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虫圈已经将近几年的时间了,在这个过程中,见识了很多,学习了很多.但自己确实就是个中间商人,不玩虫也不玩罐子,由于接触很多,所以尽量把掌握的信息传递给大家,共同探讨..(南方盆的制作由朋友提供了大量现场照片,山东的10余家全部实地见过,天津的经朋友介绍了解过,一些加工基地也见了,但光是我自己掌握的,也不一定完全.所以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包涵,毕竟俺也是不懂,单纯一个传达作用)
首先说南盆北罐,亲自翻阅了大量资料和文章,又见到了很多的实物,好的,坏的,完整的破茬的.看上去,罐子是一个样子,就是一个桶造型,带个盖子.颜色花花绿绿,但实际还真是不同.各有各的工艺,各有各的特点.单从取泥上,就有黄河上游,中游,下游,还有其他地区土壤,肯定各不相同,含缄量含沙量,含的矿物杂质均不相同,但可以肯定的就是全是地里的土(泥),所以有些说法"白泥绿泥黑泥"等应该都归总在"黄泥",至少目前我见到和了解到的无论烧制出什么颜色的罐子原料都是黄泥,再个就是澄浆练泥了,这个也各不相同,有用登泥池水澄,有用登泥罐瓢浆,还有用机械设备研磨筛选等等,但功效都是一样的,就是把泥中的杂质去掉、并尽量减少含沙量.然后是练泥制罐.这里的工艺也是各不相同,分为手工拉胚和机械制型,有些一次成型有些多次休整.人工修整的工艺是一样的,都是利用工具抛光打磨.(南盆最大特点是罐体与底粘合而成,北罐为一体哈成).等造型罐体都处理完后就是晾晒了,一般都选择室内阴干,这个就要看制作人的经验及掌握水分程度了.因为关系到几时进窑烧制.罐的薄厚,大小,阴干的时间不同,进窑顺序也不同,否则会产生缩水厉害并导致破裂. 再说窑也各不相同:有泥胚窑,有砖窑,有耐火材料制作的窑,还有煤气窑,电窑.所以罐子的内质在这里也有区别了,窑不相同,就算相同的窑烧炼的方法还是不相同,用的燃料更是不同,目前我掌握的有烟熏烧制、烘培烧制、高温明火烧制、恒温暗火烧制等等之分,因此也就产生了罐体颜色不同,硬度不同,密度不同。所产生的透气性及吸水性也肯定随之变化各不相同。
在熟悉和了解了烧制工艺后,本人又开始接触砸底及煮罐工艺,砸底工艺关键在配料,另个需要时间来熟练,很多朋友都介绍了,我来主要说说经过煮罐了解的知识。
煮罐之前主要也是掌握好取材及配料,所须的儿茶,红茶及决明子等材料一定要正宗,本人一开始使用的在当地采购的材料就效果不佳。准备好锅,炉子,就可以开始,这个时候,就需要找一个女朋友,或者老婆废弃的丝袜将材料包裹起来放进锅里,这样可以避免材料在沸腾时粘在罐体上,并造成不均匀。先将材料与水煮开,然后放罐子进去,注意罐子底部一定要铺垫东西,可以铺垫荷叶,芦苇叶,罐子盖,减少水沸腾时对罐子的冲击并造成破损并避免糊锅底。(粽子的包装叶)罐子进去沸腾20余分钟,可以拿出,要立即用干布檫试外面,(北方叫盘盆),这样及时去除外壁的黏附物,可以避免日后透气性减弱及防止生毛。檫试干净后若颜色均匀达到预想效果便马上放到阳光下晾晒,一定要太阳直射晾干,也是避免日后生毛。若感觉颜色不到或者花可以放到锅里煮第二遍,然后拿出在檫试,再煮,再檫。记住,一定要檫试干净,因为若不这样也会影响材料进罐的均匀程度。(一般我为朋友煮到位的要5-6遍)经过煮罐我发现,用煤球炉子,煤气炉子、电炉子效果也不一样,因为火苗的热点直接影响罐子的入色均匀程度。最好的就是地锅,木材烧火煮罐,速度快,入色均匀,效果好。呵呵,没这个条件的朋友就按上面方法多煮几遍。材料中的儿茶决明子等材料的中药性不介绍了,大家都知道,其中儿茶要少放,因为放多了,它的黏度高,会影响后期的透气性,上色起主要作用的是石榴皮及红茶。另外本色为白色、红色、黄色、土青色的罐子煮出效果好,亮并有檀木红,黑色的煮出乌黑发亮,而细泥青色罐子煮出效果不佳。
好了,这个就是女人丝袜与煮罐的故事,感谢传教给我知识,提供材料,配方及方法方式的朋友们。
煮罐用的正宗云南儿茶,红茶,决明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