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虫网

 找回密码
 虫友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错银鎏金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30 16:41: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H1 align=center>错银鎏金壶</H1>
<DIV align=center>出处:中华收藏   发布时间:2009-03-27 <BR></DIV>
<DIV align=center>
<HR noShade SIZE=1>
</DIV>
<STYLE type=text/css>
p {margin:20px 0;text-indent:2em; }
div{margin:1em 0;}
</STYLE>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i1.ce.cn/cathay/pieces/200903/26/W020090326378544131356.jpg"></P>
<P  align=center></P>
<P  align=center>错银鎏金壶</P>
<P  align=center></P>
<P  align=left>错银鎏金壶,战国时期楚国青铜盛器。上世纪70年代在安徽巢湖湖滨出土,土埋水浸历时两千余年,仍然闪耀着夺目的金辉。这是一件放射异彩的楚器精品,世所少见,有着重要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BR><BR>该壶通高28.5厘米。造型特征为扁圆形,直筒颈,圆口有盖,盖正中置固定半环形钮。肩部有对称的衔环,底为长方形圈足。视觉上给人以稳重感。花纹特征为繁复错银图案,褐地白纹,效果强烈。花纹上下伸展,左右对称,和谐统一,浑然一体。壶盖、口沿和圈足,均鎏上一层黄灿灿的金色,与壶体银白纹样交相辉映,色调格外和谐富丽。古代盛酒的壶从商朝一直使用到汉代,形式多样,主要形体是圆壶和方壶,扁式壶很少见。像这种错银鎏金、新颖轻巧美观的扁壶,更是少有。它既便于军旅外出时携带,又是日常生活使用的别致酒器,表现出楚国工匠的匠心独运。 <BR><BR>错金银铜器的工艺,即金加银而后磨错,称为错金银。这是随着铁工具的出现,才促成铜器工艺有所发展。错金银制作过程,大概分为铸器、錾槽、镶嵌、错磨四个阶段,工艺严谨。鎏金,就是把金溶解于汞中,制成浓稠状金汞剂,也即金汞合金,然后涂在铜器表面,经过烘烤,汞被蒸发,金便留在器物上。远在3000年前的殷商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创造了在银器和青铜器表面鎏金的技术。此后代代相传,一直在金属工艺中放射异彩。那么,这件放射异彩的楚国酒壶是怎么被埋于巢湖边的呢?有可能是与吴楚两国发生的一场战争有关。 <BR><BR>巢湖,地处安徽长江北岸,春秋战国时属吴头楚尾,吴、楚两国之间常有战争发生。有一次发生战争的起因非常简单:吴国边境有个小镇叫卑梁,这里和楚国边境小镇钟离接壤。一天,吴国的一个小孩子采桑叶和楚国摘桑果的孩子吵了起来,并发生打斗。楚国这个小镇子却跑来许多人打进了卑梁,还杀了不少人。这事传到吴王那里,他大为恼火,觉得楚国太欺负人,就派兵去打楚军。战国时期的事就这么怪,一场小孩子之间的小吵小闹,竟然发展成两个国家之间的大战。浩浩荡荡的吴国大军开赴边境,结果一举扫灭了钟离和居巢(今安徽省巢湖市一带)地方的楚军,并且直逼楚国腹地寿春(今安徽寿县)。楚军害怕,急忙撤军。 <BR><BR>那么,这件错银鎏金壶是否就是因为这场战争楚军丢弃的呢?那也不一定。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楚国在安徽建都19年,经历4个国王。在江淮大地曾出土数以百计楚国铜壶中,像这种既错银又鎏金、小巧轻便、美丽实用、放射异彩的军旅之器——铜扁壶,也只有这么一件,弥足珍贵。</P>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QQ|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国虫网蟋蟀论坛 ( 苏ICP备13046818号  

GMT+8, 2025-4-17 02:21 , Processed in 0.14170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主机支持:安雄科技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