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蟋蟀的人工繁殖 五大要素: ------- 品种·温度·湿度·密度·饲料,确一不可。 一·选种。 选成熟期的虫(出土20天以上),头大,项宽,腿长,体形高厚,包扎紧身,牙大出轨,鸣叫见肚------。三尾要肚大,长针上翘。(遗传基因也占一定的比例) 二·制作培养土。 取65%细沙,35%土混合均匀,高温消毒后放入20厘米左右直径的容器,培养土堆厚5厘米就够了,找平。 三·喷水。 逐步喷水培养土,使之湿润,但不能见到一丁点积水。放入已经结过3天龄以上的三尾(一般可以同时放5只),1到2天后取出,重新回到原配,也可以混配。容器放进5°~10°的冰箱。过3到5天取出。再把三尾放入,这样可以往返重复3次,一共10多天。每只三尾的产卵量200左右,这样一窝可出虫1000只。 四·制作养房。 这个要根据条件和需要来定。如果是搞商品虫,至少要有个温控的房间,10个平方可产1万只不在话下。再大的可以在农村用大棚养,这就是市场上卖的地白虫,可以假冒野生虫。 一般自己小玩玩的只要用大点的泡沫箱,或用剂塑板自制。内壁 一定要光滑,以防小虫爬出。箱内高30厘米左右够了,箱内要保持温控24°~32°之间。养虫要保持一定的湿度,但是地面一定要干而无水,空气要潮,打个比方就如同黄霉天的气侯环境。这就需要在箱内有一条饮水线,用以解决虫的饮水及保持湿度。养虫要保持合理的密度,虫若养的太密,虽然产量高,但是伤残率也很高(幼虫会挣地盘打架)。为了在有限的箱内空间降低虫的密度,就要制作幼虫的“多层楼经济适用房” 放入四边, 很有必要。这样可以每平方米出虫一千多只(以3只箱子叠加计算,大概1.2米高度。普通公房层高有2.6米,极限可叠加6箱,出虫可达两千多只。 五·卵的孵化。 这里有个有效积温过程,温度在10°以下是不会发育的,但高于40°会有一定的死亡率。当环境温度保持在26°~30°虫卵快速发育,15~20天就可出土白色的幼虫,30分钟内都会逐渐变深色。实际操作时会少于15天或者大于20天,这是因为虫卵在10°以上的常温下也在发育,只是缓慢而已,只要积温达到,它就出土了。产卵的容器及时放入5°~10°的冰箱是为了尽可能的统一出土时间,通常从看到第一只算起(高峰在3~5天),10天以后再出土的幼虫就放弃了,因为发育慢体质差(最长会相差30天)。 六·虫蜕。 蟋蟀从幼虫到成虫的发育过程要经过七次蜕变,每一次蜕壳后体形都会明显扩大很多,一般间隔7天不等,第一蜕间隔最短,5天左 右,越往后越长,最后一蜕可达10到20天不等,总共要60天以上,范围在50天~100天。成虫体形的大小,时间的长短都和这五大要素密切相关。 七·混养要与单养相结合。 家庭养殖受到地方小的条件限制,在虫的3蜕以前占地不大,每平方米单箱可养1000只,4~5蜕时就要3箱叠加了,占地仍然是1平方米,大概1.2米高度。幼虫到了5蜕就能区分公母了,这时因该把母虫全部捉出放入另外的箱子混养,它的密度可以是二尾的3倍(母虫不善打架)。这时二尾的空间就扩大了2倍以上,但是密度还是太高。若有条件的话可以考虑装泥罐单养,幼虫到了6蜕,适宜单养,也就2~3个星期时间花费。若没有条件,混养也是可以的,但是虫性较单养的略差。混养的虫,不管三尾还是二尾,只要看到7蜕的成虫了,就一定要及时取出,免得伤残其它幼虫。 八·公母成虫的时间尽量不要同步。 刚成虫的二尾是不需要结蛉的,至少在3个星期以后,那么三尾就要年青一点。前面提到过的三尾密度很高,由此可能会造成蜕变期缩短,所以就必须降低温控。假设平时是30°,那么应该逐渐降低8°左右到22°,实际操作中根据经验来,也可以降低5°,这个没有标准的。最终三尾的体形会比母本略小,比较符合公母的搭配要求。 九·饲料。 蟋蟀是杂食性昆虫,素食为主。人工繁殖采用自制混合饲料。荤 食只占28%,可以用全鸡蛋粉,脱脂奶粉,肝粉,鱼粉等。素食72%,可以用玉米粉,蚕豆粉,红枣粉等。还要添加多种维生素。饲料的投放点要固定,每天都要换新鲜的。有条件的每天或隔天还要投放新鲜蔬菜(要特别当心农药残留的风险)。 十·幼虫发育过程。 刚出土的幼虫如同小的蚂蚁色白,很快逐渐变深色,幼虫在3蜕以前胃口很小,4~5蜕阶段食量倍增,到了6蜕体型已经较大了,头小肚大,7蜕的前2天身体颜色加深,小翅上抬,食量减小。成虫蜕变一般只需十几分钟(超时过长会造成死蜕或残疾),成虫刚蜕变也是白色的,很快逐渐变深色,这时头大,叫翅慢慢盖肚,能见到大肚子的很少,体重略轻于7蜕前夕,但体型却增大了很多。