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虫网

 找回密码
 虫友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5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苏州呵苏州,莫捧着"金砖"摔了"泥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2-28 18:4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R>
<TD colSpan=3 height=18>
<DIV class=n align=center>苏州呵苏州,莫捧着"金砖"摔了"泥盆"</DIV></TD></TR>
<TR>
<TD> </TD>
<TD> </TD>
<TD> </TD></TR>
<TR>
<TD> </TD>
<TD>
<DIV align=center>文章来源:人民网 </DIV></TD></TR>
<TR>
<TD width=268> </TD>
<TD width=732 height=10>
<HR align=center width=540 color=#cccccc noShade SIZE=1>
</TD>
<TD> </TD></TR>
<TR>
<TD vAlign=top colSpan=2 rowSpan=2>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0>

<TR>
<TD width=6></TD>
<TD>
<DIV class=jkw>    11月下旬,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活动将在苏州相城区隆重举办,中央电视台7套《乡土》栏目近日专程赴苏州,从历史传承、制作工艺等多角度进行拍摄,将历史古城苏州深厚的民间文艺底蕴呈现给全国观众。此次央视派出三个摄制组同时拍摄以民间文艺为专题的专题片,这在央视栏目还是比较少见的。在相城区,此次央视摄制组详细拍摄了代表相城区民间文艺最高水平的"相城十绝",包括御窑金砖、元和缂丝、陆慕泥盆、渭塘珍珠、相城琴弓、九龙砖雕、太平船模、黄桥铜器、水乡草编、阳澄渔歌。其中,御窑金砖制作工艺2005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隐藏在这辉煌的背后,有关陆慕泥盆的传承难题又再次刺痛了公众的双眼。
<P >前日,陆慕御窑社区村民李根荣来到本报,忧心忡忡地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金砖和泥盆同样出自陆慕,两者的工艺制作一样精良,为何金砖和泥盆的命运如此迥异。据了解,泥盆的制作工艺已濒临失传,而这远不是一两个制盆高手的出现所能解决的。那么,对那些缺乏市场需求的民间工艺又该如何妥善传承? </P>
<P ><STRONG>陆慕泥盆后继乏人 </STRONG></P>
<P ><STRONG>"泥巴"较量不过"金子"</STRONG> </P>
<P >陆慕(旧称"陆墓")位于苏州相城区元和街道,它有两样"特产"名闻天下:一样是陆慕金砖,紫禁城里"金砖墁地"铺就了陆慕金砖的辉煌历史。另一样,就是陆慕泥盆,也就是蟋蟀盆。 </P>
<P >据史料记载,蟋蟀盆的制作和使用始于南宋,盛于元明。蟋蟀盆分南北派,北方以天津为代表,首推明末清初的赵子玉。北方盆粗糙,壁厚,形状单一,花纹少;南方以苏州陆墓镇的余窑、御窑和庙前窑三处。相传南宋丞相贾似道使用的蟋蟀盆均由陆墓余窑和庙前窑所制。 </P>
<P >据《吴门表隐》一书载,明代最出色的蟋蟀盆,当推"陆墓",陆墓乡距苏州娄门外五里许,因三国时吴国名将陆逊墓在此而得名。陆慕镇西侧有个御窑村,素以精制砖瓦闻名,所制砖瓦具有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特色。唐宋时因风行斗蟋蟀,陆慕镇御窑村也有了烧蟋蟀盆的小窑。其制作精选河底泥料,精心制坯,烧出的蟋蟀盆有乌、黄、白、青等色。出窑后还放在红茶水或河泥中浸泡,使泥盆吸足水分,故制成的蟋蟀盆透气、密闭性好。 </P>
<P >苏州民间工艺中的一绝——陆慕泥盆制作高手袁中平的"袁氏堂澄泥蟋蟀盆"名闻四方,极具欣赏价值,镂刻的书文图画,细腻精美,堪称把玩上品,纷纷冠以天价出售,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然而,李根荣却向记者表示,陆慕泥盆虽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盛赞为"相城十绝"之一,但是,它实际上已经到了失传的边缘。 </P>
