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虫网

 找回密码
 虫友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999|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老虫具初探》(转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18 07:52: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老虫具初探                                                                                            

       前言
      
    余今已年逾不惑,自幼好斗蟋之嬉。少时因捕虫而废寝忘食,让兄长父母给老师写假条,逃课蹭车去京郊紫竹院公园后桃园捕虫。曾得一金须圈黄麻头(6.9厘)一日斗败23条大虫。每每想起来还其乐融融。

   少时因娱乐项目极少,只能玩些无成本的项目。因而捕虫而斗,顺理成章。且这种项目属竞技项目,较吸引人,从此不可收拾。因未拜师学艺,少时只是瞎玩。

   80年代后期市面上有虫谱及现代名家书籍出版,如饥似渴,爱不释手,虽可读熟,似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至90年代各类书籍频繁现世,只要与虫有关,余皆收入囊中,反复拜读。通过每年养虫,反复验证古论,每每若有心得,欣喜若狂。95年喜得王世囊老先生之蟋蟀集成,参读此书,大有所获,通过观察将帅王者,反复验证,日感内功精进!“任,督”二脉已通,小有所成。真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越是深入越是深感此技博大精深,实乃国粹,比之伯乐相马,难上加难!

   虫本微物,寿仅百日,这期间如历人之一生。况伯乐相马是成马,而虫却不同,得时皆年少,变化极大。此中大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妙。”
      

    因酷爱虫,自然接触到虫具,回想起来最早所见之虫具,是少时与赵四皇上之孙,著名相声艺术家赵振铎之二子同班好友。去他院斗虫所见之古燕赵子玉白泥盆,现回想起来真器无疑。

   94年在玩虫圈中开始接触老盆,被其质朴的外形,各色款式所吸引。开始四处搜罗,越是深入,越觉得文化底蕴深厚,精品存世量凤毛麟角,尤其经过十年浩劫,所毁者多数,因而更是少之又少。现今收藏热,虫具收藏在其中只是杂项,且对于这些玩物自古至今记载颇少,以至许多商家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使许多爱好者在某种意义上蒙受损失。为证其所说,余将自己向老辈藏家及书本上学到的、验证过的知识无偿的发表于此,一为弘扬中国虫文化,二为携更多爱好者进入此中,后继有人。本人才疏学浅,这其中之多有不确之处,望大家海涵,并指正,共享其乐。
                                                                                                

   •  引子
         
    俗语道玩虫一秋,玩盆一世。的确。玩虫是时令之乐,而玩盆确是可以每时每刻乐在其中的。虫具分秋冬二季,冬虫具多为叫罐及葫芦器,余只识毛皮不敢妄谈。秋虫具分为盆、过笼、水槽、水牌、探子、饭板等;其中以盆为大件,好比是住的房子,最为引人入胜。其余皆为房中家具摆设,但各有各的韵味,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故事。以前天津老玩家有一个罐换二个过笼、一个过笼换两个水槽的说法,现已物是人非。这个价值观过时,水槽虽小,但为瓷器,因爱好者多,精品少,有些物件价值在圈中远远超过过笼,有些竟可高于盆价。
                                                                                                
    •  盆

   自盆问世以来,经历几百年。因地域不同分为南盆与北盆两大派系。南盆以精巧秀美见长,有大年份的物件,其盆壁与底制作分为两部分后二合一的。用泥多为苏泥,泥质坚密度较低,但质地细润,成品敲之有“朴朴”之声。北盆以厚重质朴见长,年份晚于南盆,其盆制作一气呵成,用泥采自北方,泥质坚密度较高,成品敲之有“当当”之音。余自幼生于北方,南盆所见较少不敢妄谈,所接触以北盆居多。现将其名目特色,细述于此以慰广大爱好者。
        
