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虫网

 找回密码
 虫友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209|回复: 10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2022年收虫花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9-29 12:00: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蟋蟀情 于 2022-9-30 11:12 编辑

2022年收虫花絮

        2022年连续的高温,整个上海处于史无前例的热浪以及令人谈虎色变的疫情包围之中,然而虫季还是如期而至。夜晚,窗外小虫的鸣叫声又激起了前往宁津的想法。

        早在8月初,宁津的几位农户朋友就打电话来询问上海的疫情情况以及下不下去收虫。而我因工作、疫情等关系,再加上家里领导反复提醒:“现在年纪大了,要悠着点了”,“收虫方式要调整下,请农户把虫送上来,又不差钱”……一时间,还真定夺不了。

        最终在对虫的喜欢和对收虫过程的享受,以及在“如果一个人一旦放弃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的话,那将是人生最大的悲哀”的信念和理由下,领导还是发出了通行证。

        一行四人,一辆SUV,在G2京沪高速上飞驰,下午近5点顺利到达宁津金帝酒店。

        次日在酒店用了早餐,便直奔农户家中而去。

       几个装满了小罐的周转箱按不同的价格放在不同的地方,总共有一千二百多只。空调、虫桌、照明、茶水一应俱全,早已准备妥当,地上还堆放了几十个竹管筒,都是昨天夜里捉的蛐蛐。现在捉虫前半夜诱捕,下半夜听叫,产量还是很高的。

       一番寒暄后,便坐定挑选起虫来,按以往看虫规矩,从比较好的虫开始看,然后看好的,最后看精品,差的原则上就不看了,这部分数量最多。

       说起来也怪,人这东西一生就处在矛盾之中,我在收虫标准以及时间这个问题上反反复复地纠结过,比如因内压而形成的早秋收虫以骨相为主还是以色(结构色不是色素色)为主。以形为主要标准,依据是什么,存在哪些问题。同样,以色为主要标准,依据是什么,存在哪些问题。收虫哪一时段最好,为什么。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的总结,逐渐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玩虫的形式,是竞技还是友谊。

       第二、玩虫的投入,是专项投入还是日常生活内支出。

        第三、玩虫的水平,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

       首先我们来讨论玩虫的形式,如果是参与竞技的,那么我们知道出场的虫的虫种纯度,虫的结构色(外骨骼的坚硬度)等参数已经从选虫的重要参数变成为最基本的必要条件,就比如要证明你是一个男人,那么你必须具有长胡子的特征,但是长胡子的不一定就是好男人。虫也一样,一条具有纯种特征以及良好结构色的虫,只能说明它仅仅是一条受口性良好的虫,而不能因此断定它是一条能吃上风的好虫。斗虫是一种互相搏击的竞技运动,因此虫的发口速度、力量(涉及肌肉是否发达)以及齿芒的坚硬程度(涉及外骨骼是否坚硬)成了决定胜负的关键参数和条件。而能明确表明虫发口速度、力量以及齿芒粗大的物理特征,例如牙大而根粗,头大而形绽,项长而鼓厚,腿长而粗圆等虫的骨相都是竞技型早秋收虫的依据,因此挑虫首先看骨相,其次看结构色,实践和理论都告诉我们,在竞技场里,小头小牙打败大头大牙以及平色平相打败报名报品的概率是很低的。

       问题是参加竞技或有专项投入的玩家中能在早秋看懂结构色,并能区分遗传和内压形成的头大和绽,项粗和鼓,牙大和根粗,腿长和圆的关系的毕竟还是少数,所以出将率很低。

       综上所述,凡参与竞技的,有专项投入的,以及有专业水平的玩家,早秋选虫方式应以骨相为主,结构色为辅,宁缺毋滥,不然不仅花了很多资金,最后还是下风多一只,玩得灰头土脸,草草收场。对于参与友谊的,靠省钱买虫的,以及虫技不精的玩家,早秋选虫方式还是以相结构色为主,选一些看上去毛乎乎的虫回家养养,现在的蛐蛐市场已经很成熟了,想捡漏非常困难,所以定位一定要正确。