<P >来到李根荣位于陆慕阳澄湖西路的家,记者看到一栋两层小楼孤零零地矗立在路边,二楼是老李的居所,一楼就算是工作室。在并排的几个房间里,都放着一堆堆叠起来的泥盆和各式工具。"这两年越做越少,以后可能就做不成了。"对于他和蟋蟀泥盆的将来,李根荣不禁茫然。 </P>
<P >李根荣介绍,陆慕泥盆的用处就是被人拿来装取蟋蟀,功用虽然简单,但制作工艺并不简单。只知道陆慕泥盆所用的泥只能在陆慕一带采掘,是取自苏州相成区阳澄湖一带深10米左右的黏土泥,选泥、晒泥、滤泥、制坯等诸多工序,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才能用来制作泥盆,泥盆之上同时配有精细的雕刻,内容有山水、人物等,行家赞叹"敲之有金玉之声,断之则无孔",因此独步天下,自唐宋以来就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并和陆慕金砖一样,成为苏州民间工艺的瑰宝。 </P>
<P >制盆是村里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已经说不清楚有多少年历史,到底由谁首创。对李根荣而言,制作泥盆是一门养家糊口的工作,一年四季忙到头也就挣个2、3万,收入虽然不高,但也足以维持家用。25岁那年,他开始学做泥盆,至今已20多年。那时市场行情还是不错的,村里做的人也多,大概有30多户,现在就不行了,只有一两户还勉强支撑。算起来,名头最响的就是袁中平,他的水平已得到社会认可,并多少已经获得了政府的扶持,而其他制盆匠人就只能完全靠自己了,李荣根就是其中一个。 </P>
<P >谈到原因,李根荣表示,问题是多方面的。最要紧的是泥盆的制作环境发生了变化。市场上爱玩蟋蟀的人少了,泥盆的销量也就逐渐走低。另外,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泥盆制作的原材料也紧缺起来,以前取土还容易,现在到处是公路、工厂,要找到合适的泥巴就要费点周折了。陆慕御窑社区的村民也在不断迁出,陆续有人干起了新行当,会做的人自然就少了。 </P>
<P >而李根荣的家就在公路边,几年前这里就开始搬迁,李根荣表示,不久他们也可能搬家,搬进更漂亮的高层住宅,这也是家人的希望,但制作泥盆可就越来越难了。他更担心,如果自己不能做泥盆了,还能去干什么。他最大的希望是,政府能够设一个"泥盆制作的保护区",让这门手艺能传承下去,也让自己能安心制作泥盆。 </P>
<P ><STRONG>御窑金砖再入"天安门" </STRONG></P>
<P ><STRONG>却是别样风光</STRONG> </P>
<P >就在李根荣为泥盆的未来和自己的生计担心之时,同样出自陆慕的御窑金砖却是别样风光。 </P>
<P >据介绍,明代永乐年间,苏州所产金砖已开始走俏宫廷。因御窑村土质优良,做工考究,所产金砖细腻坚硬,被永乐皇帝封为御窑。清代除了继续为皇宫、官府衙门使用外,御窑金砖也为苏州园林、道观庙宇、巨富达官厅堂所用。2005年御窑金砖制作工艺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P>
<P >在10多天以前,记者从苏州相城区陆慕御窑砖瓦厂了解到,北京天安门管委会已初步预定五座金水桥的修缮采用御窑金砖,近期双方将进一步商量具体事宜,这是御窑金砖第二次走进天安门。 </P>
<P >其实,御窑金砖与天安门的第一次"结缘"早在四年前已开始。当时,天安门城楼开始第三次大规模修缮。考虑到城楼地面材料要与建筑整体风格相协调,中国文物保护方面的专家们在进行了多方论证与对比后,最终还是选择具有悠久历史的苏州御窑烧制的金砖与特制古城砖。 </P>
<P >工厂工作人员小沈告诉记者,御窑金砖和陆慕泥盆在前期制作工艺如取土等基本相似,但因为实用性的差别,金砖的市场前景要好于泥盆。虽然社会历史条件有了改变,但佛堂殿宇、园林和一些大型工程的室内装饰仍然要用到金砖,何况金砖的特殊历史背景,更让使用者觉得物有所值。 </P>
<P >小沈表示,在他看来,金砖和泥盆走的不是一条路,前者可以说是一种具有工艺价值的商品,后者纯粹是艺术品。他也坦言,目前金砖在保护上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金砖的关键技术——烧窑的师傅越来越少,适宜取土的地方也较过去紧张。但总的来讲,金砖的情况要好于泥盆。 </P>
<P ><STRONG>泥盆艰难市场化之路 </STRONG></P>
<P ><STRONG>做精品才能生存</STRONG> </P>
<P >11月12日,中央电视台7套《乡土》栏目专程赴苏州,将历史古城深厚的民间文艺底蕴呈现给全国观众。在陆慕,拍摄人员抓拍了陆慕泥盆和御窑金砖的制作工艺,为苏州能将古老的工艺保存的如此完美而深深叹服。 </P>
