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烛求明,读书有理。
概念:底板?或底版?或底斑?何也?
受赤足红旗“品级”、“级别”差异启示,在下咬文嚼字,抓破脑皮,仍不晓蟋蟀“底板”(底版或底斑)之概念,原以为“品质”是也,恐有误也。不知哪位前辈高人发明蟋蟀“底板”(底版或底斑)之高论,此非吾等宵小之辈能识哉,如是门内暗喻流之于门外,无语;若是明示,有待商榷。诚请有识之士,教得好学问,在下躬身候教。
参考资料:
http://www.ourdict.cn/中华在线词典
底版 :
1.即底片。指拍摄和冲洗过的胶片。 2.位于矿层或矿脉下面的岩层。版,也写作"板"。
http://www.zdic.net/ 汉典
底版:
用复印机从(如蜡纸或明胶字模板的)表面通过接触印刷复制的印件;底片。
http://www.zdic.net/汉典
副板,辅助板,底板 :
放在某种东西下面通常作保护或支承用的(如金属的)板。
【zdic.net 漢 典 网】
品质 :
1.人的行为﹑作风所表现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 2.物品的质量。
沙发舒服
[em27][em27][em27]不懂,看了就晕!
[em06][em06]一氓兄是山东的,底板的字面解释当然不清楚。我是上海的,底板的意思虽然有点理解,也是比较片面的。我认为这是地方用语,不是上海的,应该是杭州,苏州,绍兴的可能性较大。
底板,底下的材料,有象征含义。如果有苏杭绍的虫友具体解释那就最好了。
一氓兄是山东的,底板的字面解释当然不清楚。我是上海的,底板的意思虽然有点理解,也是比较片面的。我认为这是地方用语,不是上海的,应该是杭州,苏州,绍兴的可能性较大。
底板,底下的材料,有象征含义。如果有苏杭绍的虫友具体解释那就最好了。
谢兄台,在下弦外有音。问好! [em27][em27][em27]
续篇
人人存有不同概念理解,或曰强壮,或曰阴阳,或曰品质,广而涵之,谓之色,谓之骨,谓之神态。究以概念为何?论理经年,南辕北辙,尚知所论非同,悲哉!如若统一度量衡,功莫大焉。设若统一无望,区域方言,所指皆同,众可效之;若指非同,安有其在乎?论他做甚!然是门内暗喻,君子不可窥也。
底板?或底版?或底斑?何也?
我认为底板或底版?
是笔误(或方言),理应是底板?!
底斑,恐是虫友们说的如腿斑,项斑类吧?!
如底板:副板,辅助板,底板 :
放在某种东西下面通常作保护或支承用的(如金属的)板。
底板本人看法是一种综合的概念,其作用在蟋蟀上,那么是虫在级别上发挥的一种保障或是一种体现!底板的好与坏,或如何去识辨这一课题,正是我们要学习提高的地方!
底斑我理解为腿斑,项斑类等,那么它便能映射出底板强与弱,并表现出虫级别在身上一种视觉反映,换言说是不同的斑纹,能折射出蟋蟀底板的强与弱?!如何去认识蟋蟀的斑纹形状、形态、大小及色泽,对认识蟋蟀的底板是一种提高吧,也是相对识辨品级的一种辅助认识吧!
本打算做板凳的,因家中来人才走,匆忙回复,只是愚见,也是在文字上的一种个人偏激的看法,请勿见笑!
大家继续讨论
学习中................................
