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本色离不开红,黄,蓝.
万种色光离不开红,绿,蓝.
虫也不例外.对颜色有感觉的朋友接合虫展开谈谈.
对于在纸上或者某种物质的颜色,取决于它反射的波长(或说成是频率),
对于光的颜色,就直接取决于波长了,
不知道你是不是能理解一些原子结构的东西,
对于物质,当外界的光照射在它身上是就会给他一定的能量,使它内部的电子跃迁到外层轨道,此时,外层轨道的电子就要回到内层的轨道,从而是放出一定的能量,由于轨道都是相对固定的,能量也就相对固定,根据f=hv可知,频率也是固定的,颜色自然也就固定。
(一) 三基色原理
在中学的物理课中我们可能做过棱镜的试验,白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多种颜色逐渐过渡的色谱,颜色依次为红、橙、黄、绿、青、蓝、紫,这就是可见光谱。其中人眼对红、绿、蓝最为敏感,人的眼睛就像一个三色接收器的体系,大多数的颜色可以通过红、绿、蓝三色按照不同的比例合成产生。同样绝大多数单色光也可以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这是色度学的最基本原理,即三基色原理。三种基色是相互独立的,任何一种基色都不能有其它两种颜色合成。红绿蓝是三基色,这三种颜色合成的颜色范围最为广泛。红绿蓝三基色按照不同的比例相加合成混色称为相加混色。
红色+绿色=黄色
绿色+蓝色=青色
红色+蓝色=品红
红色+绿色+蓝色=白色
黄色、青色、品红都是由两种及色相混合而成,所以它们又称相加二次色。另外:
红色+青色=白色
绿色+品红=白色
蓝色+黄色=白色
所以青色、黄色、品红分别又是红色、蓝色、绿色的补色。由于每个人的眼睛对于相同的单色的感受有不同,所以,如果我们用相同强度的三基色混合时,假设得到白光的强度为100%,这时候人的主观感受是,绿光最亮,红光次之,蓝光最弱。
除了相加混色法之外还有相减混色法。在白光照射下,青色颜料能吸收红色而反射青色,黄色颜料吸收蓝色而反射黄色,品红颜料吸收绿色而反射品红。也就是:
白色-红色=青色
白色-绿色=品红
白色-蓝色=黄色
另外,如果把青色和黄色两种颜料混合,在白光照射下,由于颜料吸收了红色和蓝色,而反射了绿色,对于颜料的混合我们表示如下:
颜料(黄色+青色)=白色-红色-蓝色=绿色
颜料(品红+青色)=白色-红色-绿色=蓝色
颜料(黄色+品红)=白色-绿色-蓝色=红色
以上的都是相减混色,相减混色就是以吸收三基色比例不同而形成不同的颜色的。所以有把青色、品红、黄色称为颜料三基色。颜料三基色的混色在绘画、印刷中得到广泛应用。在颜料三基色中,红绿蓝三色被称为相减二次色或颜料二次色。在相减二次色中有:
(青色+黄色+品红)=白色-红色-蓝色-绿色=黑色
用以上的相加混色三基色所表示的颜色模式称为RGB模式,而用相减混色三基色原理所表示的颜色模式称为CMYK模式,它们广泛运用于绘画和印刷领域。
RGB模式是绘图软件最常用的一种颜色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处理图像比较方便,而且,RGB存储的图像要比CMYK图像要小,可以节省内存和空间。
CMYK模式是一种颜料模式,所以它属于印刷模式,但本质上与RGB模式没有区别,只是产生颜色的方式不同。RGB为相加混色模式,CMYK为相减混色模式。例如,显示器采用RGB模式,就是因为显示器是电子光束轰击荧光屏上的荧光材料发出亮光从而产生颜色。当没有光的时候为黑色,光线加到最大时为白色。而打印机呢?它的油墨不会自己发出光线。因而只有采用吸收特定光波而反射其它光的颜色,所以需要用减色法来解决。
(二)、HLS(色相、亮度、饱和度)原理
HLS 是Hue(色相)、Luminance(亮度)、Saturation(饱和度)。色相是颜色的一种属性,它实质上是色彩的基本颜色,即我们经常讲的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每一种代表一种色相。色相的调整也就是改变它的颜色。 亮度就是各种颜色的图形原色(如RGB图像的原色为R、G、B三种或各种自的色相)的明暗度,亮度调整也就是明暗度的调整。亮度范围从 0 到255,共分为256个等级。而我们通常讲的灰度图像,就是在纯白色和纯黑色之间划分了256个级别的亮度,也就是从白到灰,再转黑。同理,在RGB模式中则代表个原色的明暗度,即红绿蓝三原色的明暗度,从浅到深。
