>作者: 王志东 出处: 辽沈晚报 发布时间:2009-06-06 00:41:50<BR>
<HR noShade SIZE=1>
</DIV>
<DIV >
<DIV class=de_c><FONT>
<DIV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wenwuchina.com/uploads/2009094928.jpg"> </DIV>
<DIV align=center>侯铜盂,十大青铜国宝之一,辽宁出土。</DIV>
<P>1955年在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山嘴子镇海岛营子村出土的西周时期燕国遗珍——匽侯铜盂,这次也将随着《国家宝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文物展》来到沈阳,这也是半世纪后辽宁国宝首次回家省亲。</P>
<P>随同前来的“老乡”还有1982年在喀左东山嘴遗址出土的代表新石器红山文化的“陶塑孕妇像”。</P>
<P>在辽宁省博物馆内有一件匽侯铜盂的复制品。但就连一些在辽博工作多年的专家也没有亲眼见到实物。因为1955年出土不久就被调拨到国家博物馆。</P>
<P>在我国古代,青铜器一直被视为尊贵的宝物,有些甚至被视为“国之重器”。“匽”在当时与“燕”通用。“燕”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国,匽侯即是燕国的君主,北京一带曾经是燕国的政治中心。匽侯铜盂出土于辽宁,说明在西周初年,辽宁一带也是燕国的属地。</P>
<P>辽博专家介绍,这件器物有3个值得注意的地方,花纹、铭文、出土地点。</P>
<P>该器的主题花纹是一种很特别的凤纹,鸟头像龙而凤冠逶迤下垂。凤鸟从古到今都被视为吉祥鸟,传说周人开始兴旺的时候有凤鸟呈祥。</P>
<P>在西周早期到西周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大量出现凤鸟,凤鸟的凤冠最有特色。周初凤鸟的造型分3种,这件器物上则是华丽的长凤冠。</P>
<P>这件器物的铭文只有简单的“匽侯作饙(fen)盂”5个字。匽,即燕。相传,周武王灭掉商纣王建立西周以后,把同为姬姓的召公封在北燕为侯。召公治国有方,深受广大民众的拥戴。而且,他还针对国名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商朝的“燕”是亡国之名,为了区别商朝的燕,他便决定不再用“燕”作为自己的国名。于是,另创了一个“匽”字来借代商朝的“燕”字。新创的“匽”字,表示“在此安居下来”。从此历史上就有了“匽国”。</P>
<P>饙,原意是蒸饭的意思,“饙盂”连在一起,就是“盛放熟饭之盂”的意思。铭文连在一起的意思就是“这是燕侯用来盛放熟饭的盂”。</P>
<P>这件器物花纹的凸处和器体上带有黑炭灰屑,可能是加热时留下的痕迹,说明它是实用器。</P>
<P>匽侯铜盂是当地村民在马厂沟小转山子北坡耕地时发现的。与之一同出土的青铜器共有16件。</P>
<P>“陶塑孕妇像”是在东山嘴遗址出土。1979年至1982年在该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20多块陶塑人像残片,其中有两件为小型裸体孕妇塑像。</P>
<P>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比这两件国宝文物价值低得多的一些文物在国际文物拍卖市场上,也动辄数亿一件。所以,这两件国宝是真正的无价之宝。</P>
<P><STRONG>国宝小档案</STRONG> </P>
<P>侯铜盂,十大青铜国宝之一,辽宁出土。</P>
<P>高24.3厘米,口径33.8厘米,足径23.3厘米。盂为古代盛食器或盛水器。?侯铜盂就是?侯盛饭食的盂。</P>
<P>该器的主题花纹是一种很特别的凤纹,鸟头像龙而凤冠逶迤下垂。</P>
<P>陶塑孕妇像, “东方维纳斯”,辽宁出土。</P>
<P>裸体立像,通体打磨光滑,似涂有一层红衣,头及右臂均残缺,腹部凸起,臀部肥大,有明显的孕妇特征。这件孕妇塑像刻意表现女性孕育的特征,具有明显的生殖崇拜含义。被学者称为“东方维纳斯”。</P></FONT></DIV></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