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的蛐蛐文化由来已久,它体现中国特有的文化生活。斗蛐蛐自兴起之后,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又从民国至今,前后八九百年的漫长岁月,与之同存并不断发展的还有蛐蛐罐,它的制作至少在南宋时期就出现了,到了明清已很流行了。蛐蛐罐又有南盆和北盆之分,咱们天津卫就是北盆的代表地区。 展大俗大雅话历史文化 由天津作家林夕的小说《蛐蛐四爷》改编的同名话剧是天津人艺常演不衰的作品,曾经有人这样说,《茶馆》只有北京人艺能演,而《蛐蛐四爷》只有天津人艺能演,因为两部剧都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蛐蛐四爷》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天津独具特色的蛐蛐文化。 提到蛐蛐就不得不提蛐蛐的“家”,蛐蛐罐又叫“盆”,自古到今蛐蛐罐制作精细,并被赋予了一定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材质有玉、石、陶瓷、竹、木等,以陶制最为多见。因为蛐蛐喜阴、喜潮湿,畏光,夜间活动,最喜栖息在砖石瓦砾之中,所以泥浆制作的罐子最符合它的习性。 因为被经常移动,早年间的蛐蛐罐能保存下来不容易,现在价格不菲具有收藏价值的大都是明朝和清朝的。有两位大家尤其有名,比如有平足刀削底特征的明末万礼张的罐,在清朝时已是名家收藏的对象。所造款有“白山”“怡情雅玩”“勇胜三秋”“万礼张造”等,盖与罐刻有齐缝章,有“菊”字,有“对同”。清康熙时赵子玉的罐,据传所造款有“古燕赵子玉造”“淡园主人”“恭信主人盆”“敬斋主人盆”“乐在其中”“勇战三秋”等13种,又根据盆的大小及颜色的不同,叫出若干名字,如鳝鱼黄、瓜皮绿等。赵子玉的作品在清末民初时就值百八十现大洋。这两位大家的作品用泥精细,制作精湛,也是后人仿造最多的,真品很少,赝品居多。 非遗项目中的“北盆”代表 作为蛐蛐住着最为“舒适”的陶盆,因其制作工艺和质量上的差别,一般分为“南盆”和“北盆”。北盆壁厚,南盆壁薄,这和南北方的气候有关,壁薄是为了散热去湿,壁厚则冬暖夏凉,都是为了给蛐蛐适宜的居住环境。北罐厚壁的厚度 1.5厘米,南盆薄壁的厚度只有0.6厘米,南北方的工艺差别很大。 天津因为曾经蛐蛐文化繁荣和地理位置,也拥有独树一帜的蛐蛐罐,从明清时期,就以北盆著称。62岁的郭锡鸣是天津做罐子名家之一,也是近现代北盆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传承的郭氏陶罐项目列入河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也是市级非遗项目,所做的罐子深受广大蛐蛐爱好者的喜爱。他因为在家行四,所以在他做的罐子的印文中有“艺人老四”的字样。 这个时节郭锡鸣有些忙,现在正是寻罐、买罐、养罐和盘罐的时节,买家要寻觅喜欢的新罐子买回去煮透,再风干收藏,也可以平时盘盘,这些做法都是为了让来年的蛐蛐居住起来更舒服。 罐子讲究的是既要有一定的透气性,还需要保湿性和保暖性,所以郭家的成品上好罐子,都配有砸底。砸底十分重要,这个也是郭家的“绝学”,好的罐子,配上好的砸底,能延长蛐蛐的打斗寿命,能使蛐蛐安心静神,这就是优质蛐蛐罐最重要的实用性。 郭锡鸣刚搬到位于南大西南村的这个工作室不久,他要在看似简单的工作室中完成澄泥、沥水、揉泥、制坯、晾晒成型、雕刻等多道工序,这些工序他都要亲手完成。因为都是纯手工制作,产量不高,加上年龄的原因,揉泥这些需要力气的工序,他已经开始有些吃力了,雕刻的速度也没有以前快了,这样让本来产量不高的郭氏陶罐就更珍贵了。 本地黄泥古法制作一气呵成 想制作一个好罐子,首先要有好泥,本地的黄胶泥黏度高,土质细腻,要加入一定比例的沙,还要泡水、风干,过滤去泥性,最重要的还要揉泥,这可是个体力活儿,反复揉捏把泥里的空气揉出,以免罐子上出现气泡,直到揉出想要的效果:泥出油、不沾手、有弹性,而现在机器制盆就没有这道工序,直接机制拉坯,少了手工对泥的加工。 泥揉完后经过拉坯、晾晒、修坯、雕刻才能完成。郭锡鸣从18岁入行继承家传制作蛐蛐陶罐,还拜在中国著名陶泥雕塑艺术名家季子平先生门下学习雕塑,郭锡鸣在祖辈留下来素罐的基础上,将罐体制作与雕刻技巧融合在一起,聊到雕刻的时候郭锡鸣从门口的架子上拿出一个刚刚雕刻好的罐子说:“这个罐子的主题叫龙教子,这都是取材于中国传统的故事。”上面雕刻着精美的图案,龙在云中盘旋立体感十足,栩栩如生。除了龙纹饰,还有牡丹、蝈蝈白菜、五福临门和狮子滚绣球等主题,它们被雕刻在罐面和罐体上,具有浮雕的美感,这也只有壁厚的北盆可以做到。为了突出雕刻的美感,郭锡鸣将罐子的造型变为肚腹部分微微隆起的形态,使得立体效果更为饱满。 雕刻完成要经过进窑烧制才能成型,不同的温度烧制出不同的颜色。1000摄氏度下,千锤百炼的泥坯变身青色。郭锡鸣说:“烧制是一个难以预知的环节,有的时候一窑都没有次品,有的时候还会收获窑变的效果,而有的时候一个都留不住。前几年就有一次出窑前下起了大雨,罐子全裂了,一年的功夫全白搭。” 新出窑的蛐蛐罐还不能用,郭锡鸣使用古法,用洱茶、蚕沙、石榴皮反复蒸煮虫罐,这样的罐子黑亮如新,温润如玉,手感光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