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虫网

 找回密码
 虫友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金砖随想——蒋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1 23:03: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 align=center><FONT size=5><STRONG>金砖随想</STRONG></FONT></P>
<P align=center>——蒋晖 <BR></P>
<P><BR><BR>     <BR>  秦砖汉瓦是今天收藏家珍视的,毕竟年代久远,砖瓦是极其普通的建筑材料,但苏州出产的“金砖”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异类。黄金,这个地球上最稀有的金属,一直以来被当作货币流通,今天,它依然是财富象征。泥土,田间最寻常之物,滋养稼穑,毫不起眼。真正的金砖,世界上最大的聚集之地好像在美国一间大银行的地下室,电视镜头上,黄金砖头如巧克力一样整齐码放着;而苏州城外有一口古老的砖窑,当地窑工将泥土烧制成四四方正的青砖,因为是皇家御用的关系,就被后人叫成了“金砖”,好像今天江浙一带宴席上以特殊口味驰名的某道菜品。故宫金砖产自苏州陆墓御窑。 “金砖”冰冷坚硬,它本来不过是乡野田间的泥土,被一张圣旨催生,金木水火土五行锻炼,铺设在故宫威严的宫殿里,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高贵的一种建筑材料——无数显赫官宦曾浑身战栗跪在它上面匍匐磕头,眼皮都不敢稍微向上嘹一下,天威不测呢,就死死盯着自己膝下的这块砖头。忠臣或者奸臣,奏答失措,都可能被暴怒的皇帝下旨拉出去廷杖,或转眼就在午门砍头,这个世界给他们最后的印象,大约就是这黑青色的方砖,连同它的温度与硬度。<BR><BR>      苏州陆墓御窑的诞生是明朝永乐年间,当初朱棣造反,从北京打到灵璧,再打到南京,再漂亮的一转身,花三年时间建造他心目中的北京皇城,于是,大量建筑材料从全国各地被征集到了他当年的藩邸所在。闲话说,成祖得以登基,很大程度是有一个叫姚广孝的僧人帮助筹划,姚广孝是苏州相城人,而负责设计建造故宫的大匠之一蒯祥也是苏州人。不知道这其中有无某种内在关联,总之不久,相城陆墓地界上就有了一处皇家专用的砖窑。查《明史食货志》,朱元璋建都南京,苏州虽然属于“直隶”,苏州府赋税沉重称天下第一,却并没有这项烧造皇差的“光荣任务”。史称:<BR><BR>  采造之事,累朝侈俭不同。岁造最大者,日织造、日烧造。烧造之事,在外临清砖厂,京师琉璃、黑窑沧厂,皆造砖瓦,以供营缮。嘉靖……时营建最繁,近京及苏州皆有砖厂。<BR><BR>  《大明会典》是明代官修的记载典章制度的史书,始纂于弘治十年三月,经正德时参校后刊行,共一百八十卷。嘉靖时两次增补,万历时又加修订,共有二百二十八卷,洋洋洒洒,都是明朝的文件汇编。其中第一百九十卷《物料》载:<BR><BR>  砖瓦,洪武二十六年定,凡在京营造、合用砖瓦。每岁于聚宝山,买窑烧造。所用芦柴,官为支给。<BR><BR>  当时烧造琉琉砖瓦,采用太平府的琉璃窑,此外的御窑还有黑窑。到了永乐以后,主要是山东的临清窑,烧造产品有城砖,副砖、券砖、斧刃砖、线砖、平身砖、望板砖、方砖,规格大小分二尺、尺七、尺五、尺二,一共四种八号。而明朝苏州窑规定,只烧造二尺、尺七的细料方砖。“由苏州造解”的细料方砖按照当时规矩,“瓮正殿者”,能铺设在皇宫正殿的,在规制上属于最高等级,《大明会典》这本当时的政策文件汇编还规定,凡是建造宫殿,先是主办的太监开出需要砖瓦数目,工部发文件到应天苏州松江各府,派专门官员前往,照例还要委任两个副职,在苏州当地“立窑募夫”。