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虫网

 找回密码
 虫友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57|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蛐蛐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2-26 14:51: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蛐蛐儿

作者:重活一生


第一章 回家

独自走在上海得街头,神情暗淡,不仅仅因为囊中羞涩,一次次得求职失败,让我感觉眼前这个自己待了一个多月得城市是那么的陌生。

  炎炎夏日,却是让人感到一丝得凉意,这凉意直灌心头。

  “祥子,你面试得如何啊?”拿起电话,拨给了和自己一起踏上上海的发小(从小一起长大得朋友)——祥子。

  “估计没戏,呵呵!老赵(这是在叫我,我的名字——赵龙),我看啊,再这么混下去,咱哥俩可是要混丐帮了。”祥子这人最大得优点就是乐观,无论什么时候也没见他愁过,如今都混到这步田地了,还能侃呢。

  祥子是练跑步的,从小就跑的快,祥子是他得外号,出处自然是名著中的骆驼祥子。我和祥子从小在一个胡同长大,一起上小学,初中、高中,毕业后就一起参了军,人前人后,祥子总是说我俩是这条胡同里的人才,必成大业。

  其实想在上海找个工作也不算难,只是人家一听你是当兵的,第一反应就是你该去当保安。现在想想在军队待着也不错,除了枯燥也没什么不好,当初总是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要不是祥子在部队里出了意外,我估计我和祥子可能一生都会混在部队中了。

  我们班的有一个小个子叫王雷,脾气暴,大家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雷子。祥子的脾气也是不大好,两人素来不合。那天我和祥子负责站岗,站岗必须是两个人,一个人拿枪,一个人拿子弹,一旦出现状况,枪弹结合便可战斗,不过从来没出过情况,但是规定还是要执行的。那天雷子喝多了,就指着祥子说:“你看你拿个破枪也没子弹跟傻b一样。”一开始祥子看他喝多了就没理他,可没想到,雷子那天也不知道中了什么邪,越骂越难听,祥子听不下去,直接从我身上抢过子弹,子弹上堂,枪口直顶王雷的脑门。王雷一看这情形,立刻下出了一身冷汗,酒也醒了,祥子怒问:“还骂么?低头认错”。刚才的争吵惹来了不少看笑话的战友,此时已经围了一圈,王雷看枪已经顶着脑袋了,顿时就服软了,低着头不敢说话。

  祥子放下枪,麻利的退出弹夹,王雷低着头也没看见,祥子装枪,拆枪的速度全连第一,但是还是逃不过战友们的眼睛,看笑话的战友们就开始笑话王雷窝囊。在部队就是这样,一次窝囊就要窝囊一辈子,你怂一次以后就会人见人欺,而祥子悄悄的退出弹夹,没让王雷看见,也是知道一会王雷还要接着闹,接着吓唬他。果不其然,王雷脸涨的通红,又骂道:“你是个男的你就开枪,老子都不带眨眼的。”祥子笑了笑说:“好!”祥子知道枪里没有子弹了,就把枪对准了王雷的脑袋,扣动了扳机。

  “砰!”的一声,所有人都傻了,完全失去了意识。王雷真的是没有眨眼,而且永远也不会眨眼了,脑袋后面留下了碗大的一个洞。

  事后,我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平时射击训练大家都是习惯性的直接将子弹上膛,那天祥子虽然退下弹夹,但是忘记枪膛里面还留着一发子弹呢,结果就出了事故。

  “嘟~~嘟~~嘟~~~”

  从一条热闹的街中传来了蛐蛐得叫声。这声音仿佛有着异样得魔力,我的双脚不听自己控制一般,一步步迈入街中。

  原来是一条以卖花鸟鱼虫为主得街道,画眉,百灵拼命的展现着自己的歌喉,一盆盆不知道名字的鲜花开的格外美丽,但却让人觉得美得那么的生硬,就像整容后的美女一般,“可远观不可亵玩”,真的不如山里的野花好看。其中不少人在卖蛐蛐,多的有上百个蛐蛐罐,少的也有二三十个。

  “大姐,这个怎么卖?”随便拿起一个罐,轻轻错开一道缝。看蛐蛐儿,开盖不能突然拿开,一是光线会惊了蛐蛐,二是人得呼吸也会吓到蛐蛐。

  “300,这油葫芦多纯,贴铃以后口绝对猛,你看看这牙多宽,准是个别口。”大姐一口气说了一大串。我是一句也没有听懂,什么别口,什么油葫芦,一个蛐蛐就三百真是要吃人了。