       在去产地收虫的前些年间,经常会遇到一些老的相熟农户,他们往往都会问到,在20多年前虫子那么便宜,你上千元的蛐蛐都随便买的,一个虫季要买几万元的虫,现在蛐蛐那么贵了,你怎么反而超过100元的虫子就不看了呢?是什么道理呢?按道理说,所有喜欢蛐蛐的人,好虫见了就不肯放,特别是在养的过程中每天欣赏好虫所独有的虫姿虫态的感觉是一般的人根本不能体会到的,最后在竞斗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将军骁勇善战,过关斩将,每每上风多一只,感觉自己技高一筹,很有面子。

       随着实践的积累和对虫的深入研究,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因素改观了我玩虫的理念。首先是虫道的规矩坏了,市场上人工干预虫泛滥,防不胜防。竞技场里诈骗、黑幕重重,令人望而生畏,根本不能体现竞技的水平。其次,虫理博大精深,因其研究样本是动态的,而且每年研究的样本太小,而形成瓶颈,这瓶颈从根本上阻止了对虫的深入研究,所以从古至今,对虫理的研究没有突破性的发展,基本停留在一些感性的认识和通过比较法的定性分析层面。这就意味着所有自以为技高一筹者都处于五十步笑百步的状态。最后的一个因素是明白了玩虫是一种消费,消费就要讲究性价比,讲究消费理念和目的。我们花钱买虫就是通过玩虫来满足我们的需要,带来好心情和幸福的生活,而任何消费活动因攀比、炫耀或荣誉而演变成资金的比拼,那么由于这种超出实际和必需所形成的浪费性、奢侈性和铺张性是一种价值观念的扭曲,因此任何伴随着有情绪的比较,都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极端的自我肯定,直至沉溺其中无法自拔而被社会淘汰。

       最近这几年,随着精力和体力的下降,以及在收虫的水平方面有所提高,在收虫的方式和方法上也相应地作了一些调整,即在消费总价不变的情况下,提高虫的单价,减少收虫的数量,我大概的评估了一下,目前如果能出到单价500元的话,那么这个虫就可以看看了,在圈子里上风也是上风多一只,厘码可以在30点到40点之间。基本构架整棚虫不超过40只,其中500元一只,10只;200元一只,10只;50元及以下20只,最小不小于20点,准备报废10只,出斗30只。总费用不超过一万元,收虫周期不超过一周,斗虫不超过二场。

      在收虫的时间问题上,因每个玩家的习惯不同而不同,有许多玩家在8月初立秋开始即大量收虫,喜欢玩早虫。有的在处暑前七后八期间大量收虫,有的更是从7月底一只收到9月上旬。至于头茬皮、二茬皮还是三茬皮哪个出将率高,自各有说法。我由于收到师父影响,从不养早虫,师父说:老谱为啥说虫早秋斗老呢,主要是早秋虫出将率低,不值得花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只有中、晚秋虫能体现侬的眼光和养功。每年处暑开始养虫,最早十一开毛,大多数要到寒露、降边开口,此时的虫绝大部分已养足,虫的发口、受口程度均已达到最佳值,如果出斗的话,在同等品级条件下,上风自然多一只。

       李哥病倒那一年,他住在牟庄农户家,和大户们一起拼刺刀,花了很大的精力和财力收了100多条虫,回沪后不多日就进了医院ICU,一棚虫也被周边几个朋友拿走了,到了九月二十几日,那几个朋友来电说李哥的虫不行,几乎全都不出,不知道我收的虫情况怎样。我知道他们缺乏虫产地的地理知识,虫斗早了,牟庄、铁庄都紧邻河北景县,景县虫晚斗也是有名的,和宁津其他的地方差异是很大的。