   北盆器中分为斗盆、养盆、提罐几大类。质地分:陶制、泥制、瓷制几大类。北方斗虫不像南方在斗栅中进行,多在斗盆中竞斗。一般斗场上只有五人,一个裁判、两个虫主(或把式)、两个探子手,其余人均在附近静座听斗,且探子手无主动权,须听虫主叫往哪里下探就得下在哪儿,否则失局埃打成为主人的出气筒。斗盆以陶制为主、造型以大腰鼓为主,矮而大,壁较厚分为直墙和大瓮,有带盖和不带盖之别。底为三合土夯实粗细适度,便于虫打斗时抓住适时。见的较多的有康熙盆瓦中玉。

   养盆多以陶制及泥制为主,也有汤盆或赏盆为瓷制。养盆中以万礼张系列和赵子玉系列为主,真者极少。二者之后各制罐名家仿制二者之盆居多。及各大家玩户定做盆。北盆最早者始于明代,最知名者为万礼张盆。
                                                                                          

   •  万礼张盆
         
    万礼张此人,事记不详,只知其为明末万礼张。特点是刀切底有骑缝戳为对同或“菊”字和“兑”字,造型多为马蹄与直墙。盆壁较南盆厚,罐较矮,边角圆滑,盆壁内手撸纹明显。盆盖上有卷纹,几无浆皮。尺寸均为1号、2号罐,可以看出有从南盆向现代北盆过渡的痕迹。

   万礼张盆用泥粗实,为半泥、半瓦。其开创北盆之现河,完成由宋代瓦盆向纯泥盆的过渡,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用料的半泥半瓦使之透气性较好并有一定的保湿性极适合前中秋养虫,所以成为历代名家追寻的对象。万礼张盆的鉴别主要依据其上述特点和印章款识。
        
     王世囊先生在蟋蟀谱集成中的“六忆”里所提到的款识有“永战三秋、永站三秋、万礼张造、怡情雅玩,春游秋乐、永远长胜、白山、净面(无款)、秋虫大吉”款多打在盖内,盆底无款。除此九种外据我所知还有“青年张二、长胜三秋、永远长盛”,似是原记载有误,真者如此。万礼张盆因年代久远,且存世量少,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其中历史内容也较为丰富,但我同意一些天津老辈的说法万礼张盆再好,也只是高级养盆。
                                                                                          

   •  赵子玉盆
         
    赵子玉其人记事不祥。有记载说赵子玉为康熙时人,此说法有待考证。但赵子玉所做之盆,无论从造型上还是从用泥上以及烧制方法上,均可谓空前绝后,达到北盆制造顶峰!后来之制盆名家多有仿制。因其工艺水平之高,且用泥独特,后仿者无论从型还是从神上均少有相似者。只有极其个别之人如:“二和”的个别作品可达到以假乱真地步。
         
    赵子玉制盆相传是借鉴纯泥砚的制作工艺,用泥取自河北易州(为故宫金砖用泥)。历经几冬几夏,将泥反复水泡打成浆后,过筛澄浆。且过筛粗细不同,产生制盆泥与更细的挂浆泥。真子玉包浆极细向阳光或亮处看之绝无金星反射之小亮点。这种金星其实就是云母,要知道要将云母分离出来是极难的事。子玉能做到这种程度真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子玉盆之浆皮从一些年久经土蚀及雨淋的盆来看是很厚的,且浆皮的细度较盆泥还细数倍。真子玉罐,落地处可能见到极少量金星,但满浆处绝无金星。子玉泥极细以至烧时有窑缝(小细纹)及炸泥现象,这是子玉泥的特点。

   再有型上子玉盆棱角挺拔刀斩斧齐。有小圆角边,也有的精品边极其细直,以泥上器做后酷似秦砖边框造型真不可思议。子玉造型多直桶也有马蹄型。内腔儿型有直墙、大瓮之分。子玉有十三种与特制八种之分。其十三种盆壁较厚,多为大瓮。特制八种盆壁厚薄适中为中腔儿,多为直墙。子玉以素取胜绝无雕刻、镶嵌盆。
         
