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言惊世骇俗源于严谨治学 李老曾师从万籁鸣、钱家骏、张松林等老一代动画艺术家,历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专业摄影教授,兼动画艺术中心主任。业余潜心研究蟋蟀文化数十载见过各种养虫人虫具和各种斗虫,所读养虫文章无数,他自喻,自己的每一部蟋蟀专著,都近乎有划时代意义……他的“无人识虫”(永远不会有人能识虫)这一惊世骇俗之言,不仅可能敲掉了一帮人的饭碗;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有望拓展中华斗蟋文化之博大精深。 他说,过去斗虫时输了,虫迷们总是归结为自己“对虫谱理解不够”,从未怀疑过问题出在传统虫谱上。李世均是中华虫坛上率先对传统虫经提出置疑的人。他例举,从八百年前南宋贾似道的《促织经》到墨守于“虫色”为主轴的鉴定方法到现代专著,评判一条虫的品种、定命、及至斗性,无一不全盘继承传统,竟无重大突破。特别是对蟋蟀认识的方法上,误导的东西很多。“色不正不选” 是所谓选虫的核心依据,被视为选虫的金科玉律。 在《传统虫色论不具可操作性》一文中,李世均指出,肉眼各人各眼,而虫也不相同,所以以肉眼看虫色,再用某一条蟋蟀理论来绝对确定地分析蟋蟀,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是行不通的。传统虫色论基本不具可操作性。他在上海交通大学给学生们上摄影课,其中《摄影色彩学》是必讲内容。在备课研究中他深知: 1、 人类的眼睛能区分近1000万种颜色(色盲另当别论)。其分辨率视对比而延伸。 2、 通过人眼观察,留在脑海中的颜色己升华为一个概念色,与被观察到的原体颜色相差甚远。 3、 人对颜色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文字记载描述,远不能与眼睛的灵敏度相比。 眼睛是如此的灵敏,大脑是如此的概括,语言与文字又如此的贫乏。 基于上述三项基本特性,李老在《中华斗蟋鉴赏》中写道:“传统的‘色不正不选’‘选虫经’不具可操作性,其实质是错误的。”首次正式向传统“虫经”提出严肃置疑。他将“离经叛道”文章投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童志强社长独具慧眼,在诸多虫文章中将李老作品出版发行。在后来的几年中李老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三度合作,传播了他的蟋蟀新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