        到了十月一日,朋友们一起会虫,我在铁庄5元、10元,最高不超过100元扫大街扫来的虫上风率达到70%左右,这年,进降那天,应好友刘律师邀请,我和阿兴携带了50条虫(各25条,阿兴的虫全部是我送给他的),去他专门从日本回来玩虫的朋友家去斗着玩,结果和这一棚花了十万元收的虫斗成25比25平手,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并不是我识虫、养虫知识比别人高多少,而是我收虫的时段和出斗的时段掌握比他好而已,这朋友从8月初开始先宁津后宁阳,一直收到九月初回沪,早收的虫到霜降已离土八十多天了,百日虫已到期,如何还斗得。晚收得虫由于离土晚,环境差,缺少一个关键的盆长环节,缺乏强壮的体魄和应有的耐力,2条好虫相逢,是没一口胜的,必是盘肠大战,这时就分出差异来了,盆长好体力好的就不易出现喘肚、开飞机等状态,上风就会多一只;反之,缺少盆长环节的虫在关键时刻就顶不住,下风多一只。而我们的一棚虫全部是处暑左右出土和离土的,故在出斗期间的问题上就比较容易控制了,大周期是在盆中养足45天,然后再根据饲养过程中虫的重量变化、蛉性情况、色素色和结构色的变化等等物理特征,再细分确定具体的出斗时间。

        通过以上二个亲历的例子可以看到,对一些似乎大家都知道的东西,只要进入更深的一个层次去思考和研究,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突破。

       从宏观角度来说,五十步笑一百步因为都是逃跑的原因,所以性质是一样的,但从客观上来讲,五十步和一百步有着一倍的差异,从量的角度来讲,这是很大的一个值,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所以研究以下很有必要。大家都知道,虫理中的出斗期是重中之重,也是最难以掌握的,主要问题出在我们不知道这虫是什么时候出土(蜕变)的,又是什么时候离土(被逮)的,而在罐中又被养了多少时间,这一切都是未知数,严重地影响了出斗期的确认。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收虫只看品级,根本不考虑出土、离土问题,完全按照谱上说的以及师父教的去做,判断虫的出斗期完全靠经验,看神态、看步子、看铺身、看结构色等只能意会而不能表达的一些物理现象,绝大部分虫友都很难弄懂。还有一棚虫中,早、中、晚虫都有,还要分别落雌、喂不同的食,把人累的够呛,烦的要命,但又奈何不得。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努力,收一批差不多时间出土的虫,这样养虫就会变得简单。统一收虫,统一喂食,统一落雌,统一出斗。

       问题已经很明确地放在我们面前,我们还是通过问题拆分法,把虫的成长变化过程拆分到足够细的程度,然后再一一分析,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下来我们先来看一下虫从蜕变到老去背板、腹板及脂肪带变化的全过程。

       我们通过大量的观察可以看到,虫在蜕变成虫前,它需要超大量地进食,为其蜕变成虫储备大量的各种营养物质,这时若虫外形是头项小,腹部特别大,整体呈黑色;蜕变成虫后,头、项部变大,腹部变化成小于头项部,这时虫的腹板和脂肪带都是白色的,随着虫的吃食、虫的腹板和脂肪带开始变色,腹板变成起光的淡黄。而脂肪带的颜色也变黄但淡于腹板色,并在背板和腹板之间变宽,此时的脂肪带因色淡而薄,因此腹部内的胃、肠、心脏等器官的颜色会透现出来,看上去的视觉效果是东一块西一块不均匀的黑斑块,我称之为草肚皮(在以前的文章中发过照片)。随着时间的推移,脂肪带会变宽和增厚,这些黑斑块便会消失,这时的脂肪带色也因虫的生存环境不同而不同,如果虫是罐蜕的(秧子虫),此时的脂肪带是乳白色的,如果是在农田里没有离土的,此时的脂肪带色会变得和腹板一样黄,如果虫是已离土入盆,由于营养好,此时的脂肪带是哑光白,腹板是带光的黄色。再过一段时间,虫进入壮年期,此时的脂肪带呈黄色且微皱,腹板色深于脂肪带且更亮。虫进入老年期,其脂肪带呈暗黄形皱而变窄,腹板色同脂肪带且光泽褪尽,如背板和腹板相合,脂肪带消失,虫将死。