建议楼主到中蟀网搜索“雪山之友”的论底斑帖子。
其中的一段如下;
“底斑”一词源于何时,已无法考证,我曾查阅近代李石孙的《蟋蟀谱》,书上也没有“底斑”这么一说(可惜本人没有拜读过离我们更近的民国大师严步云的大作);另外,在收虫中,所碰到的北方虫友也常问起“底斑”是什么,由此断定:“底斑”源于口语且流行于沪、杭一带。在现实生活中,采用“底斑”一词的行业似乎只有水产业中卖甲鱼、湖蟹的。老一辈卖甲鱼湖蟹的,就习惯把甲鱼湖蟹的腹部叫作“底斑”。杭州人一惯相信甲鱼的食补功效,而且认为只有本地水塘中产的野生甲鱼,俗称“本塘甲鱼”,才是最好的。杭州人在挑选甲鱼时,就是看“底斑”的,白中带青,便是“本塘”。买湖蟹时,也一样,一般的顾客在挑选湖蟹时,大多是掐捏蟹脚,来判断蟹是否老结,而老道的食客,能从湖蟹的“底斑”上,判断出湖蟹是否成熟,以及产地,是洞庭湖的还是阳澄湖的蟹。联想到蛐蛐儿的某些叫法,如“蟹眼”、“蟹脐”等,我想“底斑”的由来就是借用了其它行业的一种习惯用语。03年,一个偶尔的机会,我碰到了现今杭城资格最老的一位斗户,杭派评话大师重魁老先生,从他那里得知,以前杭州虫界曾有“底斑底斑看肚皮”这么一说。多少也印证了以上的说法。
(续篇)二
遵循青衣白麻旨意,继续学习
“板、版、斑”,南方发音有否趋同?疑似“底板”(版)乃“底斑”误传,以致以讹传讹,成当今之态?
试想,国人传统文化,凡著书立传,视若圣举,其名词概念定义高度浓缩概括,怎会将区域方言、市井俗语流传于世?随时代变迁,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新概念、新名词辈出,盛世矣,然亦应依了祖训,严谨为妥。
在下欣赏赤足红旗视“底板”、“底斑”为两概念,其定义再行商榷。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在下躬身再候。
[em05][em49][em27][em27][em27]经初学老师的讲析,原来底板一词乃是杭语,杭人对蟋蟀的想象力真是丰富啊。无闷道人的虫谱中就从引用杭人的用词,块紫红钳和白肉红牙是了虫。
建议楼主到中蟀网搜索“雪山之友”的论底斑帖子。
其中的一段如下;
“底斑”一词源于何时,已无法考证,我曾查阅近代李石孙的《蟋蟀谱》,书上也没有“底斑”这么一说(可惜本人没有拜读过离我们更近的民国大师严步云的大作);另外,在收虫中,所碰到的北方虫友也常问起“底斑”是什么,由此断定:“底斑”源于口语且流行于沪、杭一带。在现实生活中,采用“底斑”一词的行业似乎只有水产业中卖甲鱼、湖蟹的。老一辈卖甲鱼湖蟹的,就习惯把甲鱼湖蟹的腹部叫作“底斑”。杭州人一惯相信甲鱼的食补功效,而且认为只有本地水塘中产的野生甲鱼,俗称“本塘甲鱼”,才是最好的。杭州人在挑选甲鱼时,就是看“底斑”的,白中带青,便是“本塘”。买湖蟹时,也一样,一般的顾客在挑选湖蟹时,大多是掐捏蟹脚,来判断蟹是否老结,而老道的食客,能从湖蟹的“底斑”上,判断出湖蟹是否成熟,以及产地,是洞庭湖的还是阳澄湖的蟹。联想到蛐蛐儿的某些叫法,如“蟹眼”、“蟹脐”等,我想“底斑”的由来就是借用了其它行业的一种习惯用语。03年,一个偶尔的机会,我碰到了现今杭城资格最老的一位斗户,杭派评话大师重魁老先生,从他那里得知,以前杭州虫界曾有“底斑底斑看肚皮”这么一说。多少也印证了以上的说法。
承教!躬身揖拜!
