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虫网

 找回密码
 虫友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9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昆虫文化史话(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2-23 12:07: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蟋蟀与悲秋(图)

  学者开讲

  昆虫文化史话(九)

  孟昭连

  蟋蟀是古代诗人经常吟咏的题材,因为蟋蟀的鸣叫声具有悲凄幽怨的特色,所以在古代诗赋中,蟋蟀往往代表悲愁哀怨之情。如唐代张随《蟋蟀鸣西堂赋》:“岁云秋矣,秋亦暮止。西堂寂听之时,蟋蟀寒吟之始。纷稍稍以惊节,洞喓喓以横耳。”诗人先写随着秋季的到来,蟋蟀开始鸣叫起来,到处充满它们连续不断的鸣声。紧接着就以蟋蟀的鸣声为由头,过渡到悲愁与感叹:“若夫八月在宇,三秋及门,清韵昼动,哀音夜繁。潘生感而增思,宋玉伤而断魂。”那么潘生与宋玉感叹与悲伤的是什么呢?潘生是指晋潘岳,他的《秋声赋》极其有名。他写此赋的动因,其中一点是因为他发现了自己已经出现白发,产生了人生短暂的念头,于是借秋景以抒发自己的感慨。他在赋中描绘了秋天的各种景物,诸如夜空的月光,庭树的黄叶,南飞的归雁,阶畔的蟋蟀等,以景寓情,感叹生命的短促,表达了浓重的思乡之情。至于宋玉《九辩》中发出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更是为人称赏的名句,甚至被誉为“千古一叹”!宋玉和潘岳对秋的感伤,被人称为悲秋。后来在诗歌中,悲秋发展成为一类专门的题材,抒写秋天的景物给人带来的伤感之情。

  秋天是一岁将终的季节,此时万物凋零,自然界的不少小生命也行将结束。此时的一草一木,一缕北风的吹拂,一阵秋虫的鸣叫,都会引起人们的联想。悲秋并不是单一的情绪,它很复杂,包含着多种因素。唐李子卿《听秋虫赋》:“轻扬飒而韵合,残溜泠而响聚。陇水咽而应然,峡猿啼而何取。由是知悲秋者自此生兴,感物者因兹为主。则有三年逐臣,千里远客,乡路何处,君门且隔。吟泽畔之风秋,卧江皋之烟夕。逆旅愁听,鸣蛩四壁;欲解寒衣,萧然泪滴。”你看,因秋而悲者不只是多情的诗人,放逐之臣会想起昔日的荣华富贵而备感沮丧,独守空床的思妇会想起漂泊远方的丈夫而更觉孤苦,失恋的男女会想起热恋的时节而愈益悲伤。

  为什么鸟语花香使人精神愉快,而蟋蟀的鸣声却那么令人伤感呢?蟋蟀并没有感情,不懂得喜怒哀乐,鸣叫是它的自然属性,并非因为有什么伤心事。每当夏去秋来,黄叶随着寒风落地,蟋蟀们的鸣声四起,总会引起多愁善感的人们的无限忧思。蟋蟀的这种感人力量,既来自与之紧密相联的季节秋天,也与蟋蟀本身有一定关系。早秋的蟋蟀,叫声清澈嘹亮,能给人以美感。但到了晚秋,蟋蟀时断时续、略带颤音的鸣声,变得有气无力,给人以如泣如诉的感觉,难免让人思绪万千。现代心理学将之称为“移情作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08-12-28 11:31:48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分享!![em27][em27]
3#
发表于 2008-12-23 12:19:56 | 只看该作者
[em10][em10][em05]
4#
发表于 2008-12-23 12:42:23 | 只看该作者
我也曾经拜读过孟昭连老师的《中国虫文化》。

QQ|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国虫网蟋蟀论坛 ( 苏ICP备13046818号  

GMT+8, 2025-5-26 07:15 , Processed in 0.13034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主机支持:安雄科技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