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悠久的种茶历史
安溪悠久的种茶历史安溪县是个千年古邑。考古发掘表明,早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安溪县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周时安溪县为闽越地,秦时属闽中郡,汉初属会稽郡,三国时属吴之建安郡,晋代为晋安郡,隋唐时属南安市。唐咸通五年(864年)置小溪场。五代后周显德二年至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以小溪场和划出毗小溪场的南安近地正式置县,并以境内溪水清澈之意命名为清溪县。宋宣和三年(1121年),另取溪水安流之意,改称安溪县,沿袭至今。
安溪县种茶始于唐末。当时翰林学士韩有诗曰:“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五代时,种茶逐渐发展,已将茶作为礼品赠送。开先县令詹敦仁在五代时受龙安岩(今龙门镇溪内村)悟长老惠茶,作此代简:“泼乳浮花满盏倾,余香绕齿袭人清。宿酲未解惊窗午,战退降魔不用兵。”宋代,安溪县不论寺观或农家均已产茶了。安溪县蓬莱《清水岩志》载:“清水峰高,出云吐雾,寺僧植茶,饱山岚之气,沐日月之精,得烟霞之霭,食之能疗百病。老寮等属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鬼崆口有宋植二三株,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饮之不觉两腋风生,倘遇陆羽,得与补茶经焉。”五代越王钱的幕僚黄夷简,在北宋统一中国时,曾称疾退隐安溪县别业,其山居诗有:“宿雨一番疏甲嫩,春山几焙茗旗香。”到了明清,安溪茶叶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并有了名气。明嘉靖《安溪县志》载:“茶名于清水,又名于圣泉”,“茶,龙涓、崇信(今龙涓、西坪、芦田)出者多”,“茶产常乐,崇善等里(今剑斗、白濑、蓬莱、金谷)货卖甚多”。安溪县八景之一“阆岩夕照”的阆苑岩大门,至今尚留有“白茶特产推无价,石笋孤峰别有天”的对联。可见当时茶叶生产已遍及内外安溪县。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明代,安溪茶农发现与创造了茶树无性繁殖法。明代以前,我国茶树均采用种子直播的有性繁殖法,茶树容易变种。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前后,安溪茶农从茶树枝条压在土壤中能生根发芽得到启发,创造出茶树整株压条繁殖法。因而,安溪县成为了中国茶树无性繁殖的发源地。明末清初,安溪茶农又创制了乌龙茶。乌龙茶是介于红茶与绿茶之间的半发酵的特种茶。乌龙茶采制工艺的诞生,是对我国传统制茶工艺的又一重大革新。后来,安溪茶农发现了名茶铁观音。特别的乌龙茶制作工艺、独一无二的安溪铁观音,奠定了安溪县作为中国名茶之乡的地位。
{:soso_e160:}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