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虫网

 找回密码
 虫友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0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解密当代蟋蟀北罐第一人!几千上组一个的訾盆好在哪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12-8 19:39: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可能是吃力不讨好的一期,毕竟相对于普通蟋蟀养盆,几千上组一只的罐子关心的虫友并不多。如果你喜欢罐子,如果你也有收藏虫具的爱好,请多多支持这一期,多多分享给有同样爱好的虫友。有你的支持,超级宠物星蟋蟀频道才能做得更好!
综合考虑当代南盆北罐诸多名家地位和功手实力,陆先生觉得就从这位訾(zi)爷讲起(天津人通常称为老慈、慈爷或瓷爷),在当代北罐制作大师中,訾鸿远被誉为当代赵子玉,北罐第一人。



訾鸿远出生于1924年,这一年末代皇帝傅仪被冯玉祥赶出了紫禁城,訾爷早年是位鞋厂工人,虽是鞋匠出身,却有着近乎天生的美学造诣与工艺追求,在70年代早期就掌握了较为成熟的制罐手艺,到了80年代被人熟知。訾爷的作品均是素罐,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有:
1、器型挺拔,棱角分明,一般形容訾爷作品喜欢用“刀斩斧齐”这个词。
2、修坯挂浆,无人能及,包浆一起就像老罐子,即便是訾爷的徒弟杜金城、李金友也略逊一筹。
3、瓷皮糠胎,黄金软底,养虫一流,在北方属于公认一等一的好盆好底,文中附有訾爷无沙软底(蛇皮底)的照片。
4、中号汽油桶烧制,数量较少,至今訾爷亲手真品存量有限。
訾爷于2011年11月28日去世,享年87周岁。在了解訾爷的生卒年龄信息方面得到了天津护国大军师的帮助,天津护国大军师还贡献了关于訾爷的一个小段子,他说:“别看訾爷做罐子行,其实够笨的,一辈子不会骑自行车!”,这话在小编听来却有几份褒奖之意,或许这就是一位老匠人的专注。



目前在普通玩家手里,不论訾爷的罐子还是过笼都难得一见,价格也逐年上涨,大几千、上组一只的訾盆不在少数,当然便宜的也有,如适合早秋养虫的訾瓦。关于訾盆,陆先生终究玩得不多,所以,特别采访了北罐行家—三秋雅趣的张泉先生。
张泉先生是这样介绍訾盆的:
“瓷爷独树一帜、自成一派!盆特点为复古,不仿古!章款均为老款!器型基本为直筒!少见配罐有微鼓型(永镇东款)!瓷盆易出包浆,使用几年后泥质变化快,特别像老盆!盆身线条流畅笔直,可见走刀平稳,苍劲有力不拖沓!“
“早期以三号钢胎(硬泥灰青色)为主!80年代末90年代初(巅峰时期)以大二号为主瓷皮糠胎白泥多些!2000年后停止做盆!2007年收杜金城为徒后,重新操刀做盆为后期,盆特点比早中期盆身高了一些,亲口告诉我为了和徒弟区分开,而盆面也多了一些不刮净的泥渣与刀痕,估计年纪大了手不稳的缘故,但瓷盆的神润仍在!”
“瓷爷的章款是一比一复古,器型基本是按自己的设计做的,因为瓷爷不是手工拉坯,用石膏套压制,限制了器型的随意性,但瓷爷的修坯水平很高,所以器型刀斩斧齐,外加独特挂浆工艺,浆皮很厚!石膏套着压坯导致泥坯比较松软,独特的挂浆造成浆皮超厚再加上北京烧官窑师傅传授的独特烧法造就了典型的瓷皮康胎!”






相比于訾盆,陆先生比较喜欢訾爷的过笼,尤其喜欢最早期的作品,如稀缺的方块子玉、淡园主人双枣花等,别具匠心的古意是后期作品所不能比拟的。
訾盆主要章款有恭信主人,茂亭子玉,竹庐居士朱万蒲制,道光壬寅、道光癸卯、道光甲辰年含芳园制,敬斋主人,吟秋精舍珍藏,镜面无款,真子玉款(小三号、大四号)等,最经典的要属顶天立地大明宣德戳,尤其是特色的瓦皮绿。



