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虫网

 找回密码
 虫友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谈谈我对虫色的一点浅浮的理解

[复制链接]
26#
发表于 2008-6-29 11:20:18 | 只看该作者

承教授所言,惟颜色区分,实不具操作性,非误,赞同。

然,中华文字博大,赋予色之广垠内涵、外延,植深民众之心矣。吾辈作为蟋蟀文化传承者,“扬”与“弃”应持辩证唯物观点待之,非以人之意识相移。

察惟色字尾,四字成语:

黯然失色、勃然变色、不动声色、不露声色、菜蔬之色、察言观色、

沉湎酒色、承颜候色、齿牙春色、怛然失色、大惊失色、大有起色、

箪豆见色、当行出色、得意之色、忿然作色、怫然作色、毫无逊色、

和颜悦色、湖光山色、绘声绘色、疾言遽色、疾言厉色、假以辞色、

鉴貌辨色、见貌辨色、江天一色、惊愕失色、惊恐失色、满园春色、

面不改色、面如土色、面无人色、目迷五色、怒形于色、平分秋色、

巧言令色、室怒市色、水天一色、天香国色、五光十色、五颜六色、

喜形于色、相形失色、形形色色、盱衡厉色、义形于色、有声有色、

正言厉色、正颜厉色。

部位生发特征通俗易懂,清澈见底,乃客观实在。色,作为蟋蟀组成部分,虚幻迷离,何尝不是客观存在,勿因悟限,而言“弃”,更勿言色无用矣。二者皆为蟋蟀组成部分,何来孰优孰劣?二者(何止二者)皆承载相同或不同外在因素信息耳!锱铢必较,实非可取也。

北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古人尚且如此,吾辈岂不汗颜。

观苍山,或领悟苍;

识彩虹,或窥知光;

视下图,或另有感悟。

即称谓蟋蟀文化,何不以文化视角视之。打斗、输赢,诚乃蟋蟀文化一隅。

27#
发表于 2008-6-29 11:43:32 | 只看该作者
一氓兄,图片看来要上传,因QQ空间防盗链所致![em27]
28#
发表于 2008-6-29 11:57:01 | 只看该作者

古人谈色是结合阴阳五行来谈的,只要结合阴阳五行,识色就具有很好的可操做性.

现代人谈色只看青,黄,紫.不知色与阴阳五行内在的联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其结果可操做性差是必然的.


29#
发表于 2008-6-29 13:47:09 | 只看该作者
有道理,学习中![em17][em17][em17][em27][em27][em27]
30#
发表于 2008-6-29 20:23:34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乌云在2008-6-28 19:31:47的发言:

李老师的虚无观点实在是不敢苟同啊

[em17][em17][em27][em27]

31#
发表于 2008-6-29 20:26:21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一氓在2008-6-29 11:20:18的发言:

承教授所言,惟颜色区分,实不具操作性,非误,赞同。

然,中华文字博大,赋予色之广垠内涵、外延,植深民众之心矣。吾辈作为蟋蟀文化传承者,“扬”与“弃”应持辩证唯物观点待之,非以人之意识相移。

察惟色字尾,四字成语:

黯然失色、勃然变色、不动声色、不露声色、菜蔬之色、察言观色、

沉湎酒色、承颜候色、齿牙春色、怛然失色、大惊失色、大有起色、

箪豆见色、当行出色、得意之色、忿然作色、怫然作色、毫无逊色、

和颜悦色、湖光山色、绘声绘色、疾言遽色、疾言厉色、假以辞色、

鉴貌辨色、见貌辨色、江天一色、惊愕失色、惊恐失色、满园春色、

面不改色、面如土色、面无人色、目迷五色、怒形于色、平分秋色、

巧言令色、室怒市色、水天一色、天香国色、五光十色、五颜六色、

喜形于色、相形失色、形形色色、盱衡厉色、义形于色、有声有色、

正言厉色、正颜厉色。

部位生发特征通俗易懂,清澈见底,乃客观实在。色,作为蟋蟀组成部分,虚幻迷离,何尝不是客观存在,勿因悟限,而言“弃”,更勿言色无用矣。二者皆为蟋蟀组成部分,何来孰优孰劣?二者(何止二者)皆承载相同或不同外在因素信息耳!锱铢必较,实非可取也。

北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古人尚且如此,吾辈岂不汗颜。

观苍山,或领悟苍;

识彩虹,或窥知光;

视下图,或另有感悟。

即称谓蟋蟀文化,何不以文化视角视之。打斗、输赢,诚乃蟋蟀文化一隅。


[em17][em17][em17][em27][em27][em27]

32#
发表于 2008-6-29 20:27:09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后半闲堂秋粮在2008-6-29 19:37:28的发言:

否定传统那必须有高人一筹的表现,要有实践证明。要拿出战绩来。刚有一点想法就轻言跨越先辈这妥吗?绘画大师吴冠忠提出笔墨等于零,他用自巳的实践证明了他的独特技法,并得到全世界的赞舆。本人用尽全力也无法感知你是如何跨越先辈的。清你放心我们不会养一群蜈蚣等它变蟋蟀的,我们会分析。