选拔长洲县熟练工匠烧造完毕,专门解送北京。<BR><BR>  如今御窑金砖制作工艺,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老的金砖烧制工艺极为复杂,要经过选泥、练泥、制坯、装窑、烘干、焙烧、害水、出窑等八道工序。明代所著《天工开物》说:<BR><BR>  凡埏泥造砖,亦堀地验辨土色,或蓝、戚白、或红、或黄(闽广多红泥。蓝者名善泥。江浙居多),皆以粘而不散、粉而不沙者为上。汲水滋土,人逐数牛错趾踏成稠泥,然后填满木匡之中,铁线弓戛平其面,而成坯形。<BR><BR>  金砖细腻坚硬,敲之有金玉之声,断之无孔,泥土的质地决定了烧造砖瓦的质量,制成的砖质地密实,泥坯制作今天还依照古法,稠泥纯由人力脚踏。陆墓一带的泥土粘糯柔润,据说含少量铁沙,多胶质,所以烧造金砖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明朝张问之撰写有《造砖图说》一书,更详细记述了陆墓金砖原料环节的制作工艺:<BR><BR>  其土必取城东北陆墓所产乾黄作金银色者,掘而运,运而晒,晒而椎,椎而舂,舂而磨,磨而筛,凡七转而後得土。复澄以三级之池.滤以三重之罗,筑地以晾之,布瓦以唏之。勒以铁弦,蹯以人足,凡六转而后成泥。<BR><BR>  经过这样精细的澄炼过程,每一个土坷拉都当成珍珠一样淘换,直到没有任何杂质,好比名手制作日本寿司,每一颗大米都经过厨师火眼金睛的筛选,绝对不糅沙子。接下来:<BR><BR>  揉以手,承以托板,砑以石轮,椎以木掌,避风避日,置之阴室,而日日轻筑之。阅八月而後成坯。<BR><BR>  八个月才做成泥坯,如同做官窑瓷器,泥坯里的水分是自然阴干的,好比今天做红木家具,原木一定要自然干燥若干时间,否则做成的家具还是可能变形。说到红木家具,曾经有苏州一家著名的红木家具制作工厂介绍,当年,他们加工红木家具,车间多余的木屑都运到了陆墓御窑,因为这种红木屑发热量高,烧出的砖头才结实。而古法是:<BR><BR>  所会其入窑也,防骤火激烈,先以糠草薰一月,乃以片柴烧一月,又以棵柴烧一月,又以松枝柴烧四十日,凡百三十日而後窨水出窑。<BR><BR>  好比金丹炼就,水火相济,这时火候的掌握相当重要。《天工开物》里有一般描写砖窑的情况:<BR><BR>  凡火候少一两,则锈色不光。少三两,则名嫩火砖,本色杂现,他日经霜冒雪,则立成解散,仍还土质。火候多一两,则砖面有裂纹。多三两,则砖形缩小拆裂,屈曲不伸,击之如碎铁然,不适于用。<BR><BR>  这就需要有经验的老师傅来把关,“凡观火候,从窑门透视内壁。土受火精,形神摇荡,若金银熔化之极然。陶长辨之”,“陶长”就是土专家,他们烧的还是一般的城墙上用的大砖,陆墓金砖还要金贵。这样做好的半成品,还需要进一步质量检验,优中选优:<BR><BR>  或三五而选一,或数十而选一。必面背四旁,色尽纯白,无燥纹,无坠角,叩之声震而清者,乃为入格。<BR><BR>  一旦是皇家征用的东西,不求最贵,只求最好,也是不讲究成本的,数十块金砖只选其一,仿佛景德镇的官窑瓷器,烧好了一件其他的都要敲碎。百姓负担可知。而运输也是大问题,古代南北交通,主要靠大运河,永乐年间规定,漕运粮船有顺带运输砖料的义务,如果数量巨大,民船征用在所难免,“运至京师,每漕舫搭四十块,民舟半之”,“又令苏州细料方砖,若是雇船,差官押运到工。雇费,于本府诣解年例军器鱼课银内支用一律照例给票。”当地有望郎君桥,村里妇孺在桥上守望着亲人从北京安全归来。金砖烧好,送到北京,验收合格,大家松一口气,砖上刻着官员匠户的大名,年代、产地、监造者、制造者、规格,意思是一旦不合格就要拿命来抵。而验收合格,官员领赏,窑户免罚,这定单才算了结。<BR><BR>  张问之还算正派。