  放下蛐蛐罐,又走了几家,家家都是这个价钱,最便宜得也要一百多。最后碰上了个北京的大哥,在上海大家都是老乡,一来二去就聊了起来,听这大哥说他在上海靠着卖蛐蛐一个月能赚个二十几万,而且他还不算是赚得多的。北京也可以,他媳妇就在北京买蛐蛐儿,一个月也能赚十来万。小两口,分头行动,目的也就是多赚点,毕竟一年也就这一两个月有蛐蛐儿。

  “我靠,这蛐蛐这么值钱,满地都是蛐蛐,奶奶得,找什么工作,还不如抓蛐蛐了。”走在回家得路上自己心中愤愤不平,尤其是和最后一个北京的大哥聊天的时候,更是从心底越发的支持读书无用理论了。

  “祥子,我跟你商量个事儿。”回到我和祥子在上海临时租住得房子,急忙说道。

  “说。”祥子抽着烟,看着报纸,正在找工作。

  和祥子细说了自己刚刚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想抓蛐蛐赚钱的想法后,祥子一拍大腿说:“得嘞,哥们,这事儿咱小时候没少干,就是不知道还这么赚钱,奶奶的,干的过儿,咱退房准备出发吧,大学生自主创业,说不定,十年之后,咱们就是这上海滩上得蛐蛐大亨了。”

  “靠,你这梦想啊计划啊,来的也太快点了吧。”

  “让美丽得梦想来的更猛烈些吧。”祥子看着窗外,展开双臂,似乎真的在拥抱美好的未来。

  开心的时候,时间总是过的很快,一晃,月亮已经悄悄地替换了太阳,占据了天空。

  “爸,您这两天身体好吗?”我在电话中对老爸说。

  “还行,你呢,工作找到如何?”

  “找到了,不过……”一个多月过去了,我实在是不好意思说自己没有找到工作,说起来真是丢人。

  “怎么了?没钱了?”

  “那倒不是,我有个想法,现在……”把自己想去抓蛐蛐,赚大钱得想法跟父亲说了一遍,二十几万对刚毕业的我来说确实是遥不可及的大钱了,感觉二十几万就相当于有了一切,这么多的钱让我非常得激动,即使在电话中也依旧不能平静,而父亲那边却只是默默的听着。

  我从小和父亲相依为命,父亲对我是一种公平式的教育,支持多,很少无理由反对,而这次自己的想法连自己都觉得有点荒唐,一个大学毕业生,不去工作,去抓蛐蛐,这要是传出去实在是让父亲脸上无光。

  沉默,很长一段时间的沉默。

  “天意啊!你和祥子都先回来吧,我有话跟你说。”

  “那您到底同意不同意啊?”我含含糊糊的问道。

  “爸~~~爸不反对,天意啊,你们先回来,我有话跟你说,说完之后你们再出发。”

  父亲挂了电话。

  我躺在床上一直在琢磨着,天意,父亲说的天意到底是什么意思啊?想着想着就睡着了,这一夜睡得极度的糟,一个梦接着一个梦,醒来却一个也想不起来,总之第二天觉得自己头昏脑胀的。

  退了房,买了车票,离开了上海。在上火车的时候,祥子还装模作样得喊了一句:“我会回来的!”神情激昂,只是不知道是真是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发表于 2009-2-26 14:52:28 | 只看该作者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古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成妻具资诣问。见红女白婆,填塞门户。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问者爇香于鼎,再拜。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词。各各竦立以听。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中绘殿阁,类兰若;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荆,青麻头伏焉;旁一蟆,若将跃舞。展玩不可晓。然睹促织,隐中胸怀。折藏之,归以示成。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遂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顶金翅。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去。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复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喜而收之。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搏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

  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螂螳、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莫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臣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年,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译文:

  明朝宣德年间,皇室里盛行斗蟋蟀的游戏,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这东西本来不是陕西出产的。有个华阴县的县官,想巴结上司,把一只蟋蟀献上去,上司试着让它斗了一下,显出了勇敢善斗的才能,上级于是责令他经常供应。县官又把供应的差事派给各乡的里正。于是市上的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笼装着喂养它,抬高它的价格;储存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一样等待高价出售。乡里的差役们狡猾刁诈,借这个机会向老百姓摊派费用,每摊派一只蟋蟀,就常常使好几户人家破产。