    王世囊先生所著《蟋蟀谱集成》“忆器”中提到:“子玉均为二号盆而无三号盆”,这一点不妥。因我本人就藏有并见过多个三号子玉盆。

   相传清代南七北六共十三省郡,以此相应子玉制有十三种。其品种黄振风先生曾经编歌谣一首,以历其名目:“瓜皮豆瓣倭瓜瓢,桃%冻红鳝青黄,黑白藕合泥金盆,净面都人足深长。”其主要是以颜色命名的,具体型色均在王老六忆中有记载。前十种没有问题,而后三种却又与色脱节,不知原因何在。

   据我所知有紫泥、西湖水与鸡骨白等色,不知能否填充后三种。实物中藕合盆,色近灰色与王老所说不同,再有泥金盆与王老所书不同。十三种盆做法上刀斩斧齐,不类他种使我对十三种之说产生质疑。它是否是后人一种牵强之说有待考证,现不得而知。

   特制八种黄振风先生曾编歌谣一首以历其名目:“全福永胜战三秋,淡园韵亭自古留,敬闲二斋双恭信,乐在其中第一流。”应为名门、大户、王爷等定烧赏玩之物。其用泥之细胜过十三种子玉,且造型刀斩斧齐,棱角挺拔,多为二号中腔儿,只有淡园是深足小马蹄。除此特制精品盆在民国时就较少,价值不菲,一桌在2000 -- 3000大洋之间。但是六只(一角)盆比一对道光粉彩龙凤碗还值钱!

   这种东西也有其价值规律。盛玩之省,其物必精、其价必高。衰败之时,则形同破砖矣。北京老辈玩家刘景春教授以前藏有大小恭信各两桌,文革时被红卫兵看着让他用斧敲碎,诚可惜也!      
        
   王世囊先生书上之乐在其中为五号盆,且为南盆状应不在特制八种之例。自子玉后仿古燕赵子玉造的戳记多达几十种。鉴别子玉真假除泥要对外,还有戳记要求对。
        
    我曾将相似的戳记拓下来,结合老辈传下来的口诀反复研究过。现将研究心得登录于此,供广大爱好者共享:“古造口扁燕口长,赵字头上顶个小,燕字右匕勾上挑,造字走支双点起,造字告头右肩齐,造赵走支向上提。”此戳为双框,有的古字横下有一细线纹,有的无纹皆真。子玉盆泥极其细润以手抚之真如绸缎在手,那质感无与伦比,造型古朴大方。真行家不用近看,上手就可断其真伪。子玉十三种观其存世之盆有摞烧的痕迹,从一个侧面说明产量较大,而定做及精品盆则无此痕迹,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其定烧的质量要高于十三种。
         
    余所见之盆上千,伪者多数,真者实乃凤毛麟角,如虫之将军可遇而不可求。听老辈讲泥疙瘩能进怠L换钱的唯真子玉澄泥盆,可见其声名之显、价值之高!今者,论盆皆子玉,诸位看官,按余这标准衡量一下,可见找老盆难,找真子玉难上加难。
                                                                                       

   其它
           
   子玉以后制盆者无记载。据老辈盆家所述有连字(分为大连字和小连字)、二和、大关、老启及日伪省Z之新华陶业公司。
      
    老连子名“连辅鸣”,事记不祥。其盆泥色多闪绿的白泥盆,有仿子玉款,仿大名宣德(顶天立地款),及%恭信,连辅鸣雅制等。盆壁较厚内腔倒帚,内壁打陈古清造连记小戳。
      
    小连字制盆底册凹彼上多打连记小戳,及清江(浆),含芳园制,大明宣德年造,多制有三号子玉款白泥、青泥、黑%、瓜皮绿桃红洞等。
        
   二和名叫“瑞敬和”,事记不祥。以仿子玉款识见多。其精品用泥极细,曾见2只腔均为子玉款,一为鸡骨白、一为白泥马蹄,泥无金星,真若子玉真品,唯戳记稍有不同,否则真当以子玉目之。
        