羞愧,在下井底之蛙,孤陋寡闻,见笑。
[em27][em27][em27]
承教!献茶三杯[em27][em27][em27]。
所见略同。望梅止渴,求得概念定义如何?谢过了。
[em10][em10][em10]不然。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顺径。
(续篇)三
依“初学”先生导读,细阅“雪山之友”原帖,真乃雪中送炭也。众友泼墨点化,化解愚钝,致使心中疑惑释然,奇经八脉通畅,好不快活哉。
有友曰:“如此概念,何故感慨?”。众所不知,区区在下以理求学,自律严谨,刻薄待己,于似是而非,模糊概念识虫,非为乐事,他人玩虫,乐在赌斗输赢,在下之乐,趣在研理,输赢予之以理。寻幽觅径,通古参今,游曳于未知辨析之域,是夜,点烛默读,与古人私语,白昼,煮茶论理,与友人神游,夫复何求。
今特此感谢众友点烛之明,在下稽首以礼,言谢。
要谢先谢一氓与我们分享自己的心得与体会!
[em17][em27]多谢捧场。祝新年好!!!
[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
(续篇)四
一氓辞海新编
即已知晓起源,且被虫界共识,承教于诸位惠赐,故斗胆献言定义。
“底板”:原意为“底斑”。“底斑”一词,源于口语且流行于沪、杭一带,属于水产行业特定用词;现实生活中,杭州人习惯把甲鱼、湖蟹的腹部称作“底斑”,可从甲鱼、湖蟹的“底斑”上,判断是否成熟老足以及产地;在虫界属于引申含义,虫界历来习惯为虫象形命名,如“蟹眼”、“蟹脐”等,其内涵在使用中被人们不断地充实、丰富、完善,逐渐演变为“底板”。
“底板”:是指虫外部形、态、色所体现出的内在品质,具体表现为虫的干洁和苍老程度,其作用是虫在级别上发挥的一种保障。
“底斑”:已被“底板”概括代替,弃之不议。
“底版”:“版”,也写作“板”;与“底板”类同,予以取缔。
谢一氓分享!
[em27]要谢先谢一氓与我们分享自己的心得与体会!
[em17][em27]
愚见:底板.底斑应为同一含义.底斑一词可能由杭州虫界传出,因为过去杭虫是很有市面的.
底板是反映虫质量的一种称呼,且是指虫的先天内在素质!
[em10][em10][em10][em10]我对底版的见解是.骨架和外壳...大和厚..肉身好外部也有体现的.对于色和斗丝是内在品级..
[em27]方言有很多在字典里是没有的.
"底板"是正确的用法,上海方言指的是"天生带来的某种特性,或内在的品质"此词不是专用于蟋蟀的,一切动物和人都适用.底板不好通指先天不足.
贻笑大方,有不对之处请指正.
[em38][em38][em38](续篇)四
一氓辞海新编
即已知晓起源,且被虫界共识,承教于诸位惠赐,故斗胆献言定义。
“底板”:原意为“底斑”。“底斑”一词,源于口语且流行于沪、杭一带,属于水产行业特定用词;现实生活中,杭州人习惯把甲鱼、湖蟹的腹部称作“底斑”,可从甲鱼、湖蟹的“底斑”上,判断是否成熟老足以及产地;在虫界属于引申含义,虫界历来习惯为虫象形命名,如“蟹眼”、“蟹脐”等,其内涵在使用中被人们不断地充实、丰富、完善,逐渐演变为“底板”。
“底板”:是指虫外部形、态、色所体现出的内在品质,具体表现为虫的干洁和苍老程度,其作用是虫在级别上发挥的一种保障。
“底斑”:已被“底板”概括代替,弃之不议。
“底版”:“版”,也写作“板”;与“底板”类同,予以取缔。
哈哈哈《使劲嚼!!!
[em01][em01][em01][em07]
愚见:底板.底斑应为同一含义.底斑一词可能由杭州虫界传出,因为过去杭虫是很有市面的.
底板是反映虫质量的一种称呼,且是指虫的先天内在素质!
好酒!!!抱拳以礼,躬身下问:先天?
容在下思之。
[em27][em27][em27]我对底版的见解是.骨架和外壳...大和厚..肉身好外部也有体现的.对于色和斗丝是内在品级..
[em27]
好茶!遮面羞问:“色”不能体现底板(版)?
[em27][em27]
方言有很多在字典里是没有的.
