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虫网

 找回密码
 虫友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3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玩泥做砖成大师袁中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2-28 19:00: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 align=center><FONT size=5><STRONG> 金砖独步 泥盆重生</STRONG></FONT></P>
<P align=center>
<HR>
</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cc6600 size=2>香港文汇报</FONT></P>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trans.wenweipo.com/gb/image.wenweipo.com/2007/12/12/nsc1.jpg"></P>
<P>用砖做奖杯,大抵是任何颁奖典礼所没有的,而将于苏州揭晓的、代表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项的第八届「山花奖」,却出人意料地采用了这一别样奖杯。只因其制作人袁中平正是玩泥做砖的高手,他选用苏州的千年澄泥,结合家传百年的烧制工艺,运用吴门雕刻中透雕浅雕等手法,几乎将苏州悠久的民间工艺文化都镌刻进了这座奖杯。 </P>
<P> 现年37岁的袁中平已然是高档工艺美术师,当然他最为人称道的并非做砖,他的家传绝学乃是用这些千年澄泥做蟋蟀盆。
<P>出身世家 五代传承
<P> 袁中平的家乡苏州市相城区陆慕镇花南村,正是中国著名的「金砖之乡」。当地出产的蟋蟀盆从明代起,就被朝廷定为「贡品」,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地都还藏有这里生产的各式明清蟋蟀盆。
<P> 而袁中平正出身于久负盛名的「苏州府袁氏堂澄泥蟋蟀盆」世家。从同治年间他的太祖父袁泓石算起,曾祖袁桓顺、祖父袁生达、叔父袁志良都是当地制盆的领军高手,「御宣袁氏堂,艺术留传长,事事相和谐,避邪又吉祥」,这首流传在苏州一带的歌谣,说的就是袁家的蟋蟀盆。
<P>叔叔倾囊 亲授绝技
<P> 在如此显赫的家世背景下,袁中平却没有一丝刻意的炫耀,江南人特有的温和细腻和经年累月与艺术的亲近,令这位年轻的工艺大师有着一种处变不惊的从容,又饱含朴实的真诚,说到过往种种竟仍止不住会微微动情。
<P> 作为「苏州府袁氏堂澄泥蟋蟀盆」的第五代传人,7岁时祖母袁阿招就向袁中平传授了制盆的祖传秘诀,而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却是他的叔叔袁志良。这个与袁中平一样喜欢斗蟋蟀的叔叔,当时的技术已经冠绝全村,他手把手地把毕生绝技传授给了袁中平。整个孩提时代,袁中平都是在与叔叔斗蟋蟀和学做蟋蟀盆中度过的,与叔父的感情竟比父母更加深厚。
<P>舍快求精 层次提升
<P> 就在袁中平16岁那年,叔父却因为一场事故突然离世,这对袁中平来说,不啻为晴天霹雳。而叔父当年常挂在嘴边的话,「做简单的盆只是为了养家糊口、适应市场,但做盆的艺人不能仅止于此,要做就要做出精品、做出艺术品来。」成为袁中平毕生努力的方向。
<P> 「当时只是想要像叔叔那样做一流的工艺人,到后来才发现精品化是这门手艺必然要走的路。」袁中平17岁时手艺已然十分了得,「那时我外号快手,别人一天做二三十个盆,我两个小时就能做坯、刨光200个」。追求数量维持生计外,袁中平偷偷做了一些精品藏在家里。没想到上海客商看到一个便卖到50元,这令袁中平顿悟,大大激发了袁中平的创作欲望。
<P>耐性创艺:「寂寞工作」传人难觅
<P> 小小蟋蟀盆中所凝结的创新和耐性的内蕴,着实令人叹为观止,这就是袁家技艺传世的根本。如何将手中的绝技适应这个时代并传承下去,是袁中平反覆琢磨的大事。「做蟋蟀盆不像宜兴紫砂壶、景德镇瓷器那样有专业化分工,一个人必须掌握全套工艺一百多道工序,一忙起来就成了『泥巴人』,从鸟叫到鬼叫,一刻也不得闲。」袁中平对此是很深有体会的,但却乐于享受其中的乐趣,「我常在深夜做盆,一边抽烟一边听听古典音乐,在这样的环境里做自己喜欢做的东西,实在是一种享受。」
<P> 但袁中平也深知,「做盆是个寂寞的活,要有钻牛角尖的精神,而现在社会诱惑太多,年轻人少有能耐得住这份寂寞的了。」袁中平一早就培养自己的儿子,从基本的书法绘画开始,并传授一些制盆的基本工艺,但他15岁的儿子,却似乎志不在此。谈起这个,袁中平不无忧虑,却仍没有寻到好的解决办法。
<P>传承创新:以砖「养」盆拓展市场
<P> 现今玩盆的人也越来越少,在市场萎缩和传人缺乏双重危机下,袁中平毅然做了个大胆的举动,改变生产模式和对象,自己开厂,藉着自家烧制金砖的工艺,生产各种金砖制品,以砖雕来养蟋蟀盆。