   大关为清末民初人物,亦为大制盆家。除仿子玉盆外,制有多种大户定制盆,有联璧居士蝴蝶盆、彩泥蝴蝶盆(瓦中玉水晶盆)。康熙年制,胡亚臣制,吟秋居士,篆字子玉,秋雨梧桐夜读书,%淡园等。大关制器大部分较矮,盖内外边向脐有一定坡度盆,罐上边向内也有一部份向下坡度,是其特征。
         
   “老启”,清末民国天津人物。定制品多高腔儿厚帮儿,为济南藏家所最爱。款识也很多,乾隆年制,大明宣德年,卷石山房,西鸣公记,含芳园制,竹芦居士朱万莆。以前天津老辈八大家李六爷有一块红绸上几十种老盆戳到墨拓,文革期间不知去向诚可惜也!盆中较有名的有:蝴蝶盆(瓦中玉土精盆),净面桃心,道光壬寅含芳园制,道光甲辰年含芳园制,道光葵卯年含芳园制,竹芦居士朱万莆制,滏源赵文吉造,二十四鸳鸯馆主人盆,秋雨梧桐夜读书(康熙制),令字卷石山房,西明公记,康熙年制,鱁斋主人盆(蝌蚪文款),竹云山馆珍玩(同治元年1864年),安乐主人之盆,吟香草堂,自娱斋制[篆字],茂亭子玉,茂亭恭信,吟秋精舍珍藏、木戳子玉等等。木戳子玉分为小木戳和大木戳,大年份的小木戳款为古燕赵子玉造,内壁卷文明显,小木戳均为单线框。大木戳有古燕赵子玉记(双框)又称古牌子玉高大挺拔,另一种为古燕赵子玉造单线木戳,造型古朴、压腰,后有多种仿制品,皆清末明初之韵味上远逊与此。
      

   瓷盆存世极少所知有宜德盆,均出自景德镇御窑,所见瓷盆有正斋主人制梅竹盆,清同治年描金开片之岁寒三友盆,清末光绪大太监小德张定烧之德利堂,德本堂五彩梅兰竹菊四君子盆,清末大盐商海张武所特制之自娱斋瓷盆(天、地、玄、黄四种)为青%龙罐。
        
   提罐有泥制和瓷制两种。泥制为小五号,薄壁浅腔,早者有明末所制,其余多为清制。连记曾制多种规格如暗叶子玉、清江(浆)方罐、恭信主人盆赵子玉等款,也有仿万礼张款。器形各异。瓷制有腰鼓型、耳朵罐、内夯三合土底配以点铜盖,器形各异,颜色多种引人入胜,有茶叶末釉、鳝鱼黄、瓜皮绿、豆瓣绿、麻酱黄、夜壶釉、天青釉等,至高等级有钧釉窑变盆,在天津老委托行一只六蟹水槽标价五元时此盆标价23元,现一只六蟹水槽价格在六、七千元以上,此物现今何价不得而知。
                                                                                                      

   •  过笼
         
    过笼北方叫串,南方叫蛉房,造型均大同小异,两边开洞、上方盖盖、一边圆弧型、靠贴盆壁、另一边直线居多,少数有内弧型。
         
    过笼分为万礼张窑、赵子玉窑、仿子玉窑、含芳园、叭狗窑、蛤蟆窑、后套蛤蟆窑、樱桃窑,其余皆为杂窑类。
         
    万礼张过笼轮廓圆滑造型较扁、用泥粗,%饰不精致、无款识,盖背面有印指纹,有五福捧寿、菊%款等。其五福捧寿之五福图案为素底。
         
    赵子玉过笼皆不打款识,立端较高,边角挺拔,%纹较为精细。有双枣%、双枣%压腰桃门洞,鹦鹉寿桃、五福捧寿这两种有拉%和不拉%之分。一般用泥粗于盆泥,盖因包浆泥稍差而至。但余所见之白泥桃口洞压腰双枣%过笼,用泥不逊于净面、敬斋之泥真乃过笼中无上上品。

