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色我看到过两条,一条就是吴书上的这条.
还有一条十年前在宁阳收虫的时侯碰到一位虫友手里拿着个标本,虽然虫死了,但色和这条一模一样.
问他那条虫的战绩,他跟我说两个字"虫王"可见凡是这种虫王色操做起来很简单,只要看一眼,就能记住.
他还跟我说,他那条虫出土于宁阳河南村,每年都带这条标本到河南村来收虫,可惜再也没看到过.
看来红旗哥今年胜利在握噢..哈哈...收好虫咯
这本书我有 上面那条虫 就在封面上
会斗不会斗我在看呢?别再拿这样的虫害人了!
[em06][em06][em06]假如当您今年真的拿到这种颜色的虫,我仍怀疑会不会斗,我拭目以待。
相隔这么多年,再出现一条一模一样的虫(其实没有可能),斗性还是一样?
老实讲,吴继传老师印在谱上的虫‘色’,与原虫不知色失真到什么程度了,我一直讲《传统虫色论不具可操作性》这也是道理之一。总之希望您认真读一读我的《中华斗蟋鉴赏》中有关章节。读书时摆正态度,一起来研究探讨:为什么数百年来斗蟋没有重大突破?误区在哪里?书中有哪些提得有道理的,有的明显不妥?
让我们一起来推动虫文化的发展。
李老师:照片失真不是传统虫色论不具可操作性的道理吧。是照片颜色失真,不是真虫颜色失真,你说呢?
今年运气好,我会有一条!!!
[em01][em02][em05][em08][em10][em29]今年运气好,我会有一条!!!
[em01][em02][em05][em08][em10][em29]梦吧,美的你!
[em05][em05][em05]梦想成真,美吧你!!!
[em05][em05][em05]谢谢!!!
[em01][em02]颜色失真的原因:
1、你看到一条虫(有色)
2、你离开这条虫,印在脑子时己色失真(脑子记不住具体某一色)
3、你下次再去挑虫、凭脑子里印象(脑子记不住具体某一色)、挑出的虫‘色’不是前面的虫色(第二次色失真)
4、最根本的原理是:人眼能分辫近1000万种色,而大脑记忆是概括提升的,记不牢原先看到的‘色’。
5、语言更贫乏,请你试试你能叫出多少个‘红色’。如大红、洋红、土红、玖瑰红、
......写不出多少的。
6、这失真不是明摆的吗。
7、老祖宗传下许多宝贵经验我们要好好学习但‘色不正不选’确实是一个误区。《传统虫色论不具可操作性》
进入误区了,[em05][em05][em05]食而不化
觅之供奉于府!!!
[em01][em02]谢谢!
[em04][em04][em04]颜色失真的原因:
1、你看到一条虫(有色)
2、你离开这条虫,印在脑子时己色失真(脑子记不住具体某一色)
3、你下次再去挑虫、凭脑子里印象(脑子记不住具体某一色)、挑出的虫‘色’不是前面的虫色(第二次色失真)
4、最根本的原理是:人眼能分辫近1000万种色,而大脑记忆是概括提升的,记不牢原先看到的‘色’。
5、语言更贫乏,请你试试你能叫出多少个‘红色’。如大红、洋红、土红、玖瑰红、
......写不出多少的。
6、这失真不是明摆的吗。
7、老祖宗传下许多宝贵经验我们要好好学习但‘色不正不选’确实是一个误区。《传统虫色论不具可操作性》
北吴南李,果然一对活宝
歪果烂李,不学无术
先有钢笔修改照片,后有50不选烂文
来日虫界遗臭 丑 丑 丑
[em01][em01][em01][em01]颜色失真的原因:
1、你看到一条虫(有色)
2、你离开这条虫,印在脑子时己色失真(脑子记不住具体某一色)
3、你下次再去挑虫、凭脑子里印象(脑子记不住具体某一色)、挑出的虫‘色’不是前面的虫色(第二次色失真)
4、最根本的原理是:人眼能分辫近1000万种色,而大脑记忆是概括提升的,记不牢原先看到的‘色’。
5、语言更贫乏,请你试试你能叫出多少个‘红色’。如大红、洋红、土红、玖瑰红、
......写不出多少的。
6、这失真不是明摆的吗。
7、老祖宗传下许多宝贵经验我们要好好学习但‘色不正不选’确实是一个误区。《传统虫色论不具可操作性》
虫有没有颜色及虫色是否重要与人是否记得住虫色好象是二个问题.再说随着照相器材与照相技术的不断发展,照片中的影像将越来越接近真像,完全具有参考价值.比如说我认识你李老师,十年不见你变老了,变瘦或变胖了,变白了或变黑了,但你还是李老师.我觉得事物应该透过现象去看本质.你说呢?