  县里有个叫成名的人,是个念书人,长期未考中秀才。为人拘谨,不善说话,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他想尽方法还是摆脱不掉(任里正这差事)。不到一年,微薄的家产都受牵累赔光了。正好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没有抵偿的钱,忧愁苦闷,想要寻死。他妻子说:“死有什么益处呢?不如自己去寻找,也许还有万一找到的希望。”成名认为这些话很对。就早出晚归,提着竹筒丝笼,在破墙脚下。荒草丛里,挖石头,掏大洞,各种办法都用尽了,一直没有找到。即使捉到二、三只,也是又弱又小,不合规格。县官定了限期,严厉追逼,成名在十几天中被打了上百板子,两条腿脓血淋漓,连蟋蟀也不能去捉了,在床上翻来复去只想自杀。

  这时,村里来了个驼背巫婆,(她)能借鬼神预卜凶吉。成名的妻子准备了礼钱去求神。只见红颜的少女和白发的老婆婆挤满门口。成名的妻子走进巫婆的屋里,只看见暗室拉着帘子,帘外摆着香案。求神的人在香炉上上香,拜了又拜。巫婆在旁边望着空中替他们祷告,嘴唇一张一合,不知在说些什么。大家都肃敬地站着听。一会儿,室内丢一张纸条出来,那上面就写着求神的人心中所想问的事情,没有丝毫差错。成名的妻子把钱放在案上,像前边的人一样烧香跪拜。约一顿饭的工夫,帘子动了,一片纸抛落下来了。拾起一看,并不是字,而是一幅画,当中绘着殿阁,就像寺院一样;(殿阁)后面的山脚下,横着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长着一丛丛荆棘,一只青麻头蟋蟀伏在那里;旁边有一只癞蛤蟆,就好像要跳起来的样子。她展开看了一阵,不懂什么意思。但是看到上面画着蟋蟀,正跟自己的心事暗合,就把纸片折叠好装起来,回家后交给成名看。

  成名反复思索,莫非是指给我捉蟋蟀的地方吗?细看图上面的景物,和村东的大佛阁很相像。于是他就忍痛爬起来,扶着杖,拿着图来到寺庙的后面,(看到)有一座古坟高高隆起。成名沿着古坟向前走,只见一块块石头,好像鱼鳞似的排列着,真像画中的一样。他于是在野草中一面侧耳细听一面慢走,好像在找一根针和一粒小芥菜子似的;然而心力、视力、耳力都用尽了,结果还是一点蟋蟀的踪迹响声都没有。他正用心探索着,突然一只癞蛤蟆跳过去了。成名更加惊奇了,急忙去追它,癞蛤蟆(已经)跳入草中。他便跟着蛤蟆的踪迹,分开丛草去寻找,只见一只蟋蟀叭在棘根下面,他急忙扑过去捉它,蟋蟀跳进了石洞。他用细草撩拨,蟋蟀不出来;又用竹筒取水灌进石洞里,蟋蟀才出来,形状极其俊美健壮。他便追赶着抓住了它。仔细一看,只见蟋蟀个儿大,尾巴长,青色的脖项,金黄色的翅膀。成名特别高兴,用笼子装上提回家,全家庆贺,把它看得比价值连城的宝玉还珍贵,装在盆子里并且用蟹肉栗子粉喂它,爱护得周到极了,只等到了期限,拿它送到县里去缴差。

  成名有个儿子,年九岁,看到爸爸不在(家),偷偷打开盆子来看。蟋蟀一下子跳出来了,快得来不及捕捉。等抓到手后,(蟋蟀)的腿已掉了,肚子也破了,一会儿就死了。孩子害怕了,就哭着告诉妈妈,妈妈听了,(吓得)面色灰白,大惊说:“祸根,你的死期到了!你爸爸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孩子哭着跑了。