       通过对虫蜕变过程中对脂肪带以及腹板的色和形观察,我们发现很显著的特征,即虫在出土的最初5~6天中,它的脂肪带内呈现一块块的黑斑,那么只要根据这个特征,再推算出这虫的出斗期,那么事情就会变容易了。

       今年在农户家,看到了一只很漂亮的红牙黄虫,看了下肚腹,明知已经老了,但还是抱着侥幸的心里买了回来,结果回家二个星期虫已收身打包,十一只能给大家看看了(附图一)。还有一只紫虫,紫虫是我最喜欢的,因为要点价,所以也仔细看了以下肚腹,发现腹板较窄,不够宽,将来盆长较差,派不了用场,最终还是被皮色征服了,结果,收来什么份量,现在还是什么份量,基本报废。

       去了几户农户后,剩下的几天都在铁庄,今年的铁庄好凄凉,卖虫的由于虫不好逮,该干嘛的都去干嘛了,剩余的一些老头老太小孩,每天就在田边洒些食,只要是蛐蛐都一网打尽,虫越来越小,但价格却越开越高,今年5元的是没有了,最少的十元,因为今年收虫数量少,所以我尽量掌握在30元至100元之间,品质提高些。

       买虫的也是小猫二、三只,往年躺在椅子里等虫的上海人不见了,有几个虫贩在努力觅虫,其余都是北京和天津的虫友,操着一口好听的北方话,边聊边收虫。

      我从去年开始已不扫大街了,租个桌子,放慢节奏,笃悠悠地收虫,来虫不拒,老少无欺,只要相中,给价20元,实付30元,都是老熟人,多给个十元,我也穷不了,她们也富不了,就图个高兴。一时间桌前挤满了人,于是把老乡们组织起来,排在第一名的先把筐里所有的罐放在桌上,由第二名负责解皮筋并放在我前面,我看完,相不中的交给第一名,由她负责扣皮筋放进筐里,在看的过程中,若有虫逃走,不管大小,一律赔偿10元,有讨价还价的一律不要,拿走。有好虫的,卖大价的必须事先说明并报价,当个案处理。就这样一个接着一个,别的桌子收虫人坐等着,我却一条又一条地收入筐中。

       我始终相信任何的成功都在于付出,就收虫来说,即使你有眼光,你躺在椅子里,好虫会自己来找你吗,那肯定是不会的,既然不会,那么好眼光又有什么用呢?人要勤奋要吃苦,虫这东西一定要从数量中求质量,因为虫具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而且是动态。

       时间很快过去了,10点30分左右,大嫂大姐们都要回家烧饭了,这时筐里已经二十多条虫入账了,而同去的陈总他们说没有看到东西。

       回酒店用完餐,给虫喂了饭,午休。午休完理虫写档案,陈总他们下午继续操练。

      第二天,刚看完一筐虫,相中二条虫,我给100元钱,大妈不肯,一定要200元钱。旁边桌来了一老一少,老的比我年龄稍小,少的约30多岁,坐定,老的开了一嗓:“来,看虫了,有好虫拿过来。”在我这边排队的大妈有几个换方向了,那老者似乎很有钱,大妈们要价一百二百的,他也不怎么还价,只管吩咐小伙子付钱,那小伙手上拿着二万元钱,票面100元的一叠,票面10元的一叠,用皮筋把二叠捆在一起,这样付钱挺方便的。如果是付200元,就在100票面抽二张,如果是付80元,那么就把它反过来抽8张10元票面。一下我这边的卖虫人都到他那里去了,结果那二条虫卖了800元,大妈一脸的高兴,悄悄告诉我说,那老头不识虫,今儿买亏了。

       大妈大姐们都笑眯眯的兴高采烈地回家烧饭去了,可我心里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一上午只收了一条虫。