"底板"是正确的用法,上海方言指的是"天生带来的某种特性,或内在的品质"此词不是专用于蟋蟀的,一切动物和人都适用.底板不好通指先天不足.
贻笑大方,有不对之处请指正.
[em38][em38][em38]
好听!天籁之音!!!稽首揖拜。
容在下三思再行。
[em27][em27][em27]非酒、非茶、非音乐,绯色人也。赵王仗义,在下咬文,也替嚼字则个。[em10][em10][em10]
[em31]敢问秋收先生,先天是指卵出土成秧前,还是秧变成虫前?
[em06]即已确定“先天”所指时期,由此推论:“底板”是否足矣,在卵出土成若虫前已定位,若虫期、成虫期,均无法改变。然否?
犹恐误了,还望秋收先生不吝赐教。
就想蛐蛐打了层地板蜡,刷了层亚光漆。
即已确定“先天”所指时期,由此推论:“底板”是否足矣,在卵出土成若虫前已定位,若虫期、成虫期,均无法改变。然否?
犹恐误了,还望秋收先生不吝赐教。
能否如此理解,有请秋收先生给予解惑。
[em06]
朋友谦虚。问好!
[em27][em27]
承教!兄台之意,是虫内在素质,外在态势表象?好意境!
献茶三杯[em27][em27][em27]
就想蛐蛐打了层地板蜡,刷了层亚光漆。
承教!稍嫌抽象,可否如此理解兄台之意:色之蜡光。然否?
敬酒三杯[em10][em10][em10]
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底板就是怎样形成的.虫道亦人道.
底板并非绝对,基因都非绝对.相辅相承,底板可成矣.
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底板就是怎样形成的.虫道亦人道.
底板并非绝对,基因都非绝对.相辅相承,底板可成矣.
承教!兄台高论。在下没有理解错的话,兄台之意是说:先天遗传禀赋优异,后天承袭日月土壤得宜之所,两者相辅相成,底板方可足矣。
献茶[em27][em27][em27]承教!兄台高论。在下没有理解错的话,兄台之意是说:先天遗传禀赋优异,后天承袭日月土壤得宜之所,两者相辅相成,底板方可足矣。
献茶[em27][em27][em27]我亦如此认为!
[em27][em27][em27]举个不是很恰当的例子:
教练在选运动员时,根据不同的项目对人的素质的选择条件是不一样的,跳高,田径,篮球......,他看什么?实际上看他与身具来的先天适合某项运动的身体条件(内在的和外在的),这就是看底板好不好,底板好事半功倍,加之后天的锻炼,训练就会出成绩,世上不会象刘翔一样经过他这样的训练就会人人出成绩的,这是他的"底板"条件决定的.
蟋蟀也一样,在选虫阶段,根据斗的要求,选择底板好的加以驯养,出虫的概率就大,并不是每条底板好的虫都会斗,什么都好就是不会斗的虫想必大家都遇上过,最重要的虫必须具备优良的"斗品"和精神.值得探讨的是蟋蟀为什么而斗?
蟋蟀为什么而斗?
蟋蟀本非无情物,为爱拼杀不畏惧!
从这一方面看,蟋蟀(雄)好斗乃天性,皆因食色而生!
有的人提出:蟋蟀喜欢群居,蟋蟀本善良,皆人为挑斗,同室操弋;灵性之物,焉能不知主人好乐?!
到底蟋蟀为何而好斗?大家谈!
[em27][em27][em27]举个不是很恰当的例子:
教练在选运动员时,根据不同的项目对人的素质的选择条件是不一样的,跳高,田径,篮球......,他看什么?实际上看他与身具来的先天适合某项运动的身体条件(内在的和外在的),这就是看底板好不好,底板好事半功倍,加之后天的锻炼,训练就会出成绩,世上不会象刘翔一样经过他这样的训练就会人人出成绩的,这是他的"底板"条件决定的.
