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专杀木马 于 2022-5-15 14:45 编辑
书接前文,上篇说到河南虫的三个特点,那如何来解决这三个问题,从而提高河南虫的出场率、胜率呢。 经过几年来捕捉、饲养河南虫的经验告诉我,因为出土于沙土土质的关系,要想走长路,河南虫就不能像山东虫那样在地里待太久,也就是古谱中一直提到的吸收日月之精华。 为什么?还是因为河南大部分的沙土土质,无时无刻地在抽取蛐蛐本身的水份。刚蜕壳的嫩虫,除极个别蜕完最后一次壳就皮壳特厚、底板又特佳之虫能勉强扛住之外,能有多少条蛐蛐能经得起这样的考验?即使有皮壳特厚、底板特佳的虫能勉强扛住,也是在减缓减分的速度,而不是在对蛐蛐的本身做增分。 那么河南虫要想出将、出大将、出常路大将、甚至出虫王,人为干预的越早,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怎么理解?很容易理解,就是要刚出土的河南蛐蛐,地老的一概不要! 颠覆性的理解吧?确实,很多老法师要跳脚,要指着我鼻子骂了。 不避讳,吸收日月之精华,纳取天地之灵气观点没错。错就错在三十年前,甚至更早的老法师们没玩过沙土地里的河南虫。 然后有虫友肯定要问了,“地里一天,盆中三日”,地里吃足地气的蛐蛐肯定比一出土就入盆的蛐蛐要来的老结吧? 在抛开沙土土质不断抽取蛐蛐本身各部位水份的前提下,个人不去否定这种观点。那在河南沙土土质的现实面前,我要把这个盆老和地老的差距给弥补回来,有这个可能吗?如果有,那我该怎么做到呢? 答案是有,并且操作起来并不难。如何操作,总结很简单的四个字:“低温饲养”。 家里养虫的地方有空调,那么在养虫的季节,请把空调打开,设置在24-25度左右。这个时候,你会发现盆的虫基本都是安安静静的在盆里伏着,为什么?舒服! 回忆一下,我们平时养虫的,不开空调的前提下,温度最高的大中午开盖子,经常见到的现象是不是虫很容易往外蹦、趴在水盂里或者在盆里不断的窜、爬?但是到了午夜,开盖的时候,盆中景往往是虫威风凛凛地立在盆的中央或者安安静静卧在蛉房里休息!为什么?关键的温度适宜了,虫就安静了。 那么这个结论就是适宜的温度下,虫才可以不过度浪费体能,而是安静的在盆里储能。 说到这里朋友们要问了,这跟前面说道的弥补差距有什么关系?有,当然有!蛐蛐只有在不过度消耗体能的情况下,才能不断从食物中储备能量,而不是将食物补充的能量消耗在无谓的运动中。这也就是能量守恒定律! 除此之外,低温饲养还有一个大优势,虫在适宜的温度下,其生理年龄相较于始终处在高温或者温度起伏较大的情况下,能保持更年轻的状态,生理曲线也更长。 这个应该很容易理解吧。无论古谱、新谱中对于养虫的环境,大家的要求都是阳光无法直射、通风处。翻译一下就是不要在高温处养虫;温度起伏较大,就像9月初的宁津,日夜温差达到12度以上,那么此时捕获的蛐蛐都是老油皮,基本上都是无用之辈。 至此其实已经饶了很大一个圈子,但是后面的内容可以划重点了。 因为低温饲养,蛐蛐能在盆中静养,从而不断地从摄取的食物中储能。所以一出土就入盆的河南虫,在整个饲养阶段的生理年龄比普通手法入盆饲养的虫要年轻至少5天左右。 举例:同样是10月1日出斗的蛐蛐,以40天为成熟周期的话,别人普通手法饲养的虫必须是8月20日左右出土的蛐蛐,但低温饲养的一出土就入盆的河南虫则是早了五天,在8月15日左右出土。要知道虫打斗除了上篇中说到的绝对力量之外,还有就是牙齿的硬度。不要小看这5天的时间差,牙齿多灌浆5天时间的概念就是很有可能从木棍变铁棍的飞跃。特别是对大牙的蛐蛐来说,牙齿因为大的原因,灌浆本来就比小牙的蛐蛐来得慢,多给它5天时间来灌浆,那么出现翻车的几率就会变得更小! 嗯,低温饲养的明显优势,我想已经阐述的很清楚了。那么对于河南虫,低温饲养有没有弊端呢? 答案一样是有。那么在下文中我再为大家阐述低温饲养河南虫的弊端与如何克服这些弊端,并让其变为优势,谢谢大家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