  不多时,成名回来了,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像盖上冰雪一样。怒气冲冲地去找儿子,儿子无影无踪不知到哪里去了。后来在井里找到他的尸体,于是怒气立刻化为悲痛,呼天喊地,悲痛欲绝。夫妻二人对着墙角流泪哭泣,茅屋里没有炊烟,面对面坐着不说一句话,不再有一点生趣。直到傍晚时,才拿上草席准备把孩子埋葬。夫妻走近一摸,还有一丝微弱的气息。他们高兴地把他放在床上,半夜里孩子又苏醒过来。夫妻二人心里稍稍宽慰一些,但是孩子神气呆呆的,气息微弱,只想睡觉。成名回头看到蟋蟀笼空着,就急得气也吐不出,话也说不上来,也不再把儿子放在心上了,从晚上到天明,连眼睛也没合一下。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还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发愁。他忽然听到门外有蟋蟀的叫声,吃惊地起来细看时,那只蟋蟀仿佛还在。他高兴得动手捉它,那蟋蟀一跳就走了,跳得非常快。他用手掌去罩住它,手心空荡荡地好像没有什么东西;手刚举起,却又远远地跳开了。成名急忙追它,转过墙角,又不知它的去向了。他东张西望,四下寻找,才看见蟋蟀趴在墙壁上。成名仔细看它,个儿短小,黑红色,立刻觉得它不象先前那只。成名因它个儿小,看不上。(成名)仍不住地来回寻找,找他所追捕的那只。(这时)墙壁上的那只小蟋蟀,忽然跳到他的衣袖上了。再仔细看它,形状象土狗子,梅花翅膀,方头长腿,觉得好像还不错。高兴地收养了它,准备献给官府,但是心里还很不踏实,怕不合县官的心意,他想先试着让它斗一下,看它怎么样。

  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少年,养着一只蟋蟀,自己给它取名叫“蟹壳青”,(他)每日跟其他少年斗(蟋蟀)没有一次不胜的。他想留着它居为奇货来牟取暴利,便抬高价格,但是也没有人买。(有一天)少年直接上门来找成名,看到成名所养的蟋蟀,只是掩着口笑,接着取出自己的蟋蟀,放进比试蟋蟀的笼子里。成名一看对方那只蟋蟀又长又大,自己越发羞愧,不敢拿自己的小蟋蟀跟少年的“蟹壳青”较量。少年坚持要斗,成名心想养着这样低劣的东西,终究没有什么用处,不如让它斗一斗,换得一笑了事。因而把两个蟋蟀放在一个斗盆里。小蟋蟀趴着不动,呆呆地象个木鸡,少年又大笑。(接着)试着用猪鬣撩拨小蟋蟀的触须,小蟋蟀仍然不动,少年又大笑了。撩拨了它好几次,小蟋蟀突然大怒,直往前冲,于是互相斗起来,腾身举足,彼此相扑,振翅叫唤。一会儿,只见小蟋蟀跳起来,张开尾,竖起须,一口直咬着对方的脖颈。少年大惊,急忙分开,使它们停止扑斗。小蟋蟀抬着头振起翅膀得意地鸣叫着,好像给主人报捷一样。成名大喜,(两人正在观赏)突然来了一只鸡,直向小蟋蟀啄去。成名吓得(站在那里)惊叫起来,幸喜没有啄中,小蟋蟀一跳有一尺多远。鸡又大步地追逼过去,小蟋蟀已被压在鸡爪下了。成名吓得惊慌失措,不知怎么救它,急得直跺脚,脸色都变了。忽然又见鸡伸长脖子扭摆着头,到跟前仔细一看,原来小蟋蟀已蹲在鸡冠上用力叮着不放。成名越发惊喜,捉下放在笼中。

  第二天,成名把蟋蟀献给县官,县官见它小,怒斥成名。成名讲述了这只蟋蟀的奇特本领,县官不信。试着和别的蟋蟀搏斗,所有的都被斗败了。又试着和鸡斗,果然和成名所说的一样。于是就奖赏了成名,把蟋蟀献给了巡抚。巡抚特别喜欢,用金笼装着献给皇帝,并且上了奏本,仔细地叙述了它的本领。到了宫里后,凡是全国贡献的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及各种稀有的蟋蟀,都与(小蟋蟀)斗过了,没有一只能占它的上风。它每逢听到琴瑟的声音,都能按照节拍跳舞,(大家)越发觉得出奇。皇帝更加喜欢,便下诏赏给巡抚好马和锦缎。巡抚不忘记好处是从哪来的,不久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县官一高兴,就免了成名的差役,又嘱咐主考官,让成名中了秀才。过了一年多,成名的儿子精神复原了。他说他变成一只蟋蟀,轻快而善于搏斗。现在才苏醒过来。巡抚也重赏了成名。不到几年,成名就有一百多顷田地,很多高楼殿阁,还有成百上千的牛羊;每次出门,身穿轻裘,骑上高头骏马,比官宦人家还阔气。