蟋蟀也一样,在选虫阶段,根据斗的要求,选择底板好的加以驯养,出虫的概率就大,并不是每条底板好的虫都会斗,什么都好就是不会斗的虫想必大家都遇上过,最重要的虫必须具备优良的"斗品"和精神.值得探讨的是蟋蟀为什么而斗?
承教!兄台好见识。在下继而延伸定意:刘翔未经“锻炼”,必不能出此优异成绩,即便其先天禀赋优异。(虽然在下认为以人喻虫,略显生涩些,然而以人喻理,自当别论。)
刘翔参战,未必每站皆捷,何也?再言“底板”,无人信服,或曰伤病,或曰时差,或曰饮食,或曰气候环境,或曰——,总之,状态不佳是也。
谢过兄台好茶,在下回礼献茶[em27][em27][em27]。
蟋蟀为什么而斗?
蟋蟀本非无情物,为爱拼杀不畏惧!
从这一方面看,蟋蟀(雄)好斗乃天性,皆因食色而生!
有的人提出:蟋蟀喜欢群居,蟋蟀本善良,皆人为挑斗,同室操弋;灵性之物,焉能不知主人好乐?!
到底蟋蟀为何而好斗?大家谈!
[em27][em27][em27]
古语:争窝,争雌,争食。
[em04][em08][em05]
“底板”(dibei)一词:应是吴语方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强烈的地域性。
吴地为水泽之国,那里的臣民们多以打鱼为生,闲来岸上捉虫养于舟仓内约时竞斗。
屡次获上风(吴语方言)之虫曰谓:“将军底板老足”。
何谓“底板”?-----“蟹脐”是也!
“菊黄蟹正肥”时节,渔人市上卖蟹以蟹脐示人,频道螃蟹长已老足唉。
清.无闷道人著虫谱中有“蟹青”、“虾青”皆当地一时语也。
今人说“底板”一词多为引伸意唉。不尽沪、苏、杭一带为是。
此以为记。
有此一说。但我倾向于是指蟋蟀天生的身体素质。
[em01][em01]看到讨论底板的帖子,确实很有必要性。综合上述所说:底板, 就是一种相虫手段,查其先天;观其体质;知其优劣。但最终目的是定其去留。既然底板一说众说纷纭,既无定论,又无确凿证据可证,何不抛弃底板一说,我们在自己擅长的相虫相法上加以研究 深入,最终达到存优去劣的目的,岂不是来的更加稳妥。
《功虫录》精选赏析三(附简评)
麻头老白青——《蟋蟀谱集成》989页
深圆大头,烂斑青项。蜜蜡头皮,斗丝扁白而多麻路。黑面方腮,眼如点漆。腰圆背厚,两尾尖长。六足明净,肚腹肉鳞,并起珠光。淡金翅,鸣声尖急,有类金钟。老黑红牙,粗面有锯齿。斗三栅,未见行夹,霜降节后忽立而僵。验之蟹脐发黑,盖以伤发而毙也。按是秋自处暑至秋分,月余不雨,出土坚硬,多至干裂。虫在土中,用钎杆掘起,或为泥块挤伤,竟至不寿,诚为可惜。此虫苍老干结,为淡色中所罕有。即以色相而论,亦属出类拔萃,佼佼不群。本年秋虫,不能不推为第一也。
[简评]
高抛大圆头,项上块纹坟起,头项自是一等。蜜蜡色头皮配扁白斗丝且多麻路,号“老白青”,品名定位精准。黑面狮子脸,两眼似漆,配阔面带锯齿的老黑红牙,凶足!
淡色金翅伴有金属般的尖急叫声,“苍老干结”,声色已辩也。
江南多沃土,是年月余不雨,至土干裂,得获此好虫,乃又一土辩也。
“蟹脐”之论,此为出处,又一佐证是也。
有点意思,要顶的!
[em01][em01][em05]我对底版的见解是.骨架和外壳...大和厚..肉身好外部也有体现的.对于色和斗丝是内在品级..
好茶!遮面羞问:“色”不能体现底板(版)?
色..为种气..级别.斗期的根本.
欢迎光临 国虫网 (http://bbs.guochong.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