我也曾想过用光学仪器选虫,用断水断食选虫,但只是一些想法而已。


[em17][em17][em17][em27][em27][em27]

33#
发表于 2008-6-29 20:34:25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李世均在2008-6-29 19:59:02的发言:

《传统虫色论不具可操作性》(详见拙作《中华斗蟋鉴赏》)

我己写了好几页。虫色可操作的例子一个也没见。


你没有可炒作的虫色例子就能说明虫色无用吗?有朋友说,如果按你的五十不选的方法选虫,一秋可能一个虫也选不到。这样既害了广大的农民弟兄,又使得我们无虫可玩,让你一个人玩了算了。你就变成真正的权威了,你就开心了吧。

34#
发表于 2008-6-30 00:54:05 | 只看该作者
一是色二是是相,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35#
 楼主| 发表于 2008-6-30 08:52:22 | 只看该作者

以下引用一氓老师的发言:

部位生发特征通俗易懂,清澈见底,乃客观实在。色,作为蟋蟀组成部分,虚幻迷离,何尝不是客观存在,勿因悟限,而言“弃”,更勿言色无用矣。二者皆为蟋蟀组成部分,何来孰优孰劣?二者(何止二者)皆承载相同或不同外在因素信息耳!锱铢必较,实非可取也。

[em17][em17][em17][em27][em27][em27]
36#
 楼主| 发表于 2008-6-30 08:54:28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后半闲堂秋粮在2008-6-29 19:37:28的发言:

否定传统那必须有高人一筹的表现,要有实践证明。要拿出战绩来。刚有一点想法就轻言跨越先辈这妥吗?绘画大师吴冠忠提出笔墨等于零,他用自巳的实践证明了他的独特技法,并得到全世界的赞舆。本人用尽全力也无法感知你是如何跨越先辈的。清你放心我们不会养一群蜈蚣等它变蟋蟀的,我们会分析。

我也曾想过用光学仪器选虫,用断水断食选虫,但只是一些想法而已。


[em17][em17][em17]

37#
 楼主| 发表于 2008-6-30 08:56:16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乌云在2008-6-28 19:31:47的发言:

李老师的虚无观点实在是不敢苟同啊

[em17][em17][em17]

38#
发表于 2008-7-12 12:45:2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赤足红旗在2008-6-28 12:50:24的发言:

古人云:把色放在首位,可以看出色的重要性!

我一直是这样执着的,从未丝毫的否定过,与虫友交流时,我也是认为最高级乃色也!

但色如何去分辨或是如何正确的去掌握?色色相近,色色相克,如何去研究,最高级与最低级如何去统一,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没有统一的标准,再加上个人对色的认知不一,这就是我们对色有着很大程度上的误区或是不解!

相反,抛开色论,通过相形,大家掌握起来较为直观或是容易,也可以说,相形相对来说较为容易被大家接受或是掌握(包括所谓的暗门),但这是不是真正意义上就不论色了,我想明白人都知道:非也,道同路不同而已,有其一必有其二之云,或二者必居其一之理!

个人的看法,见笑!

[em27][em27][em27]

实话

[em38]
头像被屏蔽
39#
发表于 2008-7-12 14:52:5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40#
发表于 2008-7-12 18:09:03 | 只看该作者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本人是偏重看色的.
41#
发表于 2008-7-13 09:28:4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一氓在2008-6-29 11:20:18的发言:

承教授所言,惟颜色区分,实不具操作性,非误,赞同。

然,中华文字博大,赋予色之广垠内涵、外延,植深民众之心矣。吾辈作为蟋蟀文化传承者,“扬”与“弃”应持辩证唯物观点待之,非以人之意识相移。

察惟色字尾,四字成语:

黯然失色、勃然变色、不动声色、不露声色、菜蔬之色、察言观色、

沉湎酒色、承颜候色、齿牙春色、怛然失色、大惊失色、大有起色、

箪豆见色、当行出色、得意之色、忿然作色、怫然作色、毫无逊色、

和颜悦色、湖光山色、绘声绘色、疾言遽色、疾言厉色、假以辞色、

鉴貌辨色、见貌辨色、江天一色、惊愕失色、惊恐失色、满园春色、

面不改色、面如土色、面无人色、目迷五色、怒形于色、平分秋色、

巧言令色、室怒市色、水天一色、天香国色、五光十色、五颜六色、

喜形于色、相形失色、形形色色、盱衡厉色、义形于色、有声有色、

正言厉色、正颜厉色。

部位生发特征通俗易懂,清澈见底,乃客观实在。色,作为蟋蟀组成部分,虚幻迷离,何尝不是客观存在,勿因悟限,而言“弃”,更勿言色无用矣。二者皆为蟋蟀组成部分,何来孰优孰劣?二者(何止二者)皆承载相同或不同外在因素信息耳!锱铢必较,实非可取也。

北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古人尚且如此,吾辈岂不汗颜。

观苍山,或领悟苍;

识彩虹,或窥知光;

视下图,或另有感悟。

即称谓蟋蟀文化,何不以文化视角视之。打斗、输赢,诚乃蟋蟀文化一隅。


妙!