谢谢!
[em04][em04][em04]哈哈哈,看来今秋你又去不了山东?!!![em01][em01][em01]
哈哈哈,看来今秋你又去不了山东?!!![em01][em01][em01]
我不懂虫,只会看"色"去也是白去.哈哈!
[em01][em01][em10][em10]一秋收个小白虫友
不同观点尽量发表,你这样写贴我等就无法接招。
说得有理````````支持!
[em10][em10]一秋收个小白虫友;望你留点口德!
谗害诽谤之言,攻击他人之语不出于口.
[em05][em05][em05]虫既然有色,说明有它的内在价值(鄙人认为虫色与虫种纯度有很大关系).人的记忆以及照相技术与器械与真虫目前确实存在一些差异,但这些差异一般是在被允许的误差范围之内.固虫色完全有研究的价值.还是那句话,事物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北虫要通体一色,只要掌握通体一色,同色系的色淡点或深点可能并不非常重要.
本人觉得 虫色还是很有讲究的
色泽搭配 和典型品种的色相 确实有一定规律 但是里面学问非常之深 虫的色泽是很高的境界 古谱之中的很多名将的色泽确实很准 但是要真正掌握色泽的规律 却看比形象和动态要难多了 我个人认为传统虫色论还是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喜欢看这样的讨论贴
受益匪浅``````````
[em10][em10]虫既然有色,说明有它的内在价值(鄙人认为虫色与虫种纯度有很大关系).
虫既然有色,说明有它的内在联系(我认为:虫色与虫种纯度有很大关系,这个结论依据不充分,蟋蟀品种怎么分我们还未定义呢!).我们无法用列表或文字等方法将它归纳出来供大家鉴定,只能意会,(实际上往往是领会错的),这也就是我讲的《不具可操作性》
我并不想来定义蟋蟀品种,而且蟋蟀品种的定义在古今虫谱上已经有较为明确的文字定义。我们讨论的是虫色有没有用的话题。在以上的讨论中我已经明确了虫色在判定蟋蟀好坏上的重要意义及理由,这里不再重复。现在问一个与蟋蟀颜色有关的问题。老李虫友既已提出虫色的不可操作性,同时在网上也提出过虫色无用论(取自老李的五论)。请问既然虫色无用了,那我们如何来命名一条虫(比如:红牙青),青色和红牙的红色都是颜色,(都是颜色不能用了)。总不能我们用大头、中头、小头来命名蟋蟀吧,这也太笼统了。
喜欢看这样的讨论贴
受益匪浅``````````
[em10][em10]客气客气
本人觉得 虫色还是很有讲究的
色泽搭配 和典型品种的色相 确实有一定规律 但是里面学问非常之深 虫的色泽是很高的境界 古谱之中的很多名将的色泽确实很准 但是要真正掌握色泽的规律 却看比形象和动态要难多了 我个人认为传统虫色论还是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em27][em27][em27]
紫檀的颜色比杨树的颜色深的多,密度也大得多,从视觉上就能立刻分辨优劣。虫子的颜色是相虫的重要条件之一
欢迎光临 国虫网 (http://bbs.guochong.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