<P>开厂授徒 传承金砖技艺
<P> 巨大的转变给袁中平带来的是始料未及的考验,刚开始请了30多个工人,由于多是外行,他手把手地教授烧坯、制坯的工艺,有的吃不了苦转行走人,有的掌握了技术跳槽。被频繁的人员进出弄得焦头烂额的袁中平,开始怀念起自己以前家庭小作坊时的无忧无虑。「光是房租和人员工资,每个月至少得花费数万元」,不过,他并不后悔自己的「激进」,毕竟只有让更多人学会这门技术,才能令祖传的技艺代代相传。
<P> 袁中平把金砖雕刻成各种图案,配上红木架子,作为艺术摆件,款式有「一团和气」、「十八罗汉」、「九龙杯」等数十种。由于他制作的金砖比起一般瓷砖的承重量要高出许多,既环保又考究,一些市民已经将之铺进客厅、卫生间里,当然造价不菲。而新近发明出来的「金砖书写板」更是受到一众书法爱好者的追捧,每套售价达到1,500元,为袁中平的蟋蟀盆事业积累了发展资金。
<P>后顾无忧 钻研泥盆艺术
<P> 现在,每年袁中平还会花上几个月的时间做一、两个精品盆,继续钻研于最爱的蟋蟀盆艺术,而不必成天担心生计问题。「如果死守老祖宗的本事,不积极拓展市场,民间工艺的阵地只能越来越小。」袁中平所走出的这条以金砖「养」泥盆之路,为广大因缺乏资金而濒临灭绝的传统手工艺,提供了借鉴。
<P> 当今的社会中,传统工艺也不得不面临市场的考验,只有在艺术钻研和市场应对两方面不断创新,才有可能真正在这个社会中获得传承,并发扬光大。
<P>蜚声海外:毕生追求出手皆上品
<P> 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袁中平拜吴门砖雕名师赵凤云学习雕刻技术。在此后的20年中几经改良熟泥的成法,先后设计制作出了仿古盆、清水宽口盆、百子盆、麒麟盆、玉龙盆等新品,作品都为自创的新品、孤品,且以奇品见长,作品风格自成一派,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而且坚持「出手皆上品」。
<P>宁愿重制 不卖次货
<P> 一次,有批二万元的货在烧制时,盆圈和底部收缩率不当,买家提出降价卖,袁中平一口回绝,当即毁掉重制。
<P> 「严、细、精、巧」的理念,使苏盆这一传统民间工艺在袁中平手上重获生机,他的作品因此获得了中国民间艺术的最高奖「山花奖」。
<P>作品精美 海外闻名
<P> 袁中平所制之盆,盆盖与盆身相合丝丝抿缝,十分贴合。手感细腻润滑,宛若处子肌肤,敲之隐隐有金玉之声。若于盆中储以清水,不一会,外壁便已经湿润,可见其吸水透气性之佳。更兼他在盆上施以书画,精雕细刻,一个泥盆,经过袁中平的手便成为精美的艺术品,登上大雅之堂。其泥盆作品于海内外收藏界、艺玩界颇着声名,为名流所赏识,被慕名而来的中国香港、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客商重金购去。著名作家冯骥才见后,爱不释手,欣然题词「诗质画境」相赠。
<P>精工细作:百道工序成就一个精品
<P> 袁中平有一个传说中的「中平密室」,网络上竟然还有泥盆玩家上传的密室探秘视频,足见其在业界的盛誉。在当地人带领下,记者有幸探访了这个「密室」。这里陈列着的几乎是袁中平毕生的心血,上百件砖雕、蟋蟀盆作品精美绝伦,无论是盆壁还是砖面,所书所刻所画均反映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光滑细腻的手感能够触摸出历史的轨迹。
<P> 蟋蟀盆是名副其实的雅玩,制盆要经选土、做细、阴干、浸泡、筛滤、沉淀、炼泥、制坯、晾干、烘焙、烧制、冷却、打磨、雕刻等工序,半年时间方能制成一只精品。
<P> 袁中平泥盆的独到之处,在于他在三十多年把玩泥土中总结出来的这百多道工序。既需要力气耐性又要像刺绣一样精心加工。炼泥就是个力气活,必须用脚踩,哪怕天寒地冻,袁中平都是赤着脚,像揉面粉一样反覆踩踏。15公斤泥土就要踏1个钟头,这样揉捏,泥质均匀,黏韧似胶,烧制而成的蟋蟀盆才有金声玉质。而制坯则是细心活,要有极好的眼力,绝不可留有丝毫气泡。有时须借助高倍放大镜检查,将任何细小的气泡,用细针一一挑破,直到内壁真的如镜面般光滑为止。而后入窑烧制就纯粹凭经验了,窑温火候全凭行家经验随时掌握。 </P>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07-12-29 09:15:31 | 只看该作者
[em01]当代三鼎甲[em17]
3#
发表于 2007-12-30 10:13:25 | 只看该作者
<P>“金砖”者,敲之有声,断之无孔。</P>[em17][em17]

QQ|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国虫网蟋蟀论坛 ( 苏ICP备13046818号  

GMT+8, 2025-7-9 12:37 , Processed in 0.14258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主机支持:安雄科技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