原来色主神啊!

[em01][em01]
42#
发表于 2008-7-13 21:25:32 | 只看该作者
看不懂色的人 才说色没有用 靠形能出将军吗
43#
发表于 2008-7-13 21:50:06 | 只看该作者
看看历年的将军,可有无色无相者?且色居首。教授会选一条杂色虫比赛吗?由此来看,话语底气尤不足也。另外,如不选色,选什么?头大牙大小孩子都会看,教授不会说选这个吧!!!
44#
发表于 2008-7-13 23:00:19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李世均在2008-6-28 13:21:57的发言:

《传统虫色论不具可操作性》(详见拙作《中华斗蟋鉴赏》)

我们现在强调的‘色’,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更无法用文字写出。这里就产生一个问题:我们怎么传承?这门学科如何发展?(暂且不否定这个‘色’管不管用),举例来讲:我是一个诚心诚意的学生,你作为老师怎么教我?你要我慢慢自己啄磨?

老祖宗是八百多年前了,社会发展到今天,什么都在发展,怎么虫经会一直不发展,老传统一直管用?这么简单的道理就转不过弯来。

就拿虫色来讲,举一个具体例子出来,让我们学习学习,让网上众虫友看看究竟管不管用!我的观点是很明确的:《传统虫色论不具可操作性》。

李兄好:

关于虫色怎么看,我以前也有过疑问,也有无所侍从的感觉;现在也看不好,但有了些感觉;

举一个亲身体会,我八岁习武,套路纯熟,十八与人较技,不敌;随拜师入大成门学技,初学,师曰:站桩,以意求力,三月无所获,师又曰:意气力三合,方可;半载内未习虎虎生风之套路,反而力大于前倍余,再与以前较技者放对,如成人欺顽童一般,顿悟!!!

45#
发表于 2008-7-13 23:21:45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赵王在燕京在2008-7-13 23:00:19的发言:

李兄好:

关于虫色怎么看,我以前也有过疑问,也有无所侍从的感觉;现在也看不好,但有了些感觉;

举一个亲身体会,我八岁习武,套路纯熟,十八与人较技,不敌;随拜师入大成门学技,初学,师曰:站桩,以意求力,三月无所获,师又曰:意气力三合,方可;半载内未习虎虎生风之套路,反而力大于前倍余,再与以前较技者放对,如成人欺顽童一般,顿悟!!!

老赵真是练家子嘛!

[em17]
46#
发表于 2008-7-14 09:33:24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秋高气爽在2008-7-13 23:21:45的发言:

老赵真是练家子嘛!

[em17]

那里那里,只是喜欢活动活动!!

[em10][em10]
47#
 楼主| 发表于 2008-7-15 12:32:58 | 只看该作者

我想请教各位虫友几个问题:

1)虫是否有色?

2)大多数虫是否在变色?

3)目前大多数的虫是否还需要用虫色来命名?

4)如果还是用虫色来命名,则是否还需研究虫色?

48#
发表于 2008-7-16 12:21:23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后半闲堂-宇飞在2008-7-15 12:32:58的发言:

我想请教各位虫友几个问题:

1)虫是否有色?

2)大多数虫是否在变色?

3)目前大多数的虫是否还需要用虫色来命名?

4)如果还是用虫色来命名,则是否还需研究虫色?


虫还是分色的,就像人也有黑人白人,这不会因为时间和环境而改变。

虫色是考虑问题的起点,因为不同的色主不同的虫形,色形不配是不成器的。就像白人比黄种人粗大,骨骼也不同,黑人则有点像猩猩。青虫有青虫最正统的虫形,黄、紫亦然。

所以,楼主说的以虫色命名,就是正确的划分方法。

色正形和,是为贵。但是,虫色杂乱而造成类目多,所以不研究无法学会选择,顶级虫哪里是人人可遇的?

(补充一下:有人说现在蟋蟀的颜色与古时的不同了,衍变了。我认为是这个人读书变呆了,这点时间对于我们大可以忽略不计。至于虫子一身的颜色变化,这不能改变它本来就是条什么虫,除非今天人们定的名称科目自身就有问题。)

49#
发表于 2008-7-16 12:52:45 | 只看该作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
50#
发表于 2008-7-16 16:57:20 | 只看该作者
虫的色老神是相虫的三字诀,色字占先,这个色字包涵了太多的含义,头色,牙色,脸色,项色,翅色,腿色....整体的色,无一不是说明虫本身的特征,天下的虫无一不有色,无一同色.人的认识程度不一,却不能否认虫色的存在,虫色不仅仅是分类的作用,而且是分辨强弱的重要指标.众所周知,不同阶段虫的色也是不尽相同的,一条虫的老嫩就能从虫色的变化中窥见一斑,这是掌握虫斗龄的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有些虫色一身不变这本身就说明是条好虫,虫色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东西,只要你能细细的体察其中的变化,就有收获.

QQ|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国虫网蟋蟀论坛 ( 苏ICP备13046818号  

GMT+8, 2025-5-23 01:40 , Processed in 0.16128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主机支持:安雄科技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