<P >其实,泥盆虽然艺术价值较高,并不意味着制作者不想让它成为商品,实际情况是,要让泥盆走市场化道路很难。"因为泥盆的市场需求实在太低了"。陆慕制盆高手、"袁氏堂"第五代传人袁中平如此道来。 </P>
<P >袁中平曾多次参加全国性大型展览活动并屡获大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赞其作品是:"诗质画境"。在泥盆的制作和保护传承方面,袁中平做了大量工作。 </P>
<P >他坦言,泥盆并非基本的生活用品。它的兴衰和民间对蟋蟀之戏的爱好紧密相关。随着玩蟋蟀的人日益减少,整个市场的低迷自然就很正常。多年前,他就意识到了市场危机,并开始走精品泥盆的发展道路。目前,他制作的小型泥盆价格可至5000-6000元,美誉度和知名度都已非比寻常,政府也尽力多方支持,但泥盆的前景仍是不容乐观。 </P>
<P >一个精品泥盆的制作周期长达6、7个月,烧制中还要不断淘汰劣质品,最终的产品可以说是百里挑一。在央视摄制组拍摄陆慕泥盆制作过程的时候,导演特意拍了经过几十次过滤阴干后人工踩泥的情景,袁中平介绍说,一是为了加大泥的细密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给泥增添"灵性",因此中平澄泥堂做出的蟋蟀盆都"活灵活现"。但这样好的产品要找到识货者还是要有相当难度,一是要喜欢;二是要懂货;三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所以,买家少也就很正常。 </P>
<P >泥盆滞销的直接结果导致了手艺学习者的稀少。为此,袁中平试着也带了几个徒弟,但他们对工艺的掌握程度让他颇为忧心。袁中平表示,他是从幼年时就开始学习,一直干了数十年才有所成就。他的徒弟多是20多岁开始学习,时间上就差了一大截,何况手艺不到家就接不到货,徒弟靠什么生活又成了难题。 </P>
<P >为了拓宽渠道,袁中平于几年前开始用制盆手艺制作其他工艺品,如砖雕、瓦当等,用这些收入去弥补制盆的亏空。他表示,这也是一种尝试。他要让制盆的手艺传承下去,要让后人知道曾经有过这样一门手艺。 </P>
<P ><STRONG>泥盆并非保护难"孤例" </STRONG></P>
<P ><STRONG>重被时代接受是关键</STRONG> </P>
<P >对此,苏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立先生表示,陆慕泥盆面临的困难,其实是很多工艺品共有的难题。每一种工艺品的产生、发展与辉煌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时代变化了,往往就辉煌不再。这时,不同工艺品发展就会凸现出差别。实用性强的,政府又比较关注的,生存的就好些,比如镇湖刺绣。反之就很难说,比如兴盛一时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现在也到了濒临失传、后继乏人的地步,政府在这方面其实也有关注,但因为木刻年画的艺术性难以被市场认同,其处境也每况愈下。 </P>
<P >因此,对于市场需求低迷的工艺品该如何保护,才是真正的大问题。冯立坦言,办法之一就是让民间工艺尽可能地进课堂,放在学校作为素质课程讲授,至少能让这样的工艺传承下来。作为政府就是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他强调,我们能做的就是把一门工艺尽量保留,不让工艺失传,但民间工艺本身在经历时间考验之后能否再创辉煌、重新被时代接受,也只能留给时间证明了。</P></DIV></TD></TR></TABLE></TD></TR></TABLE>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07-12-30 10:27:23 | 只看该作者
<P>金砖<FONT face="Times New Roman">≠泥盆!</FONT></P>
<P>赏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养盆!</P>
[em05][em05][em05]
3#
发表于 2012-12-12 21:41:03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60:}

QQ|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国虫网蟋蟀论坛 ( 苏ICP备13046818号  

GMT+8, 2025-4-20 03:18 , Processed in 0.14069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主机支持:安雄科技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