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哥窑的探讨(一)
<DIV><H1>哥窑的探讨(一)</H1>作者: 出处: 剑瓷龙泉 发布时间:2009-07-01 00:33:12<BR>
<HR SIZE=1 noShade>
</DIV>
<DIV >
<P><FONT face=Arial>
<TABLE cellSpacing=20 cellPadding=0 align=center>
<TR align=middle>
<TD><img src="http://lqnews.zjol.com.cn/pic/0/10/80/10/10801073_542988.jpg"> </TD></TR></TABLE></FONT></P>
<P><FONT face=Arial>清代乾隆皇帝曾写下十首赞颂哥窑瓷器的诗篇,其中《粉青葵瓣口盘》一诗中曰:“色暗纹彰质未经,哥窑因此得称名。”另一首《曝书亭集砚铭》赞道:“丛台澄泥邺官瓦,未若哥窑古而雅。绿如春波停不泻,以石为之出其下。”关于哥窑的文献记载最早可见于明代《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由于柴窑被传为五代所烧,故后世只列五大名窑,即官、哥、汝、定、钧。作为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历来受到考古学家、收藏家、鉴赏家的重视与关注,对哥窑的课题研究也是从未间断。五大名窑中官、汝、定、钧的发展脉络都是非常清晰的,唯有哥窑,至今还是个谜,它的窑址有人说在龙泉,有人说在杭州,还有人说在景德镇。在学术界,什么是真正的哥窑,它的窑址到底在哪儿?这一问题仍然是迷雾重重,甚至有越来越混乱的感觉。<BR>哥窑,犹如一颗色彩绚丽的夜明珠,人们只能远望它耀眼的光环,而无法目睹它真实的风采。其实,哥窑就在我们的身边,它就是龙泉窑黑胎青瓷!</FONT></P><!--advertisement code begin--><!--none--><!--advertisement code end-->
<P><FONT face=Arial>龙泉窑黑胎青瓷就是真正哥窑</FONT></P>
<P><FONT face=Arial>一、龙泉窑黑胎青瓷的特征与文献记载的哥窑相符。<BR>文献记载的哥窑大体有四个特征:一是多断纹,史类编载:“哥窑则多断纹,号百圾碎”;二是紫口铁足,日人所著《中国美术史》称:“哥窑——亦紫口铁足为多” ,史类编载:“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三是色青,浓淡不一,《格古要论》载:“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四是器型与哥窑相近,《遵生八笺》载:“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BR>龙泉窑黑胎瓷器的胎色有深灰、浅灰、黑灰等多种色泽,在器物的口沿与底足未挂釉处呈现明显铁黑色,“紫口铁足”的特征非常明显。釉色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的不同,以油灰为主。釉面主要特点是布满龟裂的纹片,通常称之为“开片”。这种片纹大小不一、裂纹颜色深浅变化、片纹交错无明显规律,与史书记载的“百圾碎”相符。龙泉窑黑胎青瓷为南宋时期产品,器物以各式瓶、炉、洗、盘、碗、罐为常见。以上种种特征,与古文献对哥窑的特征描述相一致。<BR>二、古文献记载哥窑的地点在龙泉。<BR>明嘉靖四十年《浙江通志》记载:““龙泉……县南七十里曰琉华山……相传旧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详何时人,主琉田窑造青器,粹美冠绝当世。兄曰哥窑,弟曰生二窑。”;明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类稿续稿》中叙述:“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清《处州府志》又载:“其兄生一,所主之窑,皆浅白断纹,号百圾碎,亦冠绝当世”。类似哥窑在龙泉的记载还见诸明代陆深的《春雨堂随笔》、清人许之衡《饮流斋说瓷》、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及明、清两代的《龙泉县志》等篇。<BR>三、龙泉窑工的祭祀活动,表明哥窑在龙泉。<BR>哥窑弟窑的创始人章生一、章生二被后人尊为窑业祖师爷。过去在烧瓷的龙窑、鲤鱼窑的窑头,都张贴有章生一、章生二“师父榜”。师父榜除神位外,并附祭祀山神、土地、搬柴童子、运水郎君。每逢农历初二、十六两日,瓷匠必须置办酒肉、茶饭,点香烛在窑头师父榜前祭祀,磕头膜拜,然后分食祭品,俗称“过日”。<BR>陈万里先生在考察龙泉窑后曾说到:“大窑村里有窑神庙,我曾去朝拜过,龙泉地区的烧窑人都奉章家兄弟为窑神,开窑必须拜祭。每年正月,当地的木偶戏团还会走乡串户演出章家兄弟的故事”。<BR>四、龙泉哥弟窑的传说,表明哥窑在龙泉。<BR>相传,宋代龙泉县,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艺人,姓章,名村根,他便是传说中的章生一、章生二的父亲。章村根以擅长制青瓷而闻名遐迩,生一、生二兄弟俩自小随父学艺,老大章生一厚道、肯学、吃苦,深得其父真传,章生二亦有绝技在身。章村根去世后,兄弟分家,各开窑厂。老大章生一所开的窑厂即为哥窑,老二章生二所开的窑厂即为弟窑。兄弟俩都烧造青瓷,各有成就。但老大技高一筹,烧出“紫口铁足”的青瓷,一时名满天下,其声名传至皇帝,龙颜大悦,钦定指名要章生一为其烧造青瓷。老二心眼小,心生妒意,趁其兄不注意,把粘土扔进了章生一的釉缸中,老大用掺了粘土的釉施在坯上,烧成后一开窑,他惊呆了,满窑的瓷器表面的釉面全都开裂了,裂纹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且形状各异,有的像鱼,有的像柳叶,有的像蟹爪。他欲哭无泪,痛定思痛之后,他重新振作精神,泡了一杯茶,把浓浓的茶水涂在瓷器上,裂纹马上变成茶色线条,又把墨汁涂上去,裂纹立即变成黑色线条,这样,不经意中形成“金丝铁线”。<BR>五、在龙泉大窑、溪口等地发现了哥窑窑址。<BR>龙泉哥窑主要指龙泉大窑和金村两窑遗址发掘出来的带有哥窑特征的黑胎瓷器。浙江省文管会对龙泉窑进行了多次调查,1960年为系统研究和恢复龙泉窑的需要,对大窑和金村两窑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的另一目的是解决哥窑问题。通过发掘和对碎片的科学研究,结果是:在大窑和溪口等五处窑址发现了黑胎青瓷。器物有碗、盘、盏、杯、洗、盅、瓶、觚、盂、盒、灯及炉等标本。最近又有人在小梅发现一处烧制黑胎青瓷的窑址,从瓷片看胎与釉与大窑溪口相同,开纹显白,垫饼比较粗糙,生产时间可能还要略早于大窑和溪口黑胎。<BR>龙泉黑胎青瓷是哥窑本来是清楚的。李辉柄先生(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兼研究室主任,现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秘书长)早年就提出,考古学者在龙泉窑址发掘的黑胎青瓷的特征与文献记载的哥窑是一致的;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也在龙泉的大窑、溪口等窑址发现黑胎的开片青瓷,认为“大窑、溪口窑址中出土的黑胎青瓷应当是哥窑的产品无疑”;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化学与工学研究所对龙泉历代青瓷的标本进行研究的《龙泉历代青瓷烧制工艺的科学总结》一文中也指出:“白胎青瓷和黑胎青瓷,它们的胎釉特征和烧造年代与古籍中关于哥窑和弟窑的记载大致符合。”</FONT></P><BR></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