饱和度是指图像颜色的彩度.对于每一种颜色都有一种人为规定的 标准颜色,饱和度就是用描述颜色与标准颜色之间的相近程度的物理量。调整饱和度就是调整图像的彩度。将一个图像的饱和度条为零时,图像则变成一个灰度图像,大家在电视机上可以试一式调整饱和度按钮。
另外还有一个概念,就是对比度。对比度是指不同颜色之间的差异。对比度越大,两种颜色之间的相差越大,反之,就越接近。
在人类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中,最常见的就是这个缤纷世界的五颜六色。欧洲人对于颜色的成因最早持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颜色不是物体的客观属性,而是人们的主观视觉印象。一切颜色都是由亮与暗、白与黑按比例混合而成。棱镜发明之后,人们看到白色的太阳光透过棱镜后,变成一条红、橙、黄、绿、靛、蓝、紫的7色光带。对于这样一种太阳光谱的形成,中世纪比较权威的解释是,太阳光进入棱镜时的角度不同,形成棱镜对这些光线的折射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颜色。亦即棱镜的折射使白色的阳光通过时产生了颜色。1666年,牛顿对太阳光谱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进行了他自称的“判定实验”:他在一间暗室里放了两个三棱镜,让太阳光束先通过棱镜A,然后色散到一个上面有条狭缝的屏幕上,再转动A让7种色光依次通过狭缝后再经过棱镜B进到第二个屏幕上。如果颜色是因为光线进入棱镜时的角度不同形成的,那么,这7种色光通过棱镜B之后还会形成更多的颜色。但实验结果显示,7种色光通过B后仍保持原来的颜色及折射率的大小,即被A折射得最厉害的蓝、紫色光,经过B后仍然折射得最厉害;而红、橙色光在A、B两个棱镜中都折射最小。于是牛顿弄清了太阳光谱的成因:它是由7种不同颜色的色光所组成的,其中不同颜色的光具有不同的折射本领。牛顿的发现奠定了光谱学的基础。
1752年,苏格兰人梅耳维尔(T.Melvill)将食盐、硝石、钾碱等物质放进酒精灯火焰中,观察其产生的光谱。他发现,不同物质会发射出数量不同且颜色不同的光线,凡是含钠的物质都发出明亮的黄光,他把这称之为“钠线”。遗憾的是梅耳维尔的论文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继牛顿之后,夫琅和费也深入研究了太阳光谱,他用望远镜观察太阳光谱,在明亮的色带上发现了许多黑线,后人将此暗线称为“夫琅和费线”。夫琅和费本人没有能对这些暗线的成因作出明确的解释。1859—1862年间,德国物理学家基尔霍夫(G.R.Kirchhoff,1824—1887)和化学家本生(R.W.Bunsen,1811—1899),使用本生发明的能提供高温、不发光的气体火焰的“本生灯”,进行光谱实验。本生灯产生的高温能使许多物质(包括一些金属)被蒸发,发射出自己的光谱线。基尔霍夫和本生确定,光谱中的明线可以作为某种金属元素存在的确实标记,从而开创了现代光谱学。此外,他们发现太阳光谱中的黑线,仍是太阳上某些金属元素所发出的亮线,在通过太阳蒸汽时被吸收而形成的。由此,确定太阳大气中存在着钠、镁、铜、锌、镍等元素。这一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它开创了研究星球化学构成的新时代。
基尔霍夫进一步发现不同物质能发射不同颜色的光,而且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压力下发出的谱线也不同。1896年,荷兰物理学家塞曼(P.Zeeman,1865—1943)观测到光谱线在强磁场中发生分裂的现象(塞曼效应)。这种现象和物质的原子结构有关,因此,塞曼效应开创了利用光谱研究物质的原子结构的新时代。早期的光谱研究只限于可见光区域,后来逐渐向红外和紫外方向发展。今天,小到分子原子,大到星球宇宙,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很大程度上都有赖于各种光谱带来的信息。
另:颜色来自眼球对光线在事物上的反射判定,结构决定反射结果。
来学习,站着……
[em05]顶起来!
看来"色盲"的人除了不能开车比较痛苦以外,更痛苦的是还不能玩虫.呵呵.
[em05]颜色如果到了原子这一层,就已经很清楚了.结合昆虫生理学,就能发展成为现代虫色论.
孙建华同学把你的怪虫贴出来看看啊,今年想和你pk一下玩玩.