  异史氏说:“皇帝偶尔使用一件东西,未必不是用过它就忘记了;然而下面执行的人却把它作为一成不变的惯例。加上官吏贪婪暴虐,老百姓一年到头赔上妻子卖掉孩子,还是没完没了。所以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老百姓的性命,不可忽视啊!只有成名这人因为官吏的侵害而贫穷,又因为进贡蟋蟀而致富,穿上名贵的皮衣,坐上豪华的车马,得意扬扬。当他充当里正,受到责打的时候,哪里想到他会有这种境遇呢!老天要用这酬报那些老实忠厚的人,就连抚臣、县官都受到蟋蟀的恩惠了。听说‘一人得道成仙,连鸡狗都可以上天。’这话真是一点不假啊!”
3#
 楼主| 发表于 2009-2-26 14:53:13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 奇书

回到家中,已经是第二天下午了,父亲提早下班,在家做好了菜等着我回来。

  “爸,我回来了。”推开家门,一切依旧那么得熟悉。

  “累了吧,洗洗手,先吃饭。”

  “爸,您不是有话跟我说吗?”

  “边吃边说,我给你讲个故事,你吃着听我说。”父亲很认真得说道,那神情预示着这是一个不平凡得故事。

  大唐盛世,盛行促织,俗称蛐蛐或者蟋蟀,这促织不仅仅是民间的游戏,就连王宫大臣甚至于皇上也是如此。

  无论玩什么讲究的都是个对手,皇帝也不例外,除了和大臣斗以外,也经常微服和百姓斗,几次铩羽而归,便组织了一组人马寻找品种优良的蟋蟀,当时很多身怀正气的官员都反对斗蟋蟀,皆以玩物丧志劝说皇帝,皇帝虽为九五之尊,但多少有些估计,因此便对百官说这批人马是去寻找养生之道,长生之法。此事便无可厚非。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慢慢的百姓就管这些人叫做虫官。

  时间流逝,由于民间的蛐蛐多是偶然所得,罕有上品,而皇帝派出的队伍在大量经费的支持下,访便名山大川,抓获了不少极品蛐蛐儿。

  唐代贾氏,官居二品,著书立说,著有促织经,上面描述着是有关于蟋蟀的养,斗,种类等相关的知识,也有少量关于蟋蟀出处与品质关系的文章但都不详尽。

  另外一本,名为《促织秘典》,是一位著书者,多年和虫官们共同经历的总结。这本书一直留在了皇宫里。著此书的人——王氏,全名早已无从找寻。此书完本后,皇帝担心此书流落人间,但恻隐之心又不愿意杀死王氏,便将此人打入大牢,当时的牢头,心地说不上善良,就是心肠软,好赌,王氏一生都在牢中度过,而且是单独的牢房,这也是怕《促织秘典》流传到民间,时间一长这牢头和这王氏关系也就混的很好,有一日,王氏哀声叹气说道:“自己一肚子的才华竟然无子无后,传与何人,”牢头想了想总不能给你弄个大黄花闺女吧,也就没再理他。

  人之将死,王氏自知时日无多,便求牢头要笔墨纸砚,几日便写好了《促织秘典》,毕竟是自己花费一生心血写下得书,自己又怎么能忘得掉呢,而书得表面却写了杂谈二字,原因一想也就明白了,就是让此书不要引人注意,以便得以保存。赞的是将死之际,头脑竟如此清晰。看了看牢头便将此书交给了牢头,多年相处两人也算是朋友了,但就在王氏闭上眼的一瞬间却对牢头发出了可怕的诅咒:“你子子孙孙要保全此书,不可赌,赌必败!”

  赌也算是牢头毕生所好了,连连呸了几声,以冲晦气。但是没想到,这诅咒却万分的灵验,王氏死后,牢头再也没有赢过,哪怕是小小的一把。如果不挂彩,玩着玩,却是十分晓勇每战必胜,弄得牢头痛不欲生。慢慢的也就戒掉了。

  大唐盛世过去,战火纷飞,《促织秘典》在宫廷之中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沉睡了下来,时光飞逝,八国联军的一把大火给《促织秘典》的传奇画上了句号,但是《觅虫传》的传奇却扔在继续。

  听着父亲慢慢地说着故事,我缺拼命地往嘴里送着饭菜,好久没吃到这么多好菜了,哎,在上海这些日子,肚子里还真是缺油水儿。

  “爸,这故事和我有什么关系啊?”