上世纪中期,曾为天津“八大家”之一的大盐商“海张五”被新政权枪毙了。海家的虫师于二爷却有幸弄到了一些罐子。这些原本被人视为败家丧志的玩物随即又多了个地主资产阶级腐朽没落文化的罪名。此后于家再没人敢摆弄这些从海五爷那弄来的玩艺儿了。倒是于二爷的孙辈时不时地将相邻的訾姓男孩带到其家中偷偷地钻到床下捣鼓这些东西……
一年初秋,訾姓男孩用一条爱虫从于家孙辈手中换得一只罐子,但不久就被其大人硬逼着要了回去。然而,少年訾鸿远的心也被那只罐子夺走了。
五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是新中国最富盛世色彩的时期。百姓衣食有着,孩子们自在自为。胡同里巷常蹲着一些孩子,拿着手中的泥团,蹲着身子,在小板凳上吭哧吭哧地拍拍打打,谁能将手中的“作品”搞得比别人漂亮,自然会赢得伙伴们的佩服。
一位祖籍江苏,名叫夏福亮的男孩儿常常技高一筹,由他做的罐罐竟引得大人们交口称赞。只要他一出现,孩子们就亲切地围着他,意在讨些机宜。其中一个瘦瘦黑罢的小眼睛男孩就是当时的訾鸿远。



那些根本无法烧制、尚不能称为罐子的歪歪扭扭的泥坯坯里装满了孩子们快乐而无忧无虑的童年。那是个令人难忘且值得庆幸的好时期。致使古老的泥、虫、罐儿之草根情结深深地埋进了无数孩子的心中。
许多人的成功往往是由不同的幸运成就的。下面我来说说属于老訾的幸运。文革初始,到处都是“横眉冷对千年旧”的红卫兵。人们家中所有与“革命”思想不搭调的古旧、文玩统统变成了祸端。
唯独天津鞋厂工人阶级出身的訾鸿远却在那样一个令人战兢的时期大胆地收下一位北京籍同事悄悄带来的两只(二和茂亭子玉)。倘若说那时老訾真有什么胆气倒也未必,只是他一生都向往这些东西。倘若说那是一种挺而走险的侠气,倒不如说是一种利令智昏的稚气与傻气。多亏了这种傻气,老訾才成就了后来的北器之大名。
鞋匠出身的老訾在着手模制这些宝贝的过程中经受了难以置信的折磨,儿时那些弄泥的经验对于真正造器意义上的泥性全然没有用处。据后来的宋国柱大师讲,他常常看见訾推着竹制的四轮童车去河边倾倒四分五裂的废品。
亦悲亦喜的訾鸿远经历了泥土无情的历练,鞋匠的情致也不断地升华。他在工艺、原料、烧结等方面积累了独到的经验。他严格地选泥像拾穗的农夫;虔诚制坯如禅定平沉;精心护理如老妪初孕;一朝起火又像术士求丹。从总体套路上讲,无论用情、用技都极尽昔日的连辅明、二和、老启。只是他在芯子的处理方法上引用了鞋匠分块由内向外排涨手法。在保障器型内膛宽阔的前题下,又能分块顺利将内芯提起,这该算是訾区别于古人的创意了。
再说訾罐的烧制,经历了无数的失败打击之后,他终以现代的铁套代替了古人的泥钵。再加上性能稳定的二水煤核释放出的中性焰使钵内呈现出完美的还原气氛。所有环节恰到好处的搭配使訾的盆陶色如青绿瓜皮、光鲜润泽、独具风采情趣。
晚年,被泥土磨平了性格的老訾虽常遇上门者的热情“搅扰”,但在极尽满足友情之外,他仍心无旁骛、日复一日地沿袭他古老得几近“没落”的手艺。当他从铁钵里取出一件完整的器皿时,依然是眸子荧然。吆喝老伴快给烫上几杯……尽管晚年訾的生活里难免有些世俗之瑕,然而我仍然要说素性率真是訾性,殘月满月皆诗情。
从某种意义上说,訾罐的确成了一种精神的表达。是的,老訾的罐子今天已不仅仅是一件泥质器皿,更是不为高雅赏识的泥土,深情地拥抱着平民。我们的老訾与泥土一同卑微着,并与他的訾罐一起成了天地之间真正大雅的一部分。
据最接近老訾的玩家透露,訾罐的年产量全品不过两桌上下,这也成了津门内外多情公子们争购的因素之一。美玉配在腰间却出于荒岭,蕙兰置于厅堂却生于幽涧,草根草野、泥罐瓦器本天地之原色,永远是真东西。
这就是为訾罐而生的訾爷—一代巨匠訾鸿远!
如果你喜欢罐子,如果你也有收藏虫具的爱好,请多多支持这一期,多多分享给有同样爱好的虫友。有你的支持,超级宠物星蟋蟀频道才能做得更好!正在阅读的朋友,不要忘了点右下角的“在看”。




免责声明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22-12-10 10:28:37 | 只看该作者
{:3_291:}{:3_291:}

QQ|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国虫网蟋蟀论坛 ( 苏ICP备13046818号  

GMT+8, 2025-4-10 19:17 , Processed in 0.08358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主机支持:安雄科技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