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工养殖蟋蟀之概论 这是一个永远也谈不完的话题,至少在我的余生已经不可能穷尽它了。因为它太复杂,涉及的领域太过宽泛,以我的文化水平只能触及其中很小一部分。 但是,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全部烂在肚子里随我一起入土,似乎也太可惜了。所以,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慢慢地理清思路打印出来,供爱好者参考,也算是为蟋蟀文化的发展做一点微薄的贡献吧。 二十多年前,我们就已经认识到人工蟋蟀(白虫)取代野生蟋蟀是大势所趋,而且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所以,应该把研究重点放到养殖上。然而,这一认识在当时受到广泛质疑,有人激烈地指责我们:你们这样做会把市场搞乱。一直到今天还是有不少人持这种观点。 没错,市场确实被搞乱了。几乎每个虫友都有过受骗上当,把白虫当做秋虫买进来的惨痛经历。 我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野生蟋蟀的价格飞涨,导致白虫冒充秋虫出售。四年前,我的一位朋友驾车到达山东的蟋蟀市场,刚打开车门看到的第一只蟋蟀开价18万元!他回沪后告诉我:当时惊得差点昏过去。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选择: 1.关闭白虫市场。堵死养殖户的发财之路明显背离国家政策,可行吗?即使能够做到,其结果将导致秋虫价格进一步上涨,真正成为有钱人的玩物。这条路走得通吗? 2.发展白虫产业,努力提高白虫的品质,使其达到甚至超越秋虫的水平,迫使秋虫价格下降。试想一下:一只上好的白虫售价50元,与其同等级别的秋虫还能卖500元、5000元吗?于是,我们这些退休老人又可以畅玩蟋蟀了,市场又将重新获得平衡。 这样看来,提高白虫的养殖技术水平将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同样也是蟋蟀文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那么,现在的白虫斗得过秋虫吗?因为缺乏论据,所以很难论证。 首先,我们不能用少量数据来说明白虫和秋虫的整体。面对数千万只秋白蟋蟀,几十个、几百个格斗结果是远远不够的。其次,两者格斗的条件必须同等,否则不公平的格斗结果很容易导致错误结论。 这里的同等格斗条件指的是: 1.同等体重和体型;2.同样的饲养日期;3.同样的饲养食料;4.同样是毛口;5.也是最重要的一条:不能用白虫中的最高级别与秋虫中的最低级别进行比斗。 到目前为止,要完全符合上述五个同等条件的秋白格斗结果很少见到,而人为地创造同等条件也很困难,需要耗费相当可观的人力及财力。所以,我们只能凭借局部和少量的数据再结合自己的经验做出判断。 随着白虫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与秋虫的相似度及格斗能力也越来越高,由此,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秋虫已经斗不过白虫了。但是,我所熟悉的一些高手依旧认为秋虫远超白虫,因为大中型斗场里还是秋虫的天下。 对此,我是这样认为的:如果是符合上述条件相等的公平格斗,室内养殖的缸白斗不过秋虫;田野里养殖的地白中少数,尤其是红色虫及大翅中的优异品种,可以与中高级别的秋虫决一高下。但总体来说,目前白虫的格斗能力还是远不如秋虫。 然而,另一种养殖模式下出来的白虫正在崭露头角,它们的格斗能力令人刮目相看。那就是大棚白虫,只有它才能真正成为秋虫的劲敌。 在最近十年的大棚养殖中,每年都可以看到一些优异的大棚白虫在各个斗场中取得出色战绩。甚至还有个别几个棚白因过于凶狠被斗场驱逐。 因为,只有在大棚里,才能对所有的饲养条件进行人工调控,营造出以增强格斗能力为目标的生态,培养出足以战胜野生蟋蟀的白虫。 从理论上讲,人工养殖技术是可以对少数优异品种进行复制,从而批量生产。例如:有一只大翅斗得特别凶,那我们就可以按照这个模样生产一万只、十万只。尽管这只是理论,但在实践中只要遵循两条路径:1.品种优化;2.生态优化,经过不断地尝试和努力,达到目的只是时间问题。 遗憾的是,上海政府的农村改造步伐越来越快,我们在青浦及自家附近的大棚先后被拆迁,梦想被终止。随着年龄的增长折腾不动了,无奈之下只能转向总结经验,期待后人继续事业。 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是:养殖模式。 人工养殖可大致分为三种模式:1.室内养殖;2.农田或旷野放养;3.大棚养殖。这三种养殖模式的优劣因技术运用的不同导致明显差异。所以,我们首先要从技术上进行探讨。 人工养殖技术对蟋蟀的影响可以按照轻重缓急进行排列:1.温度;2.湿度;3.生态环境;4.饲料;5.遗传。 很多人会立即反驳:应该把遗传基因放在首位。想法不错,但经不起实践的检验:1.温度高或低到一定程度,蟋蟀必死;2.没有湿度,幼虫无法蜕变成虫,也是死路一条;3.发生瘟疫,整个房间或大棚的蟋蟀全部死光。4.大棚里偷偷溜进去一只鸡,蟋蟀还有活路吗?5.饲料变质导致蟋蟀中毒,还有救吗?上述各种情况我们都反复经历过,都足以致命,遗传基因再好有什么用? 如果用哲学上“主要矛盾解决后,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辩证法来解释,那就很容易了,等到上述几个生死存亡的问题解决后,遗传基因自然而然地上升至首位。 《昆虫学》是举世公认的一门自然科学,也是每一个农大学生所崇敬的。用这个理论指导我们对蟋蟀的认识,会颠覆许多传统观念:1.蟋蟀的牙是由蛋白质和糖组成的。2.蟋蟀幼虫经历9次蜕变成虫。3.蟋蟀平时的鸣叫是告警而非呼雌。4.蟋蟀的格斗是为了占有领地及争夺食物,不是为了争雌。5.蟋蟀的成长因子中,遗传基因只占20%等等,还有许多被颠覆的观点,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了。 你可以反驳《昆虫学》的观点,以修正它的错误。但你必须拿出充分的论据来进行论证。昆虫学家通过对昆虫的外表皮和牙齿进行拆分化验,列出其结构成分表来定性。你也完全可以通过拆分化验,列出成分表证明钙的存在。如果是因为人类的牙齿是钙组成的,所以蟋蟀的牙齿也是钙组成的,这种不用通过任何实验就想当然地得出结论,是科学吗? 看来,在蟋蟀文化领域里想要普及科学,任重而道远! 其实,以上所有的问题现在都没必要匆忙下结论,等到我们在各个方面的探讨充分展开后,你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结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