  “因为你就是那牢头的后人,所以当时我才说是天意啊。”父亲平静的说着,而我却险些将口中得饭菜喷出来。

  “我,牢头,后人,《促织秘典》,《觅虫传》不是真的吧?”我毫无意义的问,看着父亲的表情,这一切明显是不容置疑的事情。

  “除了我和你爷爷以外,咱家世世代代都照着书中所写,靠捉蟋蟀过日子,我是赶上了文化大革命,那时候经济萧条;爷爷则是战争。整整两代人没有捉蛐蛐儿了,我以为咱家以后会离开蛐蛐儿这行当,没想到,歪打正着你还是走上了这条路。哎!等到后半夜,咱爷俩开始挖书吧?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咱家的旧书都没了,你爷爷拼了命才把它保存了下来。”

  “那本书还在咱家啊?您放哪了?天啊,咱家还有这等宝贝。”知道《觅冲传》还在家中,而且一会儿就可以重见天日,这让我莫名得兴奋,书现在保存得如何?什么样子?两代人没有看了有没有损坏?书中所说又是怎样的神奇?这一切都让人那么的激动。

  夜里四点左右,我和父亲拿起铁铲悄悄出了房门。门外老槐树下,父亲指了指说:“就是这里了,开始吧。”

  悄悄得挖了半米深,铲子好像碰到了硬物,父亲慢慢的取出了硬物,一个四面生锈得铁盒子在月光得照射下,一点也看不出是个传承了数百年得宝物,而父亲得手开始有点发抖。

  “填土,我先回去了,记住把土填好压实,然后再撒泡尿,这样明天才不会让人看出来。”父亲说完,抱着铁盒快速得走回家中。

  三下五除二,填好土后,费了半天劲,终于挤出了半泡尿,心中暗想:“怎么不早说,早知道还要尿,刚才就留着了。”

  回到屋中,铁盒子,牛皮纸,布,各种各样包在书外面的东西已经都被父亲剥去了,《觅虫传》重见了天日。

  父亲见我回来,语气平和地说:“过来吧,这书就交给你了,记住,这是咱家的宝贝,不可以外传,就是你媳妇也不能知道。”

  中国人的思想就是这样,我暗想:“重男轻女也和此有关吧。”点了点头,表示知道后,父亲将书交给了我。

  翻开书,第一页写到:

  天下之物,有见爱于人者,君子必不弃焉。何也?天之生物不齐,而人之所好亦异也。好非外铄,吾性之情发也,情发而好物焉。殆有可好之实,存于中矣。否则,非好也。岂其性之真哉?况促织之为物也,暖则在郊,寒则附人,若有识其时者;拂其首则尾应之,拂其尾则首应之,似有解人意者;甚至合类颉颃,以决胜负,而英猛之态,甚可观也。岂常物之微者,若是班乎?此君子之所以取而爱之者,不为诬也!

  自己从小语文就差,文言文更是差中之最,看了两遍,也没有全懂。耐着性子,往后翻了翻,讲的是促织的种类,喂养,斗法,捕捉,产地与体质的关系,以及捕捉时的注意事项等等。一夜未眠,抱着这文言文的破书看了一夜,太阳升得老高,才浑浑噩噩得睡去。

4#
 楼主| 发表于 2009-2-26 14:55:1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 秃子

“咚~~咚~~~咚”一串敲门声把刚睡着的我叫醒了。不用开门就知道是祥子,我们家的门只有他敢像敲鼓式得敲。

  “祥子,这么早。”我哈气连天得说。

  “操,不早了,你爸昨天怎么说的,什么意思啊?哥们急坏了。不是不同意吧。”

  祥子一问,顿时困意全无,父亲不让我将《觅虫传》的事情告诉别人,看来只好骗骗自己的好哥们了,心中暗念:“哥们我可是善意的谎言。”,然后说道:“我们家原来几代人都是抓蛐蛐的,我爸昨天交了我一夜这方面的知识,怎么抓,怎么养,怎么辨,怎么斗。听了整整一晚,这刚睡着,你就来了。

  祥子明显不信的表情说:“真的假的?”