一个星期后体重大增,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盆长。 十一·白虫与野生虫的比较。 白虫的成本较低,售价与野生虫相差十几倍,尤其是大虫好虫,除了一部分赌虫朋友,一般不会花大钱收成百上千过万的野生大虫好虫,普通友谊赛或者小玩玩的基本集中在5~50元, 体重3斟以下的野生虫(其实这中间50%是地白虫)。白虫的优势在于不受季节的限制,可以调节它的最佳出斗期,还可以控制它的个体大小(幼虫期)。缺点是没有野生虫干,吊斗不占优势,虫性较慢,所以在同等条件下往往是秋虫占上风。 12·发展趋势。 不难发现,玩虫者的年龄段多数在50以上,现在的年青人玩的东西多了,对斗虫兴趣不大,所以范围将不断减少。反倒是好赌虫的朋友里有不少年青人。现在野生虫是越捉越少,越捉越小,八十年代到临平,堡里收南虫,九十年代到山东等地收北虫,1角5角的可以有3斟以上, 现在没有几十上百的你想都别想。多年来秋虫的数量和质量呈现大幅度下降趋势。随着白虫养殖的不断优化,白虫的数量和质量是出现大幅度上升的,白虫单从体型上看已经全面超过了秋虫,完成了从刚开始成虫较小到大的技术突破,无论是头、牙、项、腿等都对秋虫有压倒优势 ,目前比较优秀的养房或大棚都有各自的品牌,往往是可以战胜野生秋虫(但售价也不低),这也许就是许多场子谢绝白虫参战的原因之一。白虫大规模进入虫坛的发展趋势已经确立,在这中间大棚培育白虫前途不可限量,因为它的质量要比用其它方法孵化白虫好很多。再过渡5~10年,一定是白虫的天下,观察上海最大的虫市(岚灵花鸟市场)的100多个卖虫摊位,有许多都是小白虫(3斟以下的虫,秋白的确难分辩),但都打着野生虫的晃子。反观万商虫市,规模虽然不大,但有好几个摊位是标名白虫的,所以假冒野生虫的情况要好一点点。 注:品种虫的繁殖必须单配,单养。 file:///C:/Users/XYSM/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jpg file:///C:/Users/XYSM/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4.jpg file:///C:/Users/XYSM/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6.jpg file:///C:/Users/XYSM/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8.jpg file:///C:/Users/XYSM/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0.jpg file:///C:/Users/XYSM/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2.jpg file:///C:/Users/XYSM/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4.jpg file:///C:/Users/XYSM/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6.jpg file:///C:/Users/XYSM/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8.jpgfile:///C:/Users/XYSM/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20.jpg file:///C:/Users/XYSM/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22.jpg file:///C:/Users/XYSM/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24.jpg 养房,“多层楼经济适用房”,水线等等没有统一的样式,所以无图。 一般首次整套设备的制作(不含种虫成本)/1000只/平方米,不会超过400元。第2年的成本在100元以下。 材料价格参考: 普通生态版 1220*2440*18 200元/张 剂塑版(XPS) 600*1200*30 10元/张 夹板 1220*2440*3或5 80元/张 碳纤维发热线 (40到50度的线温) 5元/米 温控器 35/只
|