   含芳圆过笼有粗泥与细泥之分。粗泥者正面木戳癸卯含芳园。细泥者有双菱型提纽上刻有含芳园,前身刻恭信主人。

   叭狗窑以提纽上有叭狗或前墙每个带卷书、笼底打大暗叶子玉为特征,还有方印蟹(方纽上有只螃蟹)等佳品,年份较大。其后有蛤蟆窖,造型矮扁,门洞低、平口、下底鼓为特点,品种多样,有打永振东戳记及赵子玉戳记的,品种有蛤蟆金钱、蛤蟆荷叶、桃金钱、扁把金钱、针划鱼、水波浪、日月马等品种。

   后套蛤蟆为蛤蟆窖外甥所制,品种少于先人,主要以蛤蟆金钱和蛤蟆荷叶为主,落款方戳永振东或打的很深的暗叶赵子玉。造型高于先人产品,制造极为精致。

   樱桃窖过笼以小叶打子玉戳记为准,定制较为规矩。有双菱型钮上打三秋的,器型有高的、有扁的各种规格不能赘叙。

   其余各式过笼均为杂窖,有许多精致品如燕门关、王者之香、松亭月、荷叶纽、荷%金鱼、龙风成祥、双枣%、葵%纽、倭瓜纽、自娱斋等各式。
                                                                                                

   •  水槽
        
   南北养虫气候环境不同,水槽可分为南北两大类。南方水槽形成多为圆型,少量有叶型、六角型等。有青%瓷、粉彩瓷两大类,多以草虫、人物、绘画为主,余见者不多在此不敢妄谈。北方水槽以半圆型居多,主要是北方养虫家多用过笼,水槽紧贴过笼而放,减少摆放空间而增大盆内虫之活动区域,另有长方形、叶子型等不同造型。
      
    王世襄先生著作《蟋蟀谱集成》中记载至高者有蓝宝文鱼、有沙底、有瓷底,次则梅峰,怡情、宜春、太极、蜘蛛槽、春茂宣等。其中文鱼梅峰、蜘蛛为同代,螃蟹及青%大水槽年代在雍乾间或稍早,怡情朱色勾莲制于嘉道,春茂轩为小德张为慈禧定制烧于光绪景德镇窖。其中兰宝文鱼并非现今大家所说的兰鱼保,而是沙底无款或底打乾隆年制之兰鱼。兰鱼保为山东孟家保字谦祥益定烧。

   蜘蛛窖为红蜘蛛或兰蜘蛛、绿蜘蛛图案,高者有窖变蜘蛛,有壳虫图案在槽内。螃蟹槽有各种图案有大金钱蟹、有二甲传芦蟹(两只蟹爪中夹一只草芦)亦有沙底与瓷底之分,有老制、有后仿,其青%釉色彩之甚远。较著名的有六角形太和槽及道光年间的六蟹水槽,青%满彩极为漂亮,五彩水槽以硬彩水槽为高,图案极富立体感,民国槽以五彩居多,名目、款式多种多样,不在此赘述,有机会发实物资料再配图标注。
                                                                                                

   •  盆之神
        
    清末大养家秦之侩曾论虫之一色、二老、三精神诀。其言精练深远。我认为盆亦有神之说 1、型;2、泥;3、款;4、底。有如天津一老藏者总结:远看型好;近看泥好;翻开款好(年代的象征);内窥底好。以上四点均具备加上品相好则神随之而出。
                                                                                                  
