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蟋蟀花样多
在哈尔滨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对斗蟋蟀、玩蝈蝈儿情有独钟,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圈子。这小小的虫子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呢?蟋蟀爱好者们表示,蟋蟀忠于主人,战斗的时候,勇往直前,打得头破腿断也不后退,这些特性让他们痴迷。
据了解,哈尔滨市的蟋蟀爱好者每年的8月中旬左右都会从山东、河北等地收购蟋蟀。在蟋蟀的挑选上,他们也都有自己一套诀窍。例如,蟋蟀的色彩要纯,头大项粗的才厉害。蟋蟀一般只有3个月的寿命,将蟋蟀买回来后,主人要对它们精心调养,以便比赛的时候能以最佳状态出场。但如果蟋蟀在比赛中输过一次,以后便再也不会战斗了,通常大家就会把它们放生。
玩蟋蟀也很有讲究,从蟋蟀罐到蟋蟀草都可以称得上是做工精致的工艺品,因此不少老人也把这当成一件修身养性的活动。哈尔滨市的玩虫族主要玩的是鸣虫,主要品种有蝈蝈儿、蛐蛐儿和蛉子。实际上,玩虫在江浙、上海、北京等地比较盛行,黑龙江只能说是刚刚起步。据了解,一只好玩虫动辄上千元,所以南方有句话叫做“富人玩虫,穷人玩鸟”。上海有过一只蛐蛐儿的价值超万元的纪录,这在普通人眼里是不可想象的。如果说玩虫是一种文化的话,北京、上海的玩虫史相对悠久,哈尔滨市只是刚刚兴起,所以哈尔滨市虫类的价格也相对便宜,十几元、几十元一只,享受的是一个文化的传承过程。评价一只虫的好坏,主要是看体形、颜色和声音,体形差不多的以叫声好听为上品。蛉子的叫声类似于铃铛,非常悦耳。玩虫一族提供了一个了解蟋蟀文化、切磋养虫心得的好去处。
几盆衰草,几声蛐蛐儿叫,曾是童年最质朴最温柔的记忆。蟋蟀文化是我国所独有的民间特色文化,一些老虫迷说起蟋蟀的学问总是眉飞色舞,不论是名虫选择,放雌结玲,还是簧草打法,都有一套精湛的传统技艺和一个饶有趣味的蟋蟀故事。
50岁的方达,到现在还保存着当年熬夜捉虫的整套装备——竹筒、手电、蛇药……他说,半夜捉虫蚊叮虫咬是家常便饭,有时甚至被蛇咬,被农田主人追打,虽然有时候被整得很苦,但捉到好虫时的喜悦,却是一般人不能体会的。
养虫是一种乐趣,斗虫更是一门艺术。年幼时,弄堂里巷,小伙伴赤膊光脚,团团围在一个破旧蟋蟀盆边,拼命加油助威,自是一种回味。
目前,黑龙江省的玩虫爱好者在比赛的时候也有许多讲究。第一步称重。像拳击选手一样,挑战双方必须先过磅称重,划分重量级。而给蟋蟀称体重的是一个充满古董气质的红木杆秤,精密至极,用的度量也很特殊——针,蟋蟀专家介绍,1针相当于1克左右,3.6针以上的大虫称为“滴子”,过4针的更少见;等而次之的称为“正章”,大约2.8针以上;再下一等称为“钱儿”,一般2.2针左右;最差的统货叫“皮子”。当然,角斗场上,体重并非一切。
第二步公养、沐浴,一般在比赛之前,为了公平起见,往往要求由第三方托管公养五天,双方同水同食,蟋蟀草堂就有一个设施齐备的公养室,参加比赛的虫就被锁在红木玻璃柜里,体现绝对公平的体育精神。也有私养的虫来比赛,为了避免用了兴奋剂的选手蒙混过关,必须先在青花大碗里放上甘草茶水,给虫子洗澡,休息两个小时,等药性过去后才能参加比赛。
第三步下盆。正式比赛选手果然风光无限,可以升堂入室,到古色古香的“古斗台”上打擂,不但是红木桌椅,连斗虫的竞技场也是红木雕花的“斗格”,由裁判用过笼小心地将双方选手放进隔开的斗格内,让选手先熟悉环境。
第四步打草。这是关键步骤,用蟋蟀草挑逗待战的“将军”,直到它们怒吼开牙,才算进入状态,有经验的玩虫高手还会用真的老鼠胡须将蟋蟀引得斗志昂扬。
第五步一决胜负。当两虫都枕戈待旦,拉开阵势,便可以取开隔板,让双方真正厮杀一场。专家说,真正的好虫还会运用战术,比如欲擒故纵,诈降败退,反戈一击,而且还有一种“独口”虫,就是一击致命,决不拖泥带水。这样的比赛甚是精彩,可惜只在电光火石之间,稍纵即逝,还好蟋蟀草堂还配备了高级摄像设备,不仅可以现场直播比赛,让更多人观看,还可以回放精彩镜头,任人回味。
注: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