感叹哪!高手如林````````
[em09]对于在纸上或者某种物质的颜色,取决于它反射的波长(或说成是频率),
对于光的颜色,就直接取决于波长了,
不知道你是不是能理解一些原子结构的东西,
对于物质,当外界的光照射在它身上是就会给他一定的能量,使它内部的电子跃迁到外层轨道,此时,外层轨道的电子就要回到内层的轨道,从而是放出一定的能量,由于轨道都是相对固定的,能量也就相对固定,根据f=hv可知,频率也是固定的,颜色自然也就固定。
(一) 三基色原理
在中学的物理课中我们可能做过棱镜的试验,白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多种颜色逐渐过渡的色谱,颜色依次为红、橙、黄、绿、青、蓝、紫,这就是可见光谱。其中人眼对红、绿、蓝最为敏感,人的眼睛就像一个三色接收器的体系,大多数的颜色可以通过红、绿、蓝三色按照不同的比例合成产生。同样绝大多数单色光也可以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这是色度学的最基本原理,即三基色原理。三种基色是相互独立的,任何一种基色都不能有其它两种颜色合成。红绿蓝是三基色,这三种颜色合成的颜色范围最为广泛。红绿蓝三基色按照不同的比例相加合成混色称为相加混色。
红色+绿色=黄色
绿色+蓝色=青色
红色+蓝色=品红
红色+绿色+蓝色=白色
黄色、青色、品红都是由两种及色相混合而成,所以它们又称相加二次色。另外:
红色+青色=白色
绿色+品红=白色
蓝色+黄色=白色
所以青色、黄色、品红分别又是红色、蓝色、绿色的补色。由于每个人的眼睛对于相同的单色的感受有不同,所以,如果我们用相同强度的三基色混合时,假设得到白光的强度为100%,这时候人的主观感受是,绿光最亮,红光次之,蓝光最弱。
除了相加混色法之外还有相减混色法。在白光照射下,青色颜料能吸收红色而反射青色,黄色颜料吸收蓝色而反射黄色,品红颜料吸收绿色而反射品红。也就是:
白色-红色=青色
白色-绿色=品红
白色-蓝色=黄色
另外,如果把青色和黄色两种颜料混合,在白光照射下,由于颜料吸收了红色和蓝色,而反射了绿色,对于颜料的混合我们表示如下:
颜料(黄色+青色)=白色-红色-蓝色=绿色
颜料(品红+青色)=白色-红色-绿色=蓝色
颜料(黄色+品红)=白色-绿色-蓝色=红色
以上的都是相减混色,相减混色就是以吸收三基色比例不同而形成不同的颜色的。所以有把青色、品红、黄色称为颜料三基色。颜料三基色的混色在绘画、印刷中得到广泛应用。在颜料三基色中,红绿蓝三色被称为相减二次色或颜料二次色。在相减二次色中有:
(青色+黄色+品红)=白色-红色-蓝色-绿色=黑色
用以上的相加混色三基色所表示的颜色模式称为RGB模式,而用相减混色三基色原理所表示的颜色模式称为CMYK模式,它们广泛运用于绘画和印刷领域。
RGB模式是绘图软件最常用的一种颜色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处理图像比较方便,而且,RGB存储的图像要比CMYK图像要小,可以节省内存和空间。
CMYK模式是一种颜料模式,所以它属于印刷模式,但本质上与RGB模式没有区别,只是产生颜色的方式不同。RGB为相加混色模式,CMYK为相减混色模式。例如,显示器采用RGB模式,就是因为显示器是电子光束轰击荧光屏上的荧光材料发出亮光从而产生颜色。当没有光的时候为黑色,光线加到最大时为白色。而打印机呢?它的油墨不会自己发出光线。因而只有采用吸收特定光波而反射其它光的颜色,所以需要用减色法来解决。
(二)、HLS(色相、亮度、饱和度)原理
HLS 是Hue(色相)、Luminance(亮度)、Saturation(饱和度)。色相是颜色的一种属性,它实质上是色彩的基本颜色,即我们经常讲的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每一种代表一种色相。色相的调整也就是改变它的颜色。 亮度就是各种颜色的图形原色(如RGB图像的原色为R、G、B三种或各种自的色相)的明暗度,亮度调整也就是明暗度的调整。亮度范围从 0 到255,共分为256个等级。而我们通常讲的灰度图像,就是在纯白色和纯黑色之间划分了256个级别的亮度,也就是从白到灰,再转黑。同理,在RGB模式中则代表个原色的明暗度,即红绿蓝三原色的明暗度,从浅到深。
饱和度是指图像颜色的彩度.对于每一种颜色都有一种人为规定的 标准颜色,饱和度就是用描述颜色与标准颜色之间的相近程度的物理量。调整饱和度就是调整图像的彩度。将一个图像的饱和度条为零时,图像则变成一个灰度图像,大家在电视机上可以试一式调整饱和度按钮。