   
    •  妄论
         
    王世襄老先生之蟋蟀谱集成一书录入了从明到民国期间的各类虫谱。其中间有对盆的描述,我们可以从中参悟盆之年考,有关北盆制盆名家赵子玉的记载极其匮乏。有说是康熙年间人士,但此说与历代年谱记载似不相符。虫经明历体记载有王府盆、平章盆、象窖盆、宣和盆,康熙五十三( 1714年)虫谱记有:连武之竹节盆、宋贾秋壑之瑞毅盆、张之宣窖盆、龙凤山水%卉人物进贡盆、御窖五彩磁盆、梅梢月盆、五判盆、五鱼盆、清玩盆均为南盆。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王孙鉴记有商山盆、松梦盆,余家西府甘蔗段式均为南盆。

   其间提到北盆一式状态粗恶,余想之必是与南盆之用泥精细度差之甚远之万礼张各式。这期间对于如日中天之赵子玉并无记载,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并无子玉精品盆现世,直至光绪甲辰(1904年)拙园老人之《虫鱼雅集》始记载北盆有万礼张及赵子玉十三种,从一个侧面说明赵子玉精品产生年代绝不会在康熙年间,推断应为嘉庆十八年1813年(上推60年为乾隆十八年1753年不可能,下推60年为同治十二年1873年又太后),因淡园主人及泥金盆有记载为道光年间产物。因此推断了子玉精品为嘉道省Z产品,此间赵子玉创北盆制盆业高峰!

   这个推论,是与经过康熙盛事到嘉道年间逐步走下坡路,赏玩之风日盛的清代历史是相吻合的。如此说确定,那其余子玉款皆仿制品。天津一老藏家手中一盆,盆底写有乾隆乙丑秋八月为乾隆三十年(1765年)之老毛笔字绿白泥,款为古燕赵子玉造,非真子玉之戳记。如此盆之字非有人妄造而真实的话,那么赵子玉康熙年间人士之说似又成立,这种说法又成就天津老一辈罐藏家的一种说法,赵子玉是一个作坊,从木戳子玉到钢戳(真子玉)子玉经历了一个发展与壮大的过程,因木戳子玉确造型古朴有大年份的痕迹,从康熙末几年直至道光年间历百余年。如若此样,则又说明子玉窖的创始人并未到达制盆工艺高峰,而是后者将其发扬壮大。两种说法均有一定的根据,哪个正确有待进一步考证。
                                                                                          

   • 结束语

   余所述实乃一家之言,望能抛砖引玉,一石激起千层浪,引来无数好者多加考证,极至专家学者拿出充实的理论与史料依据推定此事,这对寻本根源意义重大,也算为我国国粹文化增添光辉的一页。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2#
 楼主| 发表于 2011-6-18 07:57:34 | 只看该作者
此文作者是北京的“胖刘”。
3#
发表于 2011-6-18 08:17:40 | 只看该作者
知识文章,顶一个
4#
发表于 2011-6-18 09:53:40 | 只看该作者
{:3_292:}
5#
发表于 2011-6-18 10:42:09 | 只看该作者
京城吴大帅 发表于 2011-6-18 07:57
此文作者是北京的“胖刘”。

好文!
6#
发表于 2011-6-18 11:18:35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有王世襄前辈的京城白话风格,平平道来娓娓动人。。
7#
发表于 2011-6-18 12:06:58 | 只看该作者
顶完慢看
8#
发表于 2011-6-18 12:18:52 | 只看该作者
先顶!
9#
发表于 2011-6-18 16:36:3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欣赏!

10#
发表于 2011-6-18 21:51:55 |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1-6-19 16:25:03 | 只看该作者
{:1_178:}
12#
发表于 2011-7-19 19:10:11 | 只看该作者
京城吴大帅 发表于 2011-6-18 07:57
此文作者是北京的“胖刘”。

涵量很高。
13#
发表于 2011-9-15 16:08:28 | 只看该作者
{:1_182:}
14#
发表于 2017-1-13 22:41:01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赞一个
15#
发表于 2017-1-19 19:09:36 | 只看该作者
{:soso__10169062262133571330_1:}

QQ|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国虫网蟋蟀论坛 ( 苏ICP备13046818号  

GMT+8, 2025-4-19 18:48 , Processed in 0.185378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主机支持:安雄科技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