他是嘉靖癸未年的进士,官至工部郎中,嘉靖中,皇帝大肆营建宫殿,专门委派他到苏州负责其事,前后三年多,张问之“亲督金砖五万块于京”,差使办完了,内心却很不安。张问之写作《造砖图说》的目的,是有感于烧制金砖对民间造成危害极大,“其费不赀”,“窑户有不胜其累而自杀者”,希望皇帝了解民间疾苦。根据他的记载,“明永乐中,始造砖于苏州,责其役于长洲窑户六十三家”,永乐年间规模尚有限,六十多户人家而已,到了嘉靖五年,皇帝让工部派出专员,到苏州御窑监督烧造方砖,这个皇差变得格外沉重。嘉靖皇帝崇尚道家,喜欢大造殿宇,劳民伤财,这个时期苏州御窑的烧造任务尤重,因为需要数量巨大,工程又急需,嘉靖三十七年,皇帝更曾下指示,原先每年烧制的“备选副砖、窑户家藏者、首验合式照例给价取用”,一股脑全要了。而这当口,正好是江南沿海遭受倭寇袭扰,苏州老百姓民生潦倒最艰难的时刻。<BR><BR>  皇帝家里搞装修,砖料还是给钱的,名义上是地方官府孝敬皇帝,从政府财务里开支,而且是预付部分银两。在《大明会典》里有帐单,“各省府年例砖料价银共二万四千两”,其中,苏州府因为有陆墓御窑,也有每年九百两的负担。不过,这是九牛一毛,摆摆样子而已。明朝时,一两白银按照米价,大约相当今天六百多元人民币,900两银子不过50多万,看来不贵,总价不过一部今天高档汽车而已。再分摊到每块金砖,就拿御窑最鼎盛时期的“三年造五万块”计算,一年要造一万六千多块,一块造价才30元人民币——不妨换个算法:<BR><BR>  《大清会典事例》载,顺治年间二尺金砖价值每块工料银就是五钱八分八毫,折合当时银价物价,大约相当今天的200元左右,这还不包括为了这一块砖,需要另外烧制数量不等的备用副砖,加上以后的运输脚力,高昂的安装费用——清代官书《工程做法》就规定,砍磨二尺金砖,以使墁后表面严丝合缝“磨砖对缝”,每一工只能砍三块。墁地时分抄平,铺泥、弹线、试铺,墁好刮平,再浸以生桐油,严丝合缝、水准如镜,才算大功完成。这样严格的操作流程下,瓦工一人、壮工二人,每天只能墁五块金砖。<BR><BR>  如此下来,一块金砖最终完成自己的使命,计算前后费用开销,不下千元大约还是客气的说法,名副其实,这是金子做的砖了。清朝的金砖烧造工艺不如明朝讲究,但越造越大,有了二尺二的大规格,前后朝代虽然有差别,但朝廷盘剥百姓,是一定的。<BR><BR>  陆墓御窑烧造的虽然是皇家用品,但砖瓦到底是寻常物品,不似景德镇的官窑,今天随便拿一件东西上拍卖行,都是百万身价,是艺术品。关于这砖窑的记载,翻看苏州历代地方志,都很少提及,似乎是很不好意思多宣传的样子,有也是寥寥数语,如明朝王鏊《正德姑苏志》:“窑砖出齐门外六里陆墓镇,坚细异他处。工部兴作,多于此烧造。”口气就是介绍一家部属企业,同治《苏州府志》:“在齐门外六里,因陆宣公墓为名,居民多造窑。”《吴门补乘》说:“陆墓窑户如鳞,凿土烧砖,终岁不绝。”如此而已,就连民国时期的《相城小志》,也没有更多的记述。因为是大规模制作的东西,规格严谨,意义重大,动不动要犯忌讳,大家做的时候脑袋别在腰上,只求无过哪敢争功,更不用说有什么创作的余地,出来的东西就显得老实,当然,也可以叫大气。今天,这些古老的金砖成了收藏家的目标,但一般也只做厅堂庭院的摆设,新潮的,配上点时尚元素玻璃钢材,做个茶几什么的。<BR><BR></P>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QQ|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国虫网蟋蟀论坛 ( 苏ICP备13046818号  

GMT+8, 2025-7-8 13:17 , Processed in 0.12324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主机支持:安雄科技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