  “你别不信,我跟你念叨念叨。莫言促织正奇能,养者须当耐性情。只宜漫斗无所失,不可忙忙去斗频。交锋一口停三日,大斗须还隔一旬。不依此法随心好,撞了齐肩必定倾。”随意的背了一小段,我估计这咬文嚼字的定能将祥子唬住。

  祥子眨了眨眼,突然脸上一笑说:“嘿嘿,哥们,你知道这叫什么吗?这叫命中注定啊,咱就是吃这碗饭的。我说我小时候怎么那么喜欢蛐蛐儿呢,原来是为了以后练本领呢?这就叫本能啊,哈哈。”

  听着祥子胡说八道,我也不觉得困了,两人坐车赶去花鸟鱼虫市场,买些东西做点准备。

  不是周末,花鸟鱼虫市场人不是很多,我和祥子避开其他,直奔着蛐蛐儿就过去了。来的路上我跟祥子计划少说,多看,学点知识,以后抓蛐蛐儿的时候准用的着。而我却是想和昨晚书中所学去对照对照,看看书中所言是否为实。中国人相信世界万物皆属五行,而《觅虫传》也将五行和蛐蛐儿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说的玄乎其玄。

  “这虫多少钱拿?”

  “这虫不卖,自己留着玩的,今天出来得时候,媳妇拿错了,给放了进来。”

  “五百怎么样?”

  顺着声音,我和祥子走了过去,张口就是五百,肯定是个好蛐蛐儿。

  卖蛐蛐儿得人是个光头,左手上还纹着条青龙。买蛐蛐儿的人,看样子也就三十不到的样子,估计是个喜欢虫的玩家。现在不少白领加入了玩儿虫的队伍,他们工资高,舍得花钱,渐渐的成了虫市里的主力军。

  “秃子,五百可以了,什么好虫啊,五百还不卖。”对面一个买蛐蛐儿的分明有点眼儿热。

  我看了看秃子,虽然留着光头刺着青,但面相不恶,说道:“大哥,我能看看你这虫吗?”

  “看,但是提前说一声,我这虫不卖,自己留着玩的。”最后一个玩字说的格外得强调。

  刚才出价五百得年轻人,放下蛐蛐儿,又去看别的了。

  慢慢得错开一条缝,深深的吸了一口气,昨天看了一夜的传家古书,有没有用就看现在了。

  看着眼前得蛐蛐儿,全身漆黑,肚白,牙白,头圆项紧,真是个好蛐蛐儿。于此同时脑袋里快速得搜索着昨晚的所学。

  随着思索,我口中不自觉的念道:“黑者须当头似漆,仔细看来无别色。于中牙肚白如银,到作将军为第一”。

  “哎呦,二位小爷,来,屋里请。”秃子突然招呼着我和祥子进入屋内。

  在屋子里坐下,秃子边弄着茶器边说道:“没看出来,二位玩家儿年纪轻轻,却是个行家啊,难得,这祖祖辈辈传下来得东西,懂得人不多了,你刚才那几句话,听得心里都舒服,不像现在这些玩家儿,就知道砸钱,一点涵养都没有。”

  我这可就是一夜的功夫,而且也没全记住,拱拱手说道:“我们俩其实也不懂,算不上玩儿家。我这些也是听我父亲说的,蛐蛐儿不大可这里面玩意儿却真是不少。”

  “你们是拿蛐蛐儿,还是送蛐蛐儿啊?”秃子给我们每人倒了一杯茶说。

  “什么是拿,什么是送啊?”这行话我和祥子还真是听不懂,不耻下问吧。

  “呵呵,看来你们真的不是圈里得啊,可听你刚才那两句,却又头头是道啊,怪啊。”

  “不怪,我父亲常给我讲这蛐蛐儿的事情,刚才我也是蒙上的。”我赶忙给自己解释。

  “你们要是不忙,我就给你们讲讲,咱这北京城玩蛐蛐儿的事。”秃子也是闲来无事,只是秃子这人说话做事一点不想是个恶人,到透着几分文气,不知道为何这种打扮。

  “不忙,您讲。”祥子喝着茶水,好像听书一样的神情。

  “白露、秋分、寒露,是北京人斗蛐蛐儿的高潮期。“勇战三秋”,就指的是这三个节气。

  蛐蛐儿,学名叫蟋蟀,有的文章里叫它鸣蛩,比较普遍的名字是促织。因为一听见蛐蛐儿叫唤就入秋了,天气渐凉,提醒人们该准备冬天的衣服了。故有“促织鸣、懒妇惊”之说。

  不知是谁先发现的,雄性的蛐蛐儿好争斗,斗起来挺好玩儿的,于是就把它们逮回来,令其争斗、观其胜负,以博一乐。据记载,斗蛐蛐儿之戏,始于唐朝天宝年间。南宋权相贾似道,“少时游博无行”,掌权后尤喜促织之戏,写过一部专著:《促织经》。明朝宣德皇帝也爱斗蛐蛐儿,致使一条好蛐蛐儿价至数十金。上有所好,下必甚之。北京人玩蛐蛐儿,大概也始于明朝吧。