       第三天,我刚坐下,那老者带了小伙也到了,小伙边从筐里往桌上放东西,边和老者说,前天花了三万,昨天又花了二万,都是些没用的小东西,今天一定要少买些了。那些大妈大嫂见老者来了,便一窝蜂地拥了上去,那老者连忙推脱“不看了,不看了”,“要大的,要大的”,样子很滑稽。

       我估计那老者是在太阳光下看的虫,眼睛出乱花了,只只是大虫。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要回沪了,今年收虫共110只,总费用1万元,时间一星期。

       回沪后,送朋友70只,自己留了40只。

       养了一星期后拍了一些照片,看了一下,虫的干老度还是满到位的,总体品相还可以,有5~6条虫比较出挑,可以玩玩的。

        今年犯了二个低级错误,每年虫刚入盆时,不免会多看几眼,特别是品相可以的虫更是天天必看,其中一条牙特好,忍不住用草扫了下,没想到这虫性甚烈,草一打牙,便张着牙直往前冲,狠狠地一口咬住枯竹铃房,瞬间,一根须从须珠段爆断,那个悔啊……

        第二件是有一条深色红牙青性烈,喂食时经常开盆就跳。一天晚上刚一开盆盖,只见一道黑影从盆中蹿出,感觉虫跳在左肩,我反应极快,随手一把抓住,放到盆中,下去的先是一条大腿,随后是肠子外露的虫,我猛地一掌拍在自己的大腿上,痛,但没掉下来。我突然清楚地想起前几天刚过完70岁生日,不然我一直糊里糊涂,以为自己20岁。

       最后还是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愉快,全家幸福。



——蟋蟀情——
2022年9月28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虫友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2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22-9-29 12:06:06 | 只看该作者
哇塞 苦等邵老师终于来了
3#
发表于 2022-9-29 12:23:38 | 只看该作者
先顶再看
头像被屏蔽
4#
发表于 2022-9-29 12:39:1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5#
发表于 2022-9-29 12:42:57 | 只看该作者
好虫好文章

点评

老师辛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10-9 12:04
6#
发表于 2022-9-29 12:44:30 |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22-9-29 13:19:01 | 只看该作者
二项里面出将军,好虫不少,图一之虫上上品。
8#
发表于 2022-9-29 13:23:00 |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22-9-29 14:00:30 | 只看该作者
老先生每年都有佳作,我去年入门就是看老先生的文章开始的
10#
发表于 2022-9-29 14:03:27 |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22-9-29 14:21:48 |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22-9-29 14:26:49 | 只看该作者
虫质量,呵呵了,这种形色的虫,在宁津太太哆啦······
13#
发表于 2022-9-29 15:04:59 |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22-9-29 15:42:35 | 只看该作者
“我们花钱买虫就是通过玩虫来满足我们的需要,带来好心情和幸福的生活”——讲得好!
好虫多多,文笔生动。
15#
发表于 2022-9-29 15:57:16 | 只看该作者
{:3_292:}
16#
发表于 2022-9-29 16:22:27 |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22-9-29 18:48:15 | 只看该作者
造诣精深,纪实文章写得真实生动。
18#
发表于 2022-9-29 21:37:07 | 只看该作者
{:3_294:}
19#
发表于 2022-9-29 21:50:05 | 只看该作者
好虫好文
20#
发表于 2022-9-29 22:25:54 | 只看该作者
好虫好文章
21#
发表于 2022-9-29 23:40:00 |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22-9-30 06:25:49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很实在,赞一个
虫不错,里边有可以斗点花的虫
23#
发表于 2022-9-30 08:44:22 | 只看该作者
好文采。大师好品行。收藏了。
24#
发表于 2022-9-30 09:02: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开花黄麻头555 于 2022-9-30 19:52 编辑

在铁庄收和在岚灵收虫的区别是:同样的虫子能收出不一样的情调{:3_292:}
25#
发表于 2022-9-30 11:14:10 | 只看该作者

QQ|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国虫网蟋蟀论坛 ( 苏ICP备13046818号  

GMT+8, 2025-4-20 03:30 , Processed in 0.156208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主机支持:安雄科技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