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吹铃 于 2020-5-7 23:14 编辑
我对蟋蟀色选的认识 对于怎样看待蟋蟀虫色这个问题,一直不敢轻易触及。前辈、古谱书籍上似乎有结论性的东西,但与现实的结合中,总有偏颇。网上看,亦是疑问多多。有讲看虫认色起,也有讲色是个伪命题;有讲色是种类划分的标准,有讲色是内涵的外部表现,等等。我的解读:以上都是站在各自对蟋蟀认知的基础上表达的认识、观点和经验,只能说是探索,不能说是标准答案。蟋蟀在进化,理论也要调整和完善,一成不变只能使自己越来越感觉别扭,怀疑、糊涂和看不懂。 我对蟋蟀知识理论系统的学习,起步是2000年,在新华书店无意中看到边文华著的几本蟋蟀丛书,开篇就是蟋蟀的分类,以色、形、相来分门别类,叙述特点、长短,顿时觉得神奇。原来蟋蟀知识有这么多门道。随着阅读蟋蟀类书籍的增加和网上学习交流,爱好在不知觉中升华。20年来,收获蛮多。以前写的体会,也得到了朋友们的肯定和指正,十分欣慰。 下面说我对蟋蟀色选的认识,希望能抛砖引玉。 我比较认同的观点,是:蟋蟀的分类,以色、形、相来分门别类,而以色来统领。大家知道,蟋蟀有五色系(实际有六色或说更多),而形、相分类是可以归入色系的。这一点不难理解。蟋蟀在自然界生存繁殖,随意性很大,纯色极少,绝大多数是间杂色;且早秋、中秋、晚秋,虫色始终在变,有的变化小,有的变化很大,甚至会面目全非。因此,每一只蟋蟀从属于哪一个门类,鉴别并不容易。 以色来定虫系的难度,主要在以下几点: 1、标准的不确定性:有的以主色调为准,有的相间色以鸣声来左右,有的多色以主部件(头背等)来考量,如色别明显的各色虫、各色麻头的区分、淡色虫的品种,等等。 2、色准的不确定性:人辩色力的不统一,且没有公认统一的虫色卡。以至于对相色(显色性不强)的虫,各人会形成不同的解读分类。 3、虫定色的逐渐性:早、中、晚虫色始终在变,甚至到死前方显真色。 为什么要区别虫属于那一色系和品种?是因为要了解虫的特点和对照虫谱。这里有前人和自己认准好虫的经验,能避免或减少在选、养、斗中出无用功。所以,选养斗还会坚持以色来作为衡量参考要素之一。 以色来认定虫好坏的操作性 上面讲了,定个色系虫名就已经难了,以色看虫好坏的精准难度就更大了。同样色的虫,去年将军,今年卵泡,累累发生。无数次的失败后的体会,让人直叹无人能识虫。这正是所谓讲色是个伪命题的来源。有时我也会感觉虫越看越糊涂。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没有看到蟋蟀生长过程中内外因造成的虫色上的些许显性表达,因此做不出精准的好虫判断。再则,左右蟋蟀输赢的因素实在多,偶然必然,不胜枚举。也会误读好虫的判断。 这么一讲,以色来定虫的好坏,似乎确实不具备可操作性。不,答案又是否定的!关键是虫色只能作为选虫的要素之一,是重要的一方面,而不是唯一的条件。就如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并举,才能切中病因开出正确处方,缺乏其中任何一项都可能造成误判。当然,如果能通过看虫色,发现其中隐藏的特别可贵的内涵,那就说明你确实是高手!但这样的高手毕竟凤毛麟角,而且还是需要大量的经验积累作为基础。 另外还有一些俗语对看虫色、能识好虫的说法,也反映了部分看虫色的可操作性。如俗语中的百脚蟋、蜒蚰蟋,前者是指类似蜈蚣样头身色,后者类似隐透红的芦花色虫,还有铁蛋子等等,都是可操作性的注解。 总之,大家要明白;虫王历来无复制,好虫年复又重来。千虫千样,就其斗虫来讲,选虫的诸多要素,如各部件、整体、细糯、色配,优点要越多越好,这才是重要的。 这是我对蟋蟀色选的认识。
2020年元月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