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方面,从中国传统的唯心主义世界观来说,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有两方面的(其实这一点很唯物);
太极,是中国人对任何事物看法的总结;气有阴阳之分,气有清浊之分,气有轻重之分。。。等等,但无论分类的标准是什么,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两个对立面的高度结合、统一;
虫,身体各部分色泽分布均匀,说明先天气足,阴阳平衡;
如,重青白牙,黑白分明,阴阳占全,但均为冷色,所以晚斗;真黄血牙,红黄分明,阴阳占全,均为热色,所以早斗;且二者生足,说明阴阳平衡,可进帅才;
红牙青,身色近重青(红牙青不是淡色虫),但浅于重青,阴(冷色)未生足;牙为红牙,阳气生足,冷色热色兼有,所以勇斗三秋,阴气不足,所以不能进冬;但阴阳二色并非如黑与白、红与黄一般为反色,而是色调相反,所以虽阴阳占全而未达到最佳平衡点,所以降等为大将;但因冷色热色占全,所以勇斗三秋为三秋大将;朋友们可以注意一下,古谱中,凡位列三秋大将的,必然是冷色、热色兼有之虫;
实际上,我们可以体会出古谱对于虫级别的一种划分标准:阴阳达到平衡点的,位列元帅;色调为冷色的,晚斗,反之亦然;阴阳二气占全,而未达到平衡点的,降等为将军;冷热占全者,耐寒暑变化,所以勇斗三秋;
至于紫黄、白紫、天蓝青,均为阴阳占全、冷热占全、五行占全,位列虫王,不在一般划分标准之内;换句话说,已经超出正常标准,属于超常了;再,生钨钢牙者,生枯骨白牙者,阴阳二气、冷热二色已达极致,正所谓“阴极生阳、阳极化阴”,不在常规之内,所以诸色均配;另,紫色为阴阳二气合二为一,其中冷色偏多者,晚斗;热色偏多者,早斗;所以有“唯紫夺五行之粹、耐老而运久”一说;另有异虫,与常虫一正一奇,依然为正反两面;然异虫究非得五行之正气所生者,所以有“异不进降”一说;
另有朋友可能会说:白虫也有早斗的,黄虫也有晚斗的;不错,确实;但,凡冷色而早斗者,必浮油光;凡热色而晚斗者,必藏冷光;冷色而带滑色、油光者,精华外露,不能持久;热色而藏冷光者,精华内敛,厚积薄发;只因气有清灵外露者,有厚重内敛者;
太极生两仪,两仪化四象,四象生八卦。。。冷热二色,阴阳二气,其间衍生出无数间色虫,依其所得阴阳二气是否充足、均衡而一一划分等级、决定出斗时间;
所以说,古谱中对于蟋蟀品级的划分,充分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唯心主义思想
第二个方面,从科学的、唯物的角度来分析蟋蟀这种昆虫、这种生物;
任何生物,在从出生到死亡这个过程中,其先天的基因决定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后天因素决定了发展水平;
基因优良、后天环境得天独厚者,发育情况必定优于正常水平;
任何物种中,都有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
强势群体,必然在很多方面优于弱势群体;
这些优点,必然会体现在一些细枝末节的部位;
由此,衍生出生物学中一个比较边缘的学科:全息胚生物学;即从身体的某一个部位,可以体现出整个生物体的生物学特征及生存、生长、发育状况;
比如,虫的头,无论多小,吃饭它够用了;只有在生存环境能够满足甚至超出了它基准的生存需要的时候,才会发育得优于正常标准,如超大、出角等等;而这些优于一般标准的发育状况,已经不是为了满足生存、生长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生育的需要,即在与同类竞争中处于强势地位,尽量多的再消灭竞争对手的同时、吸引尽量多的异性与自己交配,以达到延续自身基因的目的;
由此,优良的强势基因必有超出普遍水准的特征;优异的后天发育必有超出普遍水准的表现;
逆配的级别比较高,是否说明,在虫的基因片段中,存在一种规律,即决定体色的基因越纯正,必然在决定牙色的那个基因片段上有所体现?而这种体现就是逆配呢?即:基因越纯正的虫,身色和牙色越体现为逆配?虫的基因,咱没研究过,只能由已知去推想未知,所以并不具有说服力;
基因说不清楚,那么后天发育呢?优良的基因结合优良的后天发育,必然会体现出,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强势个体具有一些普遍特征,即规律;
举个例子,头、项和肉身的比例,决定了虫子的发力特征;大头大项后身短的虫,牙口不硬的话,去拼盘打肯定是个死;为什么呢?因为大头大项如果发不出强大的牙力,或者牙力与对手相当,它相对比较短的后身决定了在盘打过程中,它做不出灵活的身体动作,因为发力点与力臂没有处于完美、合理的状态;能夹能盘、攻守平衡的蟋蟀,整体比例中,头项与身体的比例是:0.382:0.618,黄金分割的比例;黄金分割适用于各个领域中涉及比例的问题,甚至包括公司人员构成等等无法量化的问题;这说明什么呢?这是一个规律;
是否我们可以这样说:后天发育水平高的个体,身色和牙色逆配,也是一种规律呢?规律,是人通过实践总结出的,它和真理的区别是:真理无例外,规律有例外;所以顺色之虫也有勇斗者,逆配之虫也有卵泡者;
基因及后天因素对于蟋蟀身体各部位的着色,到底有何影响?存在怎样的规律?是个空白,所以只能作出一些推断性的、无确凿证据的、甚至是牵强附会的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