  并非所有的北京人都玩蛐蛐儿,玩儿蛐蛐儿的,只是北京人中的“玩家”。

  玩家,外行读作“玩儿家”。听起来,好像“玩儿”是动词,“家”是宾语。好嘛,把“家”给玩儿了,这不成了败家子吗!所以你刚才一声“玩儿家”我就知道你是个外行了,正确的读法是“玩家儿”。“玩”,不带“儿”音。

  玩家儿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逮上一两条蛐蛐儿搁在罐儿里养着,称不上是玩家儿。

  斗架是雄蟋蟀之间的较量。蟋蟀相遇会用触角辨别对方,两雄相遇必然露出两颗大牙,一决高下。而一雄一雌相遇则是另一番情景。两只蟋蟀会柔情蜜意,互表仰慕之情。古时娱乐性的斗蟋蟀,通常是在陶制的或磁制的蛐蛐罐中进行。两雄相遇,一场激战就开始了。首先猛烈振翅鸣叫,一是给自己加油鼓劲,二是要灭灭对手的威风,然后才呲牙咧嘴的开始决斗。头顶,脚踢,卷动着长长的触须,不停地旋转身体,寻找有利位置,勇敢扑杀。几个回合之后,弱者垂头丧气,败下阵去,胜者仰头挺胸,趾高气昂,向主人邀功请赏。

  最善斗的当属蟋蟀科的墨蛉,民间百姓称为黑头将军。不过真正得好蛐蛐儿也不仅如此,多的数不胜数,只是这黑头将军时常可以见到,因此被百姓熟知。”

  我和祥子眨了眨眼,意思是这人不错,可以交个朋友,不妨将咱们要去捉蛐蛐儿的事情告诉他,看看他什么个反应,也许还能帮上忙。

  不愧是从小长大的哥们,一下子就明白了,随即说道:“我们哥俩准备去捉,不,拿蛐蛐儿去,主要是这家里代代都是吃蛐蛐儿这碗饭的,到了我们这一背咱也别丢了,您说是不?”祥子一下就把拿蛐蛐的事情提升了一个高度,变成文化得传承了。

  “是是是,这话有理,我看二位小哥是新手吧,我送你们几十个罐儿,都是老罐儿,省的你们买了,等你们捉到好蛐蛐儿,直接拿来,我高价全收。

  我看了看秃子,心中暗想:“无利不起早啊,估计这秃子自己是不去野外捉蛐蛐儿的,这一倒手不知道赚多少,不过各吃一碗饭,事情也无可厚非。”随即说道:“那就先谢谢了,您说说这什么地方蛐蛐儿好啊?”

  “恩~~~~,这可是不好说,现在送来得蛐蛐儿多是河北和宁津的,哎,现在人懒了,送来得蛐蛐儿多是田里的,好的太少了。”秃子摇了摇头说道。

  其实也不能说是懒了,捉好蛐蛐儿有点像采药,而且比采药更加危险,深山密林,悬崖峭壁不说,药材至少不动,可这蛐蛐儿可是活物,捉起来就更是困难。当然田里的蛐蛐儿自然是好捉,随便躲躲脚都能发现个几只,只是品质好的太少见了。

  拿着秃子送的六十个蛐蛐罐儿回到家里,我和祥子开始商量去的方向。我的意思是不和其他人扎堆,躲开河北和宁津地区,选了几个地方,要不就是太远经费不够,要不就是担心没有好蛐蛐儿,最终定下来去山东泰安的名山泰山试试运气,车费两人来回也就两百,比较好承担。

注:来自网络,待续中……

5#
发表于 2009-2-26 21:09:47 | 只看该作者
[em17]顶!
6#
发表于 2009-2-27 17:51:29 | 只看该作者
等待[em05]

QQ|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国虫网蟋蟀论坛 ( 苏ICP备13046818号  

GMT+8, 2025-5-26 12:40 , Processed in 0.14336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主机支持:安雄科技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