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工养殖蟋蟀之卫生 这个课题太重要了,以至于我不得不专门将它列为一个章节。 记得还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一个深秋,我们上海蟋蟀研究会理事聚会,期间上海蟋蟀名家潘志链前辈拿出一只活的淡色面蟋蟀,一秋49路不败!他告诉我:这只蟋蟀从头到脚都很平常,只有一个优点非常突出,即翅膀上没有一点膏药迹。也就是说这只蟋蟀从小到大没生过病,非常健康。从此,我就把是否有膏药迹作为选择野生蟋蟀的最高标准之一。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只要有生命的物种都难以承受病毒和病菌的攻击。所以任何动物的饲养都必须把卫生放在首位,蟋蟀养殖同样如此。前面讨论的温度和湿度尽管意义重大,但容易解决,而卫生问题也许是最难解决的。 凡是常年养殖蟋蟀的人,大都经历过所有白虫全军覆没的灾难,也就是发生瘟疫。通俗来讲室内发生瘟缸,大棚内发生瘟棚,白虫的死亡率均在90—100%。然而,露天放养的地白却不会发生大面积的瘟疫,因为太阳光照可以有效地消毒杀菌。 造成这种瘟疫的元凶是一种不知名的病毒,传染性极强。它一开始出现在幼虫或成虫的尸体上,然后以几何级的速度迅速繁殖,再通过空气扩大传播范围,直至落到健康的幼虫和成虫身上。 我曾经把感染病毒的成虫带进室内,结果导致室内近千只成虫全部染病。 一般情况下,病毒喜欢在幼虫肢体的顶端开始繁殖,当其数量堆积到一定程度时,可以明显地看见幼虫的足、须、尾顶端开始腐烂,并向其根部蔓延,最终幼虫死亡。 如何防治幼虫生病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因为病毒和病菌无处不在,就算你今天把它们全部消灭,明天又会随风进入,除非你有能力对空气进行过滤。 对大棚的杀菌消毒相对容易些,在幼虫投放前夕只要天气晴朗立即闷棚,时间越长越好,温度也是越高越好。如能维持三天,除了蚂蚁之外,所有的病毒和病菌全部灭杀。 幼虫落地后,每个星期至少闷棚一次,棚内温度控制从35℃起步,随着虫龄的增长逐步提高。至于调控温度高低和时间长短的临界点,我只能凭经验在慢慢地摸索中,还没有具体量化数据(可参考温度一文)。 有趣的是,闷棚的时候地面上看不见一只幼虫,结束闷棚后的黄昏时,满地都是活蹦乱跳的秧子。显然,大棚内的消毒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然而,室内消毒太难了,几乎不可能将病毒赶尽杀绝。 许多刚开始养殖白虫的人都跟我说:我家的白虫没有生病。这样的认识太肤浅了:1.如果你的场地和器皿都是新的,当然没问题了,因为病毒和病菌还没来得及污染。一般来说,繁殖到第三代的幼虫身上的病态就会逐渐显现。2.白虫患病的程度有轻重之分,重者立即死亡;轻者未必能够察觉。病态的具体表现为:呆若木鸡、不思饮食、腹泻拉稀、体重极轻、转身奔跑跳跃的运动能力严重不足、成虫后翅膀上的膏药迹严重等等。所以,决不能因为白虫还活着就认为没有生病。 前几年,我在市场上购买了大量的缸白,最多一批是半个月内买了9600只。在我眼里病虫的比例至少70%,有的批次可达100%。所以从理论上讲,白虫的运动能力低于其父辈的主要原因首先就是生病;其次才是营养不良。 目前为止最好的解决办法:还是每一年或者每隔三代更换场地和器皿,工人洗澡、理发、换工作服,从根本上隔离病毒。但以我的经历来看,还是无法从根本上杜绝幼虫患病。因为,有一个令人非常头疼的难题,那就是在容器内幼虫的排泄物如何处理。 在大棚内及田野里的土壤中有强大的自净功能,土中的微生物足以将这些排泄物分解掉。而室内那些容器里少得可怜的泥土则根本没有这样的能力,你经常可以看见容器内满地排泄物,有些部分长满了白、绿、黄色的毛,室内往往弥漫着令人作呕的酸腐和发霉的气味。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作了不少尝试。 [size=12.0000pt]1.用紫外线射灯或臭氧机对室内空气进行杀菌消毒。我曾经把一件霉变严重的容器和其他比较干净的容器安放在同一室内,每天消毒半小时左右。结果其他容器并没有被严重污染,室内也闻不到霉味。至于那一件容器内的霉变程度则有所减轻,但蜕变出来的成虫病态严重,翅膀上的膏药迹很明显。由此可以认为,这个办法对室内空气的消毒是有效的,尽管不能消灭容器内的病菌,但可以有效地防止大面积瘟缸的发生。 [size=12.0000pt]2.用高锰酸钾对容器内进行消毒。每天按照说明书的比例勾兑出新鲜的消毒水,迅速往容器内喷洒。根据多年的观察,它可以消除一切物体表面上的霉变和容器内的异味,但对物体的反面及没有接触到消毒水的方方面面无效,如泥土块的反面和内部的霉变均不能消除。幼虫似乎有些喜欢这个消毒水,往它身上喷洒也不躲避,还经常看见幼虫在吸吮消毒水,究竟是美味还是口渴所致?至于高锰酸钾对幼虫生长的影响,迄今为止我还是看不出来。从理论上讲不可能没有影响,所以这个难题就留给承业者来解决吧。 [size=12.0000pt]3.用EM菌或其他同类的有益菌制作发酵床,具体方法可以百度搜索及参照说明书。这个方法确实能够分解排泄物及抑制病菌,而且对幼虫健康有促进作用。但却有一个大问题,它必须在容器内二十四小时始终保持相当高的湿度,一旦发生干燥,有益菌立即死亡。于是,我们用母液按说明书比例勾兑出备用水,只要发现有干燥倾向的地方,立即补上。但这样一来,幼虫的生长环境始终处于高湿状态,蜕变出来的成虫体型明显大于正常的同类,而蟋蟀体内空间过大则导致肌肉无力。 [size=12.0000pt]4.倒缸。一旦发现容器内霉变或气味难闻,立即把所有的幼虫转移到新的容器内。一般情况下二星期一次,也有一星期或一个月一次的。比起一个容器养到底,这个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成虫率,因为它的病死率明显要低很多。 然而,这种做法并没有从根本上杜绝排泄物的污染,这时的幼虫往往已经染病,其排泄物中所含有的病菌很快就会卷土重来。更加重要的是改变环境会刺激幼虫产生应激反应,也就是突然发生蜕变,打乱了幼虫的生长周期。 [size=12.0000pt]5.单独饲养。也就是将幼虫从小就单独置于各种小型容器内饲养,这对于优异品种及战绩辉煌的将军后代是个不错的选择。这种室内养殖方式有很多优点:你可以把小容器放入专业的昆虫温控箱里,对温度、湿度、卫生消毒等环境因子根据需要编程调控,把生态提升至最佳状态。此外,幼虫从小独处可产生强烈的领地意识,按照《昆虫学》的原理,领地意识就是蟋蟀好斗的最原始驱动力。还有个明显的好处,就是不易发生应激反应, 这种养殖方法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首先工作量惊人,光是天天对每个容器打扫卫生,更换食物就够你受得了。其次,忙得累死累活最后发现有一半是雌虫那就有点不值了。 一位好友教我分拣雄虫卵的办法,从理论上讲是完全可行的。面对数以万计的虫卵,除了工作量惊人外,更重要的是防止移动虫卵时千万不能破坏虫卵的蜡质保护层,否则将导致幼虫先天不足。至于幼虫单养缺乏竞争是好是坏的问题,因不涉及卫生就放在其他章节中讨论。 不管怎么说,这个养殖方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卫生问题,最大的缺憾就是无法让幼虫经常运动锻炼强壮肌肉,导致长大以后无力对抗强敌。我一直在想:那一天能够通过饲料配方的调整,使幼虫在静养状态下形成发达的肌肉,那就完美了。 [size=12.0000pt]6.半单独饲养。也就是等到幼虫成长到能区分雌雄的时候,再将发育良好没有病态的雄虫单独饲养。这样的操作要十分小心,把新容器内的生态尽量保持与老容器内一样的水平,转移幼虫的时候尽可能减轻刺激力度,避免应激反应导致的突然蜕变。单独饲养开始后,只要重视卫生,一般情况下幼虫就不会再染病了。 无论是单养还是半单养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在幼虫向成虫最后一次蜕变时,有效地避开了它虫的攻击以及其他不利因素的干扰,大幅提高了蜕变的成功率。 [size=12.0000pt]7.提高体内的抗病能力。所有防治动物生病的文章都推荐使用抗生素,《昆虫学》也对昆虫饲养中使用抗生素大力推荐,称其能促进昆虫生长。我的体会是在幼虫养殖中使用抗生素作用明显,尤其对肠道发炎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感觉土霉素、阿莫西林效果显著,对氟苯尼考的作用生疑。然而,抗生素毕竟只是对细菌有灭杀作用,对病毒几乎无能为力,不能制止瘟疫的发生。 还是一些中草药对幼虫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如金银花、蒲公英、板蓝根、黄连、黄芩、连翘、甘草等都有一定的效果。但问题是任何一味中药都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除了抗病毒之外,其他作用对幼虫生长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还远远没有搞清楚!尽管如此,我还是推荐在饲料中添加黄连,其理由在后面的《饲料》一文中展开讨论。 用中药提高幼虫的免疫力来对抗病毒也是一条途径,从理论上讲是完全可行的。能提高免疫力的中药有很多,但要添加到饲料中去必须经过大量的前期试验,而今天的我已经是心有余力不足了。 还有一些防治病害的方法,如将虫卵置阳光下爆嗮,用紫外线、臭氧对容器内消毒,制作天然无害的消毒液等等,从理论上讲都有一定的效果,就是操作起来分寸较难把握,还需要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 最后,还想强调一下:无论秋虫还是白虫,生病是导致其格斗能力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