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红袍 于 2023-2-1 04:43 编辑
记得那是1985年的时候,我才十几岁,刚毕业不久,才参加了工作,那一年的秋天异常干燥,将近两个月间都没有下一场雨。 一天晚上9点多的时候,我拿上手电筒和捉蟋蟀的工具便向铁路南边的几个村庄走去。我捉虫子的地方主要就是那里一片的几个村庄:南岗、南关、城里、上岗。 南岗那里都是回民,杀牛的人多,出的虫子一般都比较好,所以我们这儿的人都去南岗捉蛐蛐。那时我还小,是个刚涉及玩虫子的新手,以前晚上不敢出去,所以都是白天和朋友一起扒砖头堆。晚上还从来没捉过虫子,也没有经验可谈,也不知道哪里出好虫。 那时晚上捉虫子的人特别多,都集中在南岗那一片,走不了多远就能遇到捉虫子的人,我又沉不住气,这里捉着虫子,又害怕别人到前面捉了好虫子,一直忙到了下半夜也没有收获,我索性到离南岗几百米远的南关去。 一是因为那里捉虫子的人少,二是因为几年前我在白天的时候在那里扒砖头堆扒到了两条很好的蟋蟀,都是异虫,一青一黄都是雪白的项,就像脖子上贴了一层白纸。直到现在,查阅了很多书籍,在网上浏览了很多图片,也没看到那样生有雪白颈子的虫子。斗败了淮北的6条名将,过段时间再写写这两条蟋蟀。 这儿环境很好,花园、果树还有厕所、猪圈,很适合蟋蟀生长。因为以前在这儿捉到过好虫,因此我对这儿的蟋蟀充满了希望。我在周围转了一圈,没捉到一条象样的虫。 猪圈上蟋蟀的叫声很多,可是都不大,我就沿着一个最小的叫声找到看看大小,我把手电筒对准墙缝,一看,着实给我吓了一跳,头和电筒灯泡差不多大,我的呼吸开始急促起来,心也仿佛提到了嗓子眼,我尽力控制住自己的激动的心情,用力的做了几次深呼吸,待我平静了一些后,我将电筒含在嘴里,左手拿着蛐蛐罩,右手拿着钢丝签,从蛐蛐的屁股后面将它从墙缝里赶了出来,左手轻轻的把它罩在了蛐蛐罩中,小心的将他装入竹筒里,我再也掩饰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也不再寻找有没有其它的蛐蛐,一路跑回了家。 到家后我冲进父亲的房间,将灯打开,见他正在熟睡,我便随手拿了一个蟋蟀罐子,将它装在里面,打开手电筒,仔细的观察了一番,只见它双须粗壮,头大高抛,两眼高高的突起,两根脑线竟是银白色的,像是两根银丝镶嵌在脑上,青项,青翅,整皮一色,6条白玉大腿干洁粗大,一对黄光白牙,本牙略大且十分宽厚。 我将父亲叫醒:“爸爸,快起来,我逮到一个好蛐蛐,你赶紧起来看看!”父亲拿出眼镜,缓缓地将眼镜带上,仔细端详了一番,“好虫,绝对的好虫,将军相!”我父亲叫它“正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