另外还有一个概念,就是对比度。对比度是指不同颜色之间的差异。对比度越大,两种颜色之间的相差越大,反之,就越接近。
在人类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中,最常见的就是这个缤纷世界的五颜六色。欧洲人对于颜色的成因最早持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颜色不是物体的客观属性,而是人们的主观视觉印象。一切颜色都是由亮与暗、白与黑按比例混合而成。棱镜发明之后,人们看到白色的太阳光透过棱镜后,变成一条红、橙、黄、绿、靛、蓝、紫的7色光带。对于这样一种太阳光谱的形成,中世纪比较权威的解释是,太阳光进入棱镜时的角度不同,形成棱镜对这些光线的折射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颜色。亦即棱镜的折射使白色的阳光通过时产生了颜色。1666年,牛顿对太阳光谱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进行了他自称的“判定实验”:他在一间暗室里放了两个三棱镜,让太阳光束先通过棱镜A,然后色散到一个上面有条狭缝的屏幕上,再转动A让7种色光依次通过狭缝后再经过棱镜B进到第二个屏幕上。如果颜色是因为光线进入棱镜时的角度不同形成的,那么,这7种色光通过棱镜B之后还会形成更多的颜色。但实验结果显示,7种色光通过B后仍保持原来的颜色及折射率的大小,即被A折射得最厉害的蓝、紫色光,经过B后仍然折射得最厉害;而红、橙色光在A、B两个棱镜中都折射最小。于是牛顿弄清了太阳光谱的成因:它是由7种不同颜色的色光所组成的,其中不同颜色的光具有不同的折射本领。牛顿的发现奠定了光谱学的基础。
1752年,苏格兰人梅耳维尔(T.Melvill)将食盐、硝石、钾碱等物质放进酒精灯火焰中,观察其产生的光谱。他发现,不同物质会发射出数量不同且颜色不同的光线,凡是含钠的物质都发出明亮的黄光,他把这称之为“钠线”。遗憾的是梅耳维尔的论文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继牛顿之后,夫琅和费也深入研究了太阳光谱,他用望远镜观察太阳光谱,在明亮的色带上发现了许多黑线,后人将此暗线称为“夫琅和费线”。夫琅和费本人没有能对这些暗线的成因作出明确的解释。1859—1862年间,德国物理学家基尔霍夫(G.R.Kirchhoff,1824—1887)和化学家本生(R.W.Bunsen,1811—1899),使用本生发明的能提供高温、不发光的气体火焰的“本生灯”,进行光谱实验。本生灯产生的高温能使许多物质(包括一些金属)被蒸发,发射出自己的光谱线。基尔霍夫和本生确定,光谱中的明线可以作为某种金属元素存在的确实标记,从而开创了现代光谱学。此外,他们发现太阳光谱中的黑线,仍是太阳上某些金属元素所发出的亮线,在通过太阳蒸汽时被吸收而形成的。由此,确定太阳大气中存在着钠、镁、铜、锌、镍等元素。这一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它开创了研究星球化学构成的新时代。
基尔霍夫进一步发现不同物质能发射不同颜色的光,而且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压力下发出的谱线也不同。1896年,荷兰物理学家塞曼(P.Zeeman,1865—1943)观测到光谱线在强磁场中发生分裂的现象(塞曼效应)。这种现象和物质的原子结构有关,因此,塞曼效应开创了利用光谱研究物质的原子结构的新时代。早期的光谱研究只限于可见光区域,后来逐渐向红外和紫外方向发展。今天,小到分子原子,大到星球宇宙,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很大程度上都有赖于各种光谱带来的信息。
另:颜色来自眼球对光线在事物上的反射判定,结构决定反射结果。
[em17]开染厂我要找你.[em17]
感叹哪!高手如林````````
[em09][em04]
以上颜色理论来自网络,任何人搜索一下都可以得到,希望蟋蟀一样可以与时俱进。
[em06][em06][em06]
想不到儿时穿开裆裤玩玩的东东,一下子上升为这么高深的理论伊刚!!!
[em01][em01][em01][em17]开染厂我要找你.[em17]
[em17]
欢迎光临 国虫网 (http://bbs.guochong.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