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虫网

 找回密码
 虫友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50|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黑伯龙与蟋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2-10 20:20: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黑伯龙与蟋蟀

———南新街“儒林野史”之一




李耀曦
图一:当年“关、黑、弭、岳”四画家合影于历下亭前排左起:关友声、王小古、齐毓敏,后排左起:弭菊田、岳祥书、赫保真、黑伯龙、吴天墀
图二:黑伯龙故居
图三:黑伯龙山水图

画家黑伯龙先生是南新街上的老住户,是此街上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
济南老一辈名画家中有“关、黑、弭、岳”四家之说。关是关友声、黑是黑伯龙、弭是弭菊田、岳是岳祥书。四位皆为曾驰誉齐鲁画坛近半个世纪的风云人物。而关于黑伯龙,李苦禅则独有评语曰:“自有清以来,能融石涛、梅青诸家笔墨而独成一家者,伯龙也。”
这大约是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事儿。
不过,话说回来,那时书画并没有如今这般金贵,所谓书家画家,则与平民百姓无异。当年吃饭是第一位的,书画名家也者,绝无今日画贩子盈门,日进斗金、徒子徒孙一大帮之身价。所以,黑伯龙之家喻户晓,并不仅在于他是位大画家,乃因其素有“近于儿童邻”的一大嗜好——— 赏玩蟋蟀。你想要讨幅黑伯龙的好画吗?容易得很——— 捉个好蟋蟀(能咬的)换就成!这点奥秘和小窍门,满街筒子的男孩子们,几乎无人不晓。
那么,笔者当年并不住南新街,何以如此“门儿清”呢?
其实,在下还真似乎命中注定与这条街和黑伯龙有点缘分。一是,当年我与黑伯龙的大侄子是三和街小学的同班同学,黑氏兄弟两家同住一宅院,我曾多次到黑家玩过。二是,那时我所住的永胜街上有个刘姓泥瓦匠,每年秋天都要捉蟋蟀给黑先生送去,“刘瓦匠用蟋蟀换画”在我们这些孩子们中间并不是什么秘密。三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结婚之后,我的岳父大人竟也是南新街上的老户。当时“张家大院”楼上楼下、前院后院,共住了近20户人家。后院的杨家二小子等人,就曾用蟋蟀换过画,并以其作“束脩”,跟着黑伯龙学过画。您承想,有此番前世姻缘,我能不略知一二吗?
而机缘更巧的是,后来我还偶识了一位喜好文学的玩虫行家。从他嘴里听说了更多黑伯龙与蟋蟀的逸闻趣事儿。这简直就是一篇可入“儒林野史”的好素材呢。

黑伯龙(1914—1988),名元吉、字伯龙,以字行世,回族,山东临清人。学画之初,启蒙于赫保真,后师从赵望云,1936年上海美专毕业,1946年曾在济南创办“南华艺体学校”(位于大明湖铁公祠),继教于济南正谊中学和爱美中学。上世纪50年代初任济南育英中学(原十六中)美术教员,60年代入山东艺专(今山东艺术学院),为美术系副教授、教授。
黑先生自幼酷好蟋蟀,终生不倦,晚年尤甚。可以说蟋虫与画笔伴其一生。
蟋蟀,济南人叫“蛐蛐”,古之雅称,有促织、秋兴、王孙等。如蒲松龄《聊斋志异》就有一篇《促织》,是写明宣德年间故事的。最有意思的是这个“王孙”,蛐蛐怎么会是王孙呢?但古诗中确有此“尊称”,比如:“芳草萋萋忆王孙,楼宇处处无可闻”,你如果不知王孙就是蛐蛐,这两句就不可解,成现代朦胧诗了。
不过,玩蟋蟀的行家们没这么多讲究和啰嗦,历来就直称为“虫”。这里的虫,是秋虫的简称。其实,所谓秋虫范围甚广,古人所画《九秋图》中,即有:蝈蝈、蟋蟀、蜻蜓、螳螂、秋娘子、金钟儿、艾飘儿、娘娘簪、草蜢。而这些秋虫,过去济南的男孩子们,则是大半都玩过的。然而,尽管说大凡从小胡同大杂院长大的济南孩子,几乎没有一人没玩过“虫”,但大半皆为“草寇”,不过小儿科而已,距离真正的“虫家”还相差十万八千里。
何谓“虫家”?就是赏玩秋虫——— 蟋蟀的行家。当年济南南关一带,画家黑伯龙即是远近闻名的虫家。
今日黑伯龙故居,原是一座青堂瓦舍小四合院。那时不管是以虫换画的大人还是以其作束脩学画的孩子们,但凡一踏进后院正房门槛儿,目光首先就会被堂屋正中八仙桌后面、条案几下满满当当排放的大小不等古今不一的蛐蛐盆罐所吸引。
在下对此道一窍不通,但据那位玩虫行家说,经长年积累,黑先生家收藏历代各式名盆行缸等器具甚丰。什么“大明宣德”、“大清康熙”、“青花乾隆”、“古燕赵子玉”、“卷石山房”等等,各种皆有,无所不备。倘若搁到古玩行情暴涨的今天,随便拣出一件,其价值之昂,都会令人咋舌。而黑伯龙女儿黑富华女士则说,当年“文革”中被抄家,她曾帮父亲偷偷把这些盆盆罐罐往街上垃圾箱里扔了不少。黑女士还披露说,近年来黑伯龙故居先后多次“招贼”——— 夜间翻墙破窗而入,恐怕偷盗黑伯龙书画倒在其次,主要就是为“穴摸”那些早已不复存在的历代名盆名罐而来。世事沧桑,造化弄人,几近黑色幽默。

的确,我们对那个并非遥远的时代,已是相当隔膜了。
如今有“球迷”和“歌迷”,当年则有“戏迷”和“虫迷”。昔日票友玩票和虫友玩虫,犹如今日球迷看球与歌迷听歌。无论市井小民还是社会名流多有好之者,而文人雅士亦不甘其后,则如出一辙。因此,当年黑先生兄弟二人便各有所好:黑伯龙是虫友,而其弟黑太吉则是票友;一是虫友名家,一是票友名票。不过,黑氏兄弟虽为富家子弟,但黑家在南新街远非大家。
原来,昔日南新街颇多深宅大院和花园洋房,住了不少社会名流和富贵公子。当年黑伯龙的虫友,个个都是门第非凡的人物。其中最有名的为“陶九爷”、“车二爷”和“沙太爷”。“陶九爷”名陶记瞻,乃是孔府衍圣公孔令贻的小舅爷,曾做过十年孔府大管家。“车二爷”名车迈平,其父车百闻曾任“五省巡阅使”,当年冯玉祥为其手下旅长,而张自忠则为其女婿。“沙太爷”名沙明远,乃辛亥革命老人,做过民国山东国大代表,曾为冯玉祥经史老师。当年除“陶家公馆”在商埠外,“车家大院”和“沙家大院”都在南新街。
新中国成立后,当年与黑伯龙一起玩虫的虫友,除跑到台湾和去了国外的,基本都作为社会贤达和知名人士进了省政协。起初那些年,该迷京戏的仍做票友,该迷秋虫的仍当虫家,基本未受影响。如果说有所不同的话,大概就是不再“高高在上”,而是逐渐与“劳苦大众”打成一片了。因此,那时节“车二爷”便常在车家大院里招待众票友(车也是名票)吃饭,一去一大帮,顿顿鱼肉食之“吃大户”,反正“车二爷”有的是钱。
而纸上丹青色,人间草木情。黑伯龙则仍在南新街71号那座小四合院后院里侍弄花花草草,摆弄盆盆罐罐,写他的字画他的画。伴着这些大小盆罐里蟋虫的鸣叫声,在它们此起彼伏的田野交响曲中作画。这些小伙伴的生命信息是与大自然息息相通的。
那时每至秋初,他都要携一卷书画,怀揣两只行缸,往来于诸虫友家中,四处寻访搜求好虫。因此,很多虫友家中都藏有黑先生的字画。有时人家不肯割爱,他虽留恋不舍,但也并不勉强。常说:“一饱眼福,心里也高兴。”
秋末转冷,他便把近百只虫盆一只只小心翼翼地放到自己的大罗汉床上,四周偎上棉被,正中暖以汤壶,慢品细赏,乐如稚童。对那些成色不佳不能入选或斗败的虫,他也爱之以德,绝不弃与鸡啄,而是送到护城河畔的草丛中放生。
年复一年,乐此不疲,其乐陶陶。不过,此情此景到了“文革”中,那麻烦可就大了。

当年的“文革”,被有人称之为“六亿人民斗蟋蟀”。
不过,那时斗人可以,斗蟋蟀不行。因为,群众斗群众乃是“革命行动”,而民间玩蛐蛐则属于“封建四旧”,归入革命风暴横扫之列,名声臭得很。
因而,黑伯龙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和“黑画家”自不待言,而且另有一顶桂冠奉送:“过着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指其酷好蟋蟀)。此其时也,他所执教的山东艺专,便有一位弟子跳出来“反戈一击”,挥革命之笔画了一张黑先生玩蟋蟀的大批判漫画。画上黑伯龙赤脚席地而坐,盆中蟋蟀振翅而鸣,盆外黑先生眯眼而笑,借以揭露其“丑行”。谁料想,黑老看了这位高足张贴在墙上的大批判漫画,竟由衷地笑了:“不赖——— 画得还是真像哩!”
1966年夏天,文革狂飙突起时,黑先生已50多岁。
“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知识分子斯文扫地,很多人“自绝于人民”。恐怕深受皮肉之苦还在其次,主要是无法承受那种精神上的百般折磨。士不堪其辱,乃一死了之。然而,黑伯龙却安然———“全须全叉”地挺过来了。
当时虽已身陷“批倒斗臭”之中,但此老仍未忘情于蟋蟀。他竟能置荣辱祸福于不顾,每每于刚刚批斗完毕,就又偷偷溜到一位虫友家中观看斗蟋蟀。(尽管此时玩蟋蟀已在横扫之列,但市井虫家多属“根红苗正”的劳苦大众,且“革命觉悟”不高,所以这种“四旧”勾当仍旧在小巷之中秘密进行)。屋中人皆敬其人品,并不因落难而避他,仍尊呼“黑先生”。
因此,不能不说是蟋蟀救了他一命。

黑先生以画交友,一生送出去的画,可谓多矣。
当年家家烧蜂窝煤,连南新街上送蜂窝儿的老头都可以得到他的字画。因车夫把蜂窝儿一直送进后院,黑先生便写幅字或画张画作为酬谢。
据说至今,黑伯龙送给车夫的一幅《秋兴图》犹存。画面上,菊花,虫盆,盆外一只蟋蟀振翅高鸣。寥寥几笔,情趣盎然,宛若有声。蟋蟀这小虫,如今已被学者们郑重定名曰“中华斗蟋”。据说斗蟋活动,依然在一些中老年人中如火如荼地进行。
但当下满眼高楼大厦的城市早已与大自然隔绝。没有了老街旧巷四合院小胡同的都市,你到哪里去听秋虫的鸣叫?你去何处闻天籁之声?
也许未来城市的孩子们,只有玩玩电子猫或电子狗的份儿了。
注:网络收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09-2-17 11:51:14 | 只看该作者
顶[em01]
3#
发表于 2009-2-11 15:35:14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红旗辛苦!!!
4#
发表于 2009-2-11 22:40:51 | 只看该作者
文章没看,一定不错。不错就顶之!
5#
发表于 2009-2-12 11:27:50 | 只看该作者
[em17]顶!
6#
发表于 2009-2-12 18:52:26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顶。
7#
 楼主| 发表于 2009-2-11 11:28:31 | 只看该作者
文章不错啊,自己顶![em03]
8#
发表于 2009-2-11 13:12:51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啊,顶!!![em10]
9#
发表于 2009-2-14 09:25:14 | 只看该作者
记得以前有一篇报道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大会堂山东厅选用的唯一一位山东籍画家的作品,就是黑伯龙的作品。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2-14 11:38:06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巢父在2009-2-14 9:25:14的发言:
记得以前有一篇报道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大会堂山东厅选用的唯一一位山东籍画家的作品,就是黑伯龙的作品。

济南人才济济,藏龙卧虎!

[em27][em17]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2-16 17:46:03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柳泉居士在2009-2-16 17:24:02的发言:
好文章,可知出初。烦告之。

来自济南日报!

也请仁兄多多与国虫网虫友分享!

[em27]
12#
发表于 2009-2-16 17:24:02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可知出初。烦告之。
13#
发表于 2009-2-16 23:35:48 | 只看该作者
[em17][em17][em17]

QQ|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国虫网蟋蟀论坛 ( 苏ICP备13046818号  

GMT+8, 2025-5-26 12:01 , Processed in 0